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歲時的軌跡(23)端午,靈均節(jié)氣薄云天

 雪岸飛鴻 2020-06-21


端午,靈均節(jié)氣薄云天

雪岸

恰遇端陽又經(jīng)年,

靈均節(jié)氣薄云天。

龍舟競渡聲中意,

一曲離騷不朽篇。

端午節(jié)的起源

涉及端午節(jié)起源的書籍甚多。筆者最近先后查閱了【今歲是何年·古代歷法】、【節(jié)令】、【中西方主要節(jié)日文化淵源】、【萬事通·萬年歷】、【萬年歷與人】、【民間風俗志】、【漢族風俗史】、【荊楚歲時記】、【初學記】、【人間萬象·中外風俗大觀】和【天文·時間·歷法】等有關論及端午節(jié)起源的書籍?,F(xiàn)綜合整理如下:

按照聞一多的說法,端午節(jié)“和中國人民一樣的古老”。大約戰(zhàn)國以后,它才固定在農歷五月初五。農歷五月在十二支屬中屬午,所以稱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古時“午”與“五”相通)等等。據(jù)說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初五生,為避“五”字之諱,端午便正式由端午取而代之。端午節(jié)同時是與春節(jié)、中秋節(jié)是我國最為隆重的三大節(jié)日,而且具有中國文化的典型特征。

五月五日,古人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jié)”。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jié)”。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jié)”,所以它又稱為端陽節(jié)。端午節(jié)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jié)俗起源歧出。事實上有關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則更。

一為吳越民族圖騰祭

聞一多生前考證認為,端午節(jié)是龍的節(jié)日,是吳楚崇龍民族圖騰的祭日,叫做“龍子節(jié)”,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上古的初民以為自然只是或想象中具有種種神秘超凡的力量的某種東西,于是就把這些東西作為本民族的祖先兼保護神,這便形成了所謂的圖騰。古代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那時候居住在江南的吳越族由于不斷受到水旱災害和瘟疫蟲害的威脅,便以“龍”作為自己的民族圖騰,希望“龍”能保佑自己,并有著“斷發(fā)文身”(打扮得像龍,以免被龍傷害)的習俗。每逢五月五日,他們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這是一種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jié)日,娛神、悅神、向龍獻媚,以獲取保佑。聞一多先生《端午節(jié)的歷史教育》“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發(fā)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節(ji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一面往水里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擊鼓聲巾(那時也許沒有鑼),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游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最古端午節(jié)的意義。這就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這就是屈原之前的端午節(jié),這才是端午節(jié)風俗的真正由來。”

從聞一多先生這段文字來看,端午節(jié)的兩個主要習俗,也都與“龍”有關:競渡用的舟楫是“龍舟”,食物扔進江中是為了喂蛟龍——這為后來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角黍投江”,紀念屈原埋下了伏筆。

  聞一多的見解,獲得此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考古發(fā)現(xiàn)印證,成為當前最具學術權威的說法,在學術界產(chǎn)生著巨大影響。

二為與夏至相關說

有些人認為端午節(jié)始源和夏至有關?!纠m(xù)漢書】的作者司馬彪明確提出漢代五月初五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jié),因為在夏至前,太陽在天空的軌道上的位置是逐漸向北移動的,夏至后又逐漸向南移動,只有夏至這一天太陽才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我國地處北半球,這一天是看到太陽處在最當中的一天。我國先民在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有夏至祭祀的習俗。由于端午節(jié)與夏至關系密切,所以端午節(jié)又叫天中節(jié)、端午節(jié)是固定的,而夏至在農歷中的日期則游移不定,其移動范圍可以從五月初一到三十日,前后相差一個月之久。因此,夏至和端午節(jié)趕在一起的時候很少。古代人把端午節(jié)這一天恰好逢夏至稱龍花會,認為是個吉祥的年份。有句老話說“千載難逢龍花會。其實,端午逢夏至雖不多見,但也非千載難逢。從1821-2020年這二百年農歷中就有五個年份是所謂的龍花會。它們是公元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庚寅年,1871年清同治十年辛未年,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庚寅年,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已酉年,1977年丁已年。

