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古榕樹到棠良公路 這座避雨亭見證了古村變遷 尋找僑鄉(xiāng)的味道 6天前 石門凹的避雨亭 從前,在往良溪和北坎村山坳岔路口的榕樹下,有一座青磚平頂避雨亭,這個岔路山坳口叫石門凹。為什么這里會稱作石門凹?石門凹又怎么會有座避雨亭呢? 黃瑞良 (中國畫) 民國以前,在葫蘆山和將軍山這個山坳中間,有一棵占地近一畝的大古榕樹。樹的東邊山地屬中心荷溪甘氏所有,西邊土地歸良溪羅氏所有。在古榕樹下,有幾塊大石頭,其中最大一塊奇石有孔,如門狀,又因坳在兩山之間的凹處,所以鄉(xