說起瓷器,人們往往會說“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這說明了明代成化年間瓷器的燒造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為世人所看重。而在成化諸多瓷器的種類中,有一種瓷器,它聲名顯赫,集青花和多彩于一身,優(yōu)雅清麗,玲瓏俊秀,它就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斗彩瓷器。 如今,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的陶瓷展廳里,有一對造型嬌小的成化斗彩葡萄紋杯,它看上去輕盈秀麗,恬淡素雅,就像兩個文靜的小姑娘一樣,在那里默默地沉思著。也就是這對斗彩葡萄杯,見證了三百多年前一段凄美而又催人淚下的故事。 娘娘墳內 長伴瓷杯 在北京市西直門橋北,通往學院路的大路上,有一處地名叫索家墳。這個地方曾經是清康熙時首輔大臣索尼家的墳地,索家的后人也大都埋在了這里,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在索家墳北邊不遠處,便是北京師范大學。1962年7月,時值盛夏,在北京師范大學南院,工人們正在進行地基挖掘,不料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座大墓,據記載,這座墓在清代叫做“娘娘墳”。經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墓主人是一個小女孩,而這對斗彩葡萄紋杯,就出自這座墓葬,除此之外,還出土有明永樂的甜白釉瓷器,明嘉靖的五彩爐等。在當時,能用成化斗彩葡萄杯為一個小女孩作陪葬,這絕對是不敢想象的,這肯定與皇室有關,看來這個小女孩的身份可不一般,她就是首輔大臣索尼的孫女、索額圖的長女黑舍里氏,因患麻疹而夭折,于康熙十三年去世,年僅7歲。索尼十分疼愛這個小孫女,索家上下也萬分悲痛,于是便厚葬了黑舍里氏。也正是這一年,康熙皇帝的皇后,22歲的赫舍里氏也因為難產去世,而赫舍里氏正是黑舍里氏的堂姐。有專家認為,黑舍里氏墓里出土的隨葬品,包括斗彩葡萄紋杯,都是康熙皇帝御賜之物,或許是為了安慰一年之內痛失兩位孫女的索尼,這也彰顯了索家皇親國戚的地位。 成化斗彩葡萄紋杯在地下與黑舍里氏相伴了將近三百多個春秋,直到1962年才重現(xiàn)于世。它的出土,不僅記錄下了這一段凄美的故事,也為我們研究斗彩瓷器留下了珍貴的實物例證。 爭奇斗艷 二次入爐 明代成化時期瓷器的燒造,達到了瓷器燒造的一個高峰。景德鎮(zhèn)瓷器的生產經過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空白期”的衰敗之后,到成化時走上了興旺之路。《明史》記載:“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zhèn),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睂m廷重視,資金有保證,瓷器生產因此得以發(fā)達。成化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恢復燒造時,大多已改永樂、宣德以來雄健豪放的風貌,造型玲瓏秀奇,胎體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以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這種風格,也與成化皇帝柔弱的性格有關,他本人也不喜歡濃艷的色彩,只對柔和的顏色非常感興趣。瓷器大家孫瀛洲曾贊頌成化瓷器說:“成化瓷器,胎質細膩純白,白釉瑩潤如脂,彩色柔和,筆法流利,造型輕盈秀美,表里精致如一。”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具有藝術上的線條美。成化官窯以小器為多,又因此時飲酒品茗之風盛行,故傳世品種多見杯類,器形小巧俊美,為世人所珍奇。這時,景德鎮(zhèn)御窯廠極為注重制作質量,稍微有點瑕疵,都要摔碎深埋,不讓流入民間。這一時期,最有成就的便是青花和斗彩。 斗彩,也稱“逗彩”, 又有所謂“青花填彩”、“青花點彩”、“青花加彩”等說法,取其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爭奇斗艷之意。首先啟用斗彩名稱的是成書于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書中記述,凡是“青料畫其半體,復入彩料,湊齊全體”這種拼斗成完整圖案的,稱為斗彩。