在此要說的是,還有句比較完整的老話“千年難遇龍花會,萬年難遇謝交春”中的龍花會則是另一重意思。即農歷正月初一打春,叫龍花會;三十晚上打春,叫謝交春。這里的龍花會由端午逢夏至改為初一立春了。當然正月初一立春與臘月三十晚上(即19:00~23:00)立春,雖然少見,也非千年,萬年難遇之事。此為題外話,順便說及。

三為紀念屈原

  屈原(公元340一前278年),楚國人,生活于戰(zhàn)國末期,他出生于今湖北省秭歸縣的樂平里,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20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25歲任左徒(相當于副宰相)六朝梁人吳均《續(xù)齊諧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以此日作筒貯米投江祭之?!弊阢痢肚G楚歲時記》亦載:“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羅,人傷其死,所以并將舟楫以拯之,今竟渡是其跡?!睋?jù)《史記》中《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祖國被侵,心如刀割,于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淚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忠君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株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四為紀念伍子胥

  江浙一帶,則流傳著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一前476年)的伍子胥的風俗。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宰相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遂賜劍命其自裁。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仰天長嘆道:“嗟呼!讒臣為亂矣,王乃反誅我!”對舍人“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說罷便自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人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史載伍子胥盡忠于吳,后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尸于江,化為“波神”(《夢粱錄》)。

五為紀念介子推

  東漢時蔡邕《琴操》“介子綏(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送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列(未)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驚聞,迎,終不肯出。文頒令燔山求之,子綏抱木燒死。文公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火。”東晉·陸翔的《鄴中記》亦有類似記載。

   六為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另一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晉人虞預《會稽典錄》說:“女子曹娥者,會稽上虞人。史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三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具體傳說是,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七為祭地臘節(jié)

有的認為端午節(jié)源于祭“地臘”。《道書》云:“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strong>

八為惡月、惡日說

惡月、惡日說,能成為端午節(jié)的起源說之一,是因在眾多的古書籍中都有詳盡的記錄。續(xù)漢·禮儀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曰:五月五日,續(xù)命縷,俗說以益人命。荊楚記曰:荊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上以禳毒氣。從這些記載中已表明,所謂惡月、惡日,就是因為這時節(jié),正值植物蔥蘢、生意盎然、天氣漸熱、瘟疫易起、疾病易生,且百蟲也四處覓食、到處活動、毒蟲也易傷人,故有“惡月”之稱。這一切,正說明人對天時、地宜,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把握,認識了天時四季的變化,與地上動植物活動生長的規(guī)律,掌握了瘟疫百病與天地運行變化的關系。此外,古人認五月是陰氣始盛的惡月,則“五”之數(shù)顯然與諸不祥有密切的聯(lián)系。按傳統(tǒng)的陰陽術數(shù)觀念,五乃陽數(shù),認為兩個陽數(shù)相重亦非佳事,比如三月初三要穢,七月初七要曝蟲避蛀,九月初九要登高逃禍。五月初五即重“五”,自然被認為是惡月中的惡日。這一天舉行祭神、避邪、送瘟,是順理成章的事。

九為衛(wèi)生防疫說

三代的夏至節(jié),其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菖,佩戴香囊,飲雄黃酒,激濁除腐,上山采藥,殺菌防病,這些活動反映了中華民族早期對疾病的預防意識。一到仲夏,高溫多雨,地氣卑濕,蒼蠅蚊蟲四處傳播疾病。據(jù)《長沙縣志》記載,公元208年5—7月湖南爆發(fā)流行病,大批百姓死亡。古人認識到,這類疾病顯然同家庭環(huán)境和個人衛(wèi)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一來,端午節(jié)的衛(wèi)生防疫習俗就成為人民珍愛生命、呵護生命的第一要務,是古代人用生命換來的生存經(jīng)驗。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夏小正》“此日(仲夏午日)蓄采眾藥,以消除毒氣?!辈伤幍哪康氖切l(wèi)生防疫,驅逐不利于身體健康的邪氣?!端囄念惥邸忿D引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五日蓄蘭為沐?。ㄌm草在古代被看作能避邪的植物)?!碧m草具有消炎避邪功效,實際上是一種衛(wèi)生防疫措施。

