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帝王權(quán)謀,韓非子一語道盡,“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辟p罰公平,皇帝才能駕馭群臣,成為真正的英明之君。然而,作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駕馭群臣手腕高明,那么在李靖平定東突厥,立下滅國之功后,為何不是重賞李靖,而是重罰李靖? 與歷史上的衛(wèi)青、霍去病相比,李靖名聲有所不如,但衛(wèi)霍征戰(zhàn)多年,卻未能消滅匈奴,而李靖卻一戰(zhàn)就滅了多次叫囂的東突厥。因此,李靖名聲不如衛(wèi)霍,大概是因為李靖把仗打的太簡單了,所謂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之后,唐朝版圖很小,大約秦國故地加上山西一帶,南方還有眾多割據(jù)勢力。公元620年開始,跟隨秦王李世民擊敗王世充之后,李靖奉命平定南方,先后擊敗蕭銑、馮盎、輔公 在此期間,李淵十分佩服李靖的軍事才能,贊曰:“李靖乃蕭銑、輔公 南方平定之后,北方又起狼煙,唐朝迎來了第一個外敵東突厥。 隋末唐初,東突厥實力非常強大,李淵晉陽起兵之時,曾向東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之后,東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jù)勢力,分化瓦解中原,一方面不時南下侵略。 但唐朝之初,唐朝實力相對弱小,加之內(nèi)部還未統(tǒng)一,所以對囂張的東突厥主要采取戰(zhàn)略防守,實際就是“忍氣吞聲”。直到江南平定之后,李淵才將李靖調(diào)到北方,以反擊突厥。 公元625年,突厥頡利可汗率十余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李淵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統(tǒng)率一萬多江淮兵駐守太谷,與并州總管任瑰等迎擊敵人。但突厥兵馬實力強大,又來勢兇猛,諸軍迎戰(zhàn)多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獨李靖全軍得以保全。 公元626年,唐朝爆發(fā)玄武門之變,李淵退位、李世民稱帝,頡利可汗利用唐朝內(nèi)部混亂,率領(lǐng)十幾萬精銳騎兵再次進犯涇州,并長驅(qū)直入,兵臨渭水便橋之北,幾乎就是兵臨長安城下,而長安城內(nèi)僅有萬余兵力,李世民迎來稱帝之后最大的一次危機。在此情況下,李世民親臨渭水橋,與頡利可汗結(jié)盟,突厥退兵。不久之后,李世民任命李靖為兵部尚書,做反擊東突厥的準備。 唐朝與東突厥結(jié)盟之后不久,東突厥發(fā)生內(nèi)亂,所屬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屋漏偏逢連夜雨,東突厥又遭遇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內(nèi)部發(fā)生了饑荒。所謂趁你病、要你命,代州都督張公瑾建議北伐東突厥。 公元629年,唐太宗以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率領(lǐng)十萬大軍出擊東突厥。與此同時,命令并州都督李世績、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tǒng)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需要注意的是,此時東突厥仍然有足足三十萬的精兵強將,唐朝兵力不如東突厥,而且中原文明征戰(zhàn)游牧民族,必須速戰(zhàn)速決,否則要么逮不到突厥主力,要么糧草用盡反而被動。因此,大唐開國對外的第一戰(zhàn),可謂步步驚心。 但李靖之所以被稱為軍神,就是充分揚長避短,不給突厥一絲機會。公元630年正月,塞外寒風如刀,李靖突然率領(lǐng)3000精騎如從天降,突然逼近頡利可汗營地,頡利可汗根本沒有想到唐軍會在此時出兵,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乃至“一日數(shù)驚”。頡利可汗認為,如果不是唐軍傾巢而出,李靖不敢只率3000兵馬孤軍深入。李靖獲悉這一情報之后,立即命令間諜離間,勸降了頡利可汗心腹康蘇密,東突厥內(nèi)部更是混亂不堪。于是,李靖趁機連夜進擊突厥老巢定襄,一舉攻入城內(nèi),俘獲了隋齊王楊 李靖這一用兵看似簡單,實則無比兇險,稍有不慎3000兵馬就會被突厥大軍圍困。一旦頡利可汗稍微堅定抵抗之心,那么李靖或許只能退兵,甚至有被圍剿的危險。但李靖卻僅以微弱兵力,找準突厥弱點,攻克東突厥老巢,以至李世民都感慨不已,稱贊這是“古今所未有”的功績。 頡利可汗出逃之后,李勣、柴紹、薛萬徹等一起出兵,東突厥陷入絕境,此時頡利可汗立即派人入朝請罪,向李世民請求舉國歸附唐朝。 