斗彩萌發(fā)于宣德,1985年發(fā)現(xiàn)的西藏薩迦寺收藏的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其突出的特點即在鴛鴦紋飾上采用了青花和五彩結合的工藝,它開啟了有明一代斗彩工藝的先河。其工藝制作過程比一般瓷器多一道程序,即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構圖的紋飾輪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窯,在1300°C的高溫下第一次燒制,燒成后,再于釉上青花輪廓線內填畫艷麗或淡雅的彩料完成彩色圖案,再入爐以700°C—800°C低溫二次燒成,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的鮮明對比,交相輝映,堪稱陶瓷藝術上的瑰寶。 成化斗彩名氣大,影響深,雞缸杯、葡萄紋杯、嬰戲杯、花鳥杯、三秋杯、天字罐等都名重一時,后世爭相摹作。飲譽于世的斗彩三秋杯,據說就是成化皇帝為了博得比他大19歲的萬貴妃的歡心而特意燒造的,可以說,斗彩瓷器見證了這對“姐弟戀”的愛情故事,也給后人留下了一段深宮大院內的千古佳話。到了明末,斗彩瓷器已經十分昂貴,千金難買,萬歷《神宗實錄》中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價值十萬。” 聞名于世的斗彩,在成化朝燒制的最為成功,其淡雅之態(tài),如輕歌曼舞,淡而雋永,彩色中的“姹紫”,更是獨具特色,可謂成化一朝的標志,而斗彩葡萄杯更是將“姹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抹姹紫 驚艷世人 現(xiàn)收藏于首都博物館的這對斗彩葡萄紋杯,是斗彩瓷器中難得的珍品。它口徑5.6厘米,足徑2.6厘米。造型小巧玲瓏,胎質細膩,色彩鮮艷,制作精致。杯底落款為青花“大明成化年制”,雙行雙方框楷書六字款,而這種款字外圍雙方框的體例為成化朝首創(chuàng)。 這對杯子,最大的特點便是它杯壁上的葡萄紋飾。葡萄本來也不是中國內陸的產物,而是由遙遠的西域傳進來的?!洱R民要術》記載:“漢武帝使張騫至大宛,取葡萄實,于離宮別館旁種之。葡萄紋在內陸裝飾圖案藝術中出現(xiàn),是從東漢開始的,最初表現(xiàn)在石刻藝術上??滴鯐r民窯曾燒造過一種青花瓷盤,盤心繪了一枝葡萄,旁書“福壽葡萄”,可見當時的人們就已將葡萄視為福壽的象征。葡萄蔓延的枝條和豐碩的果實,象征著“富貴長壽”,這樣就為更多的人所喜愛。這對杯子上的折枝葡萄紋飾,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畫意生動,用彩適宜。它以紅彩為枝,紅中閃紫,表現(xiàn)得粗壯有力。綠彩為葉,并透現(xiàn)出葉莖。黃彩為蔓,嬌嫩的蔓須似正在生長,具有自然氣息。紫彩為葡萄果實,正如熟透了的紫葡萄懸掛在枝上一樣。而這種紫彩,就是非常罕見的“姹紫”,用色濃厚,但又不失整體恬淡之韻,其色如赤鐵,表面暗淡無光,后世都沒有這種紫色,也極難模仿。經過科學分析,所謂成化斗彩中出現(xiàn)的“姹紫”現(xiàn)象,其實是由于礦物質彩料的提純不精,導致燒制過程中鐵質滲出,釉料的顏色發(fā)生了改變。這種色彩的運用,生動地表現(xiàn)葡萄的真實面貌,惟妙惟肖。 在繪畫技法上,為適應玲瓏嬌小的形體和優(yōu)雅的瓷質,以青花料精細勾勒其所繪圖案輪廓,外輪廓青花為國產平等青料,這種青料高錳低鐵,燒后呈色清新淡雅。釉上的色彩則是隨手畫來,帶有一種強烈的稚拙感。綠葉、葡萄的彩料溢出輪廓,桑椹、葡萄、蔓草、折枝,圖案布局疏密有序,虛實相托,動靜結合。整體風格隨意中透著嚴謹,精致中又不乏質樸。 如今,含有標準“姹紫”色的成化斗彩瓷器,除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這對葡萄紋杯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一對三秋杯,上面有幾只蝴蝶翩翩起舞,而蝴蝶身上所施的顏色,就是標準的“姹紫”。由此可見,葡萄紋杯的兄弟姐妹是多么的稀少?。?/span> 明成化斗彩葡萄紋杯的成功燒制,在瓷器燒造史上是一個奇跡,它那獨一無二的“姹紫”色給瓷器燒造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當你走進首都博物館,駐足在它的面前時,肯地會被它那一抹姹紫的獨特韻味所深深折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