古代五月的夏至原是祭祀天地是國家大典、認為只有圣者、先哲先人,才能與天溝通,不允許百姓祭祀天地。三代后對神的崇拜漸漸淡薄,轉而同時崇拜祖先。《楚辭·云中君》中的“浴蘭湯兮沐芳”,應為士大夫以上階層五月五日到祖廟祭祀先祖的隆重儀式,古代又稱浴蘭節(jié)。而對于庶人階層,他們沒有祖廟,為了表示對先祖的尊敬,端午這一天用隨處可見的艾蒿、菖蒲、風球或其他草藥沸煮后,全家人把澡洗得干干凈凈,在自家正屋或廳堂設置的神龕、供奉的本門宗親神位進行祭拜。這也是人們把端午節(jié)的起源說成是洗澡節(jié)的主要原因。到宋代有一直沿襲沐浴蘭湯的習俗,蘇軾《皇帝閣四首》詩云:“喜辰共喜沐蘭湯?!标淌狻队w》有“沐浴蘭湯在此辰”之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節(jié)日沐浴,由最早的特殊禮儀轉變成了人們講究衛(wèi)生、除害防疫的節(jié)日習俗。因此,有人認為可以說衛(wèi)生防疫是端午節(jié)主要起源之一。

從歷史的角度看,各本其源,同時并存,否一不可。但最初都帶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只是后來由于屈原的詩作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深入人心,為人民世代推崇。秦、漢以后,屆原的影響越來越大,有關他的附會傳說也越來越多。到六朝時,吃粽子的風俗和傳說由楚地推及到全國,江南古老的龍舟競渡風俗也被善良的人們附會到拯救屈原身上。這樣,端午節(jié)因屈原說遂為各地公認,相沿至今。其他諸說和風俗,除介子推被移到清明節(jié)紀念外,其余全為屈原一說所代替。這一事實,充分反映了中國歷代人民對于屈原的無限熱愛和懷念。這也是千百年來端午節(jié)能夠在民間相沿不衰的根本原因。

,

端午節(jié)的習俗

  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數(shù)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各地習俗卻是大同小異。端午習俗主要包括: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貼午葉符,懸掛營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賽龍舟,飲用雄黃酒、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外,其余至今流傳國各地及鄰近諸國。這些活動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吃粽子和賽龍舟。

  賽龍舟

  “賽龍舟”即龍舟競渡,南北朝以后,賽龍舟的習俗廣泛傳播,唐宋特別盛行,明清兩代,宮廷中端午有龍舟表演。清代自順治、康熙起,每年端午,都要在西苑舉行龍舟大賽。及至現(xiàn)在,賽龍舟成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各省市端午節(jié)的重要活動。在廣東、臺灣等地被稱之為“扒龍船”,四川合川一帶則叫“搶江”,《事物原始》記載:“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嘩(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起于勾踐”。清代詩人邵長衡有“五月青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今天,龍舟比賽已成為群眾性的競技活動,它不僅在中國各地舉行,還成為國際性體育競賽項目。

     吃粽子

端午節(jié)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舊時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描寫端午節(jié)的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眳蔷独m(xù)齊諧記》記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蹦康氖亲屗袆游锍燥柫?,就不再傷害詩人的軀體。以后的吃粽子便是從吃竹筒米演化而來的。端午節(jié)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葉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還有小粽聯(lián)束成串。在唐時稱為“百索粽”,宋時稱為“九子粽”。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風俗在魏晉時代已經(jīng)盛行。唐宋時代,粽子已成名食,不僅為皇宮所喜愛,而且成為民間市場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長安有專門制作經(jīng)營粽子的店鋪,還“將粽揍(堆)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以吸引顧客。宋代端午粽子種類更多。明清時代,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核)桃等。而且這一傳統(tǒng)文化和諧地保留在現(xiàn)代生活之中。