這一年二月,李世民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可汗,商討歸附的事情。唐儉與頡利可汗談判時,李靖與李世績回師,李世績認為頡利可汗只是緩兵之計,如今頡利可汗手下還有數(shù)萬人,如果放任他們離去,未來后患無窮,于是建議“今詔使唐儉至彼,其必弛備,我等隨后襲之,此不戰(zhàn)而平賊矣。”李靖聽完之后高興的說,“公之此言,乃韓信滅田橫之策也”,同意了李世績建議,隨后又勸說副總管張公瑾如今正是滅東突厥良機,而“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p> 所謂“韓信滅田橫之策”,即劉邦派遣酈食其游說齊王田橫,本來已經(jīng)說服田橫降漢,但韓信認為機不可失,酈食其游說正好會讓田橫放松警惕,于是一舉破齊。酈食其的命運很慘,田橫認為酈食其欺騙了他,一怒之下將酈食其烹殺。 唐儉與頡利可汗攀談時,李靖率軍突襲東突厥,必然將唐儉等置于死地,而李靖卻認為“像唐儉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測,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隨后,李靖親自率領(lǐng)一萬精騎,攜帶二十天的軍糧,突襲了頡利可汗。這一戰(zhàn)前鋒是蘇定方,他率領(lǐng)200騎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頡利可汗大帳七里遠的地方才被發(fā)現(xiàn),但為時已晚,頡利可汗已成驚弓之鳥,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唐儉見勢不妙躲了起來逃過一命。 最終,唐軍殺敵一萬余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shù)十萬只(頭),東突厥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可汗被李道宗擒獲,并送往長安獻俘。至此,東突厥宣告滅亡。 東突厥滅亡之后,李淵與李世民樂瘋了,兩人在李淵宮殿舉行盛大宴會,李淵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翩翩起舞,群臣舉杯祝賀,其樂融融,一直玩到深夜。
李世民這一段話并非無的放矢,指出李淵在位期間,稱臣于突厥,而李世民在位時,一支偏師就滅掉了突厥,暗指玄武門之變的正確性,他做皇帝才能雪恥。 長安城內(nèi)高興了,但李靖卻有麻煩了。 宴會第二天,御史大夫蕭瑀劾奏李靖治軍無方,士兵搶掠財寶,請求司法部門予以審查。按理說,李靖滅國之功,而且滅的還是帶來李淵、李世民無數(shù)恥辱的死敵,士兵搶掠一些財寶根本不算什么大事,但偏偏李世民卻重罰了李靖,史書記載“太宗大加責讓,靖頓首謝”。 唐太宗重罰李靖,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層含義。 一,除了陷唐儉等使團于死境,此戰(zhàn)李靖沒有什么違背軍令之處,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李世民不好用陷唐儉于死境來批判李靖,只能找一些雞毛蒜皮小事重罰李靖,給唐儉一個交代。 二,李靖功勞太大,又私下違背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和談的命令,雖然最終取得滅國之功,但還是需要敲打一下,防止李靖將來過于膨脹。 三,李靖滅國之功,已經(jīng)可以封為“國公”,但李世民才32多歲,未來路還很長,還有很多仗要打,李靖也還有很多立功機會,因此要給李靖找茬,等以后再封李靖為國公。 事實上,等到李靖攻滅吐谷渾之后的637年,李世民才封李靖為衛(wèi)國公。但被封衛(wèi)國公之后,李靖闔門自守,此后再也沒有領(lǐng)兵出征,包括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之戰(zhàn)。 但李世民重罰李靖之后,又對李靖說“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至隋朝滅亡。朕則不然,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勛”,于是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封地連同以前的達到五百戶,但李世民還是指出李靖有“治軍無方之罪”。 又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才對李靖說,“以前有人誹謗你治軍無方,如今我已經(jīng)明白了真相,你千萬不要把這事放在心里”,于是又賜給李靖絹二千匹,提升他為尚書右仆射。 打一巴掌,又給一棗,這就是帝王心術(shù)。李靖被李世民搓揉捏扁,最終竟然是“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每次與群臣一起參議國事時,李靖像是不會說話一樣。 參考資料:《舊唐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