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來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極力尊崇,后來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王陽明評價《大學》的主旨是是誠意,《中庸》的主旨是誠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個“誠”字。 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并且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誠(一種狀態(tài)和境界)是天之道,追求達到誠的狀態(tài)和境界是做人之道。達到誠這種境界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中庸,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事理,從容不迫地合于道,這就是圣人。追求誠,就要選擇善,然后執(zhí)著追求。 一一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處于誠的境界,自然能夠明達,這是“天性”。不斷修行,讓自己明達起來,最終也可以達到誠的境界,這就叫做“教化”。如此,誠自然明,通過明也可以達到誠的境界。 一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夠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fā)揮他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fā)揮他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fā)揮萬物的本性;能夠完全發(fā)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并立而為三了。 一一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是自我修養(yǎng)而成的;道是自己應該走的路。誠,是萬物的終結和開始。不誠,就沒有萬物。所以君子貴在使自己達到誠的境界。 一一唯天下至誠,方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至誠之人,才能夠治理天下的人倫綱常,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才能掌握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