女兒節(jié)

  端午也被稱為“女兒節(jié)”。這一天“飾小女盡態(tài)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jié)”(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午節(jié)(女兒節(jié))歸寧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長輩、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兒回婆家時,娘家要給女兒、女婿贈送雨傘或草帽,以示關愛;還要帶一些粽子給婆家的人,一則表示親家的友情,二則也是包粽本事的顯示。

      懸艾和菖蒲

  在端午節(jié)當日,人們通常會把艾、榕、營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葛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民間也有傳說艾草可以避邪?!肚G楚歲時記》中記載“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攘毒氣?!薄拔逶挛迦瘴?,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边@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主題是驅瘟,用艾虎和菖蒲劍把瘟神驅陰曹地府。同時也形象地表現(xiàn)了端午節(jié)家家家戶戶懸艾和菖蒲的習俗。

      飲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惫糯^端午節(jié)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有的地方還在房屋內外灑雄黃水,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額頭上,涂抹雄黃,以驅蟲除穢、殺滅病菌。看來,中國古人早已認識到雄黃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但是,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會損傷肝臟,甚至導致癌癥。因此,現(xiàn)代過端午節(jié)再也沒有人喝雄黃酒了。

  說起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就讓人想到《白蛇傳》的故事。傳說白蛇下凡人間,因在端午節(jié)喝了雄黃酒露出了蛇身,嚇死了許仙,白娘子不顧生死,盜來靈芝救活了許仙。這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人故事,已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縫香包

  過去,在陜西南部等地有縫香包的習俗。在端午節(jié)前夕少女們用色布彩線,精心縫制成各種香包,形狀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壽桃、梅花等,下墜色彩艷麗的絲線纓穗,內裝用中藥配制成的香料。到端午節(jié)這天,會把自己縫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將香包搶去,被搶香包的少女則因自己的手藝受到異性的肯定而高興;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終無人來搶,則很丟面子。

      吃五黃

  舊時,浙江杭州人稱五月為“五黃”月,杭州人端午節(jié)必吃雄黃酒(用雄黃和燒酒調和,加人富蒲根)、黃酒、黃瓜、咸鴨蛋黃、用黃豆包裹的粽子五樣食品。由于這五樣食品里都帶“黃”字,因而得名“吃五黃”。

       

 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蝎、蟾蜍、蜘蛛,這些帶有毒性的毒蟲。古人使用純天然五瑞植物以剋制五毒,不會帶給人和環(huán)境遺毒的副作用或后遺癥。端午五瑞有個專有名稱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五瑞具有驅除溽暑毒害的功能,其中有的具有強力健身功效,有的則具有毒性,可以毒制毒。

   走百病

   往日,河北遷安一帶的婦女多趕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前,游于河濱,叫做“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游瘟”,南方諸省也多有流行。在云南鎮(zhèn)雄。男女老幼穿著春裝,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游玩時。還要采百草,歸來煎水沐浴。不過各地走百病的時間不甚相同。在四川西昌午游古廟,晚游近郊。在灌縣,人們晚間游百病,認為可以驅除不祥。在貴州平壩,也是晚飯后,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由大人領著遍游田野。在云南新平,則是早餐后。用彩繩系于小兒臂膀,并用雄黃涂于小兒口鼻,率領出游,叫做游瘟。在大理,人們午后出游諸名勝,是為走百病。

      煮梅

  芒種時節(jié)盛產(chǎn)梅子。在夏朝就有煮梅的食俗了。由于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搪與梅子一同煮的;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比較考究的還要在里面加入紫蘇。我國北方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碴、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安苗

  “安苗”的習俗流行于皖南一帶。每到芒種時節(jié)。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家家戶戶便用新麥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祭拜圣祖,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村民平安。經(jīng)過收種的緊張勞動,農事稍閑,以新麥面制作安苗包,既可嘗個新鮮,又飽了口福,是民間調節(jié)生活勞逸的一種方法。在“安苗”日內,不僅本村人可以隨意走家串戶品嘗安苗包,外村人也可進村入戶同享口福,其樂融融,一派和諧。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節(jié)日流行于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原來貴州侗族的傳統(tǒng)習慣是,姑娘結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婆家。只有農忙和節(jié)慶時。才由同伴陪同到婆家小住兀天。因此、每到芒種前后,當婆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來幫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婆家來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來。男女青年匯集一起,既進行分插秧苗的勞動,又參加社交和進行娛樂活動。在分栽秧苗的時刻,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休插秧,邊插邊打鬧,互扔泥巴?;顒咏Y束,檢查戰(zhàn)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然后,大家又一起來到河水溪旁,邊清洗邊打水仗。度過快樂一天的勞動。新娘在回婆家時,會帶有一擔五色糯米飯和100個煮熟的紅皮雞蛋。節(jié)日后返回娘家時,婆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飯和紅皮鴨蛋為她們送行。

      貼艾虎

  端午節(jié)這天,民間多于日出之前,到田間、河邊或山坡上,采取有露水的艾葉、車前子、毛毛草、毛耳眼、菊花、地黃等中草藥,束之于屋檐下或者擂于門頭、窗口,同時貼上用黃裱紙木刻印制的張?zhí)鞄熁蜱娯赶褚约坝命S、綠各色紙剪成的花鳥蟲獸,俗稱“貼艾虎”,以避疾疫。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于戶上,可攘毒氣?!标惏遣菟帲袚]發(fā)性的芳香油,具有殺菌、解毒等作用。古人端午”貼艾虎“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只不過他們說不出其中的道理,才加進了一定的迷信色彩,把艾本身的功能移植到了某”神“的身上。

      送端午

  過端午節(jié)時,許多地方如河南新縣、光山一帶要接新婚女兒偕女婿回娘家過“新端午”,屆時娘家要設宴款待女兒和女婿,臨走時,還要贈送女婿雨傘、草帽、扇子和夏衣等物,為他們防暑降溫使用。其他地方也興母親看閨女。商丘人稱之為“送端午”,鞏縣人稱“瞧端午兒”。因此,端午節(jié)串親的多是新婚女兒,故也有將此日稱作“女兒節(jié)”、“女婿節(jié)”的。明代曾把端午節(jié)稱為“女兒節(jié)”?!兜劬┚拔锫浴吩疲骸拔逶乱蝗罩廖迦?,家家妍飾小閨女,替以榴花,故稱女兒節(jié)?!?/strong>

      躲端午

有些地方有“躲端午”的習俗,人們認為端午這天既毒又有邪氣,對孩子不利,怕孩子生災患病,就讓孩子躲起來,一般都藏到外祖母家。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把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連這天生的孩子,都看成是不堪教育的“五日子”而不敢撫養(yǎng),或者害死,或者扔掉。有一姓田的人家,五月五日生了個男孩,名叫田文,就是史上有名的孟嘗君。母親不忍心害他,只得悄悄地把他送到姥姥家中寄養(yǎng)起來。田文長到七八歲時,母親把他接到家里。他父親一見,大為惱火,大罵其妻不聽話而養(yǎng)了這個孩子。他母親只是落淚。田文在旁邊立即父親為什么不要五月五日的孩子,氣憤就頂撞了父親,父親更加腦怒,非要致他于死地不可。鄉(xiāng)親們紛紛過來給田文講情,父親看在鄉(xiāng)親們的面上,才算勉強將他留了下來。但每年五月五日這天,他必須到姥姥家去“躲五”以避兇禍。田文自幼聰慧,才智超人。由于他學識淵博,滿腹經(jīng)倫,最后終于做了齊國宰相,輔助齊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田文當了宰相以后,想“躲五”的舊俗,幾乎使他死于非命,便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凡這天生的孩子,一律不許謀害,不過必須到姥姥家去“躲五”。從此,人們便把這一習俗流傳下來,不僅僅五月五日生的孩子五月五日到姥姥家“躲五”,其他時日生的孩子為免禍消災,也到姥姥家“躲五”?!?/strong>

懸掛鐘馗像

舊時民間流傳鐘馗打鬼捉鬼故事,一般人們在端午節(jié)前后懸掛鐘馗之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此習俗傳說源于唐明皇。故事初見于《唐逸史》,說唐明皇受瘧疾鬼作祟,一個月不能痊愈。一天,他夢見有大鬼捉瘧疾鬼而啖之,隨即病逾。于是問大鬼為何人,答叫鐘馗,就是前番應試武舉不取,撞死在階前人。唐明皇醒后,便叫畫工吳道子畫成圖像,通令天下端午節(jié)家家張貼,以除邪魔,保護平安。從前民間每到端午,通行掛鐘馗像的習俗。當然,鬼是一種虛假的概念,人世間根本沒。但是當作比喻,這樣的“鬼”在人間還是屢見不鮮。當作文學題材,就更沒有非難的必要。

,

端午節(jié)的詩

  端午節(jié)是一個民俗意義豐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劃龍船、吃粽子、掛蒲艾等習俗,歷盡2000多年而不衰,深深融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成為歷來是文人墨客怡心遣懷的好時節(jié)。也因為屈原的緣故,有人就稱端午節(jié)為詩人節(jié)。歷代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端午節(jié)的詩。

  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可謂生動、傳神: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末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lián)浔窍?,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掛彩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事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細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此詩描寫唐代的龍舟競渡,按“熱鬧場面——競渡情景——發(fā)生斗毆——作者觀感”的思路,把競渡場面描繪得有聲有色。這場競渡由官方主持,賞贏罰輸,故競渡中還引發(fā)斗毆事件。

  在吟詠端午的詩篇中,有不少是歌頌與緬懷屈原的。唐代文秀(僧)《端午》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詩為屈原鳴不平,對昏君奸臣無情鞭撻。立意高遠,是端午詩歌中的上乘之作。

  唐代詩人劉禹錫《競渡曲》云: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耆鬣動,烯蠊飲河形影聯(lián)。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入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這首記敘的是湖南沅江一次賽龍舟活動。在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后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詩的結尾筆鋒一轉,由龍舟比賽的場景變?yōu)橐蚯乱l(fā)的惆悵“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strong>

代詩人殷堯藩七律·端午】云: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在年復一年的端午節(jié)里,由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到老去誰知感慨生。什么感慨呢?你看: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北宋詩人梅堯臣《五月五日》詩云: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人為屈原的冤屈深感不平,同時對屈原的高潔品格給予高度肯定,“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毙蜗笊鷦?,立意高遠。這首詩為這個節(jié)日增添了幾分感傷的色彩。

  北宋詩人張耒的《和端午》詩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詩人在這里觀競渡,悼忠魂,念《離騷》,悲屈原,情緒悲愴。

  宋代著名詩人范成大的《竹枝歌》云:

  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云安酒濃曲米賤,家家扶得醉人回。

  本詩反映三峽人的端午習俗,上午在長江看龍舟競渡,中午“打牙祭”,飲云陽當?shù)禺a(chǎn)的名酒——曲米春,因節(jié)日高興,以致“家家扶得醉人回”。

  陸游(1101—1210),南宋愛國詩人,他的《乙卯重五詩》云: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時期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wèi)生保健的內容。

節(jié)令門·端陽(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zhí)?,卻疑賬主怕靈符。

詩中寫盡了端午食櫻桃、桑椹、飲雄黃酒、懸黃紙貼、貼靈符的風俗。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此詩寫出了舊中國過端午節(jié)的艱難情景。端午這天,風狂雨大,村童無錢購制新衣,文朋詩友們披蓑戴笠,相邀聚會,賣文買酒,懷念詩人杜甫。盡管佐酒的是炒豆子,但比之于當年的魚肉更香。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的樂觀曠達情懷。

端午節(jié)對聯(lián)

  “端午節(jié)”常用的對聯(lián)有:

  榴花彩絢朱明節(jié);蒲葉香浮綠酷搏。

  堂前黃草舒眉綠;石上榴花照眼紅。

  艾葉如旗招百福;茗蒲似劍斬千。

  結艾釵頭輕戰(zhàn)虎;奪標船首慣乘龍。

  天中酒酌金危滿;重五盤盛角香。

  綠艾懸門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楹聯(lián)叢話〉卷十二載福州鄉(xiāng)俗,每逢端午節(jié),既于朔日懸蒲插艾于門庭,而五日午時,又必用紅箋書對句,貼于楹柱,謂之午時書。明代徐振烈自作門前午時書云:門幸無題午;人漸不識丁。“午”隱寓譏諷語“牛不出頭”。聯(lián)稱“門幸”,含有不受人譏之意?!安蛔R丁,即自稱為文盲?!蔽纭?、”丁“同屬干支,對仗巧妙。

  《楹聯(lián)新話》卷十一載清咸豐進士、官至江蘇巡撫的吳元炳太夫人卒于五月初五,時正值慈安太后國喪。陳鈞堂的挽聯(lián)為:一德君臣,同悲愛日;三吳士女,會罷端陽。

  《楹聯(lián)補話》載嚴竹汀之妻于端午生一男孩后去世。有挽聯(lián)云:調瑟紀同庚,十載鸞儔,回首難忘潘岳恨;弄璋值重午,一旬鶴化,傷心只為孟嘗生。

  清道光十六年五月初五(1836.6.18),山西鹽運使李彥章去世。年僅43歲。林則徐撰挽聯(lián)云:研三年,才不虛生,帝簡方隆,誰料請仙歸紫府;重五節(jié),縷難續(xù)命,名心未蹊,應教詞客祀紅橋。

  《自怡軒楹聯(lián)剩話〉卷四載張金門五月初七生日。五十壽時,李承銜撰賀聯(lián)云:角黍延賓,近端陽節(jié);眉梨兆壽,現(xiàn)宰官身。

  民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932.6.8),民族器樂作曲家、演奏家劉天華病逝。年僅38歲。其兄劉半農撰挽聯(lián)云:體格過人,毅力過人,乃缺年壽;為家門哭,為藝術哭,摧我肝腸。

此外,還有一則流傳的關于端午脫品吟聯(lián)的故事。說的是,古時山西壽陽人祁雋藻,幼時聰穎過人,在五歲那年的端午節(jié),為其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學不凡的三嫂,見機試探一番小弟的詩才,脫口吟出上聯(lián):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香!香!雋藻不假思索地續(xù)了下聯(lián):“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三嫂不禁臉紅耳赤,而心里卻暗暗稱奇。錄此以體現(xiàn)常人端午節(jié)時的生活情趣,與前并列,可以說是有雅有俗。

,

端午節(jié)諺語

  端午節(jié)多半是在芒種節(jié)氣中,有關端午的氣象、,風俗及農事諺語較多。如: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節(jié),劃龍船,掛蒲掛艾在屋檐。

五月初五需要晴,萬物豐收有十分(浙);

  端陽曬得蓬頭汗,十片高田九片?。ǘ酰?/strong>;

  端午晴干,農人喜歡(晉)

  端午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天就干(湘)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七月連陰不上算;八月連陰干撩亂(晉)

  端陽有雨是豐年(鄂、贛、湘、川等?。?/strong>;

  端陽有雨長黃梅,無雨旱黃梅(蘇);

  雨打端午日,百果不留底(浙);

  端午一陣雨,蟲子滿地起(晉);

  節(jié)前西風做大水,節(jié)后西風活見鬼(浙)

  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浙、滬、湘);

  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浙、湘)

  端午蜜蜂多,谷子好;蜜蜂少,谷子差(云);

  端陽晴天,農家喜歡;

  過了端午節(jié),鋤地不用歇;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籠;末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掏錢難買五月冷,一棵豆子打一捧;

五月初五過端陽,吃粽插秧忙。

此外,還有涉及到端午的歌謠和兒歌,一并收錄于此

  《劃龍船》

  五月五日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

  兩邊坐起劃船手,中間坐著打鼓郎。

  咚咚——呵喂!鬧洋洋!

  《端陽兒歌》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

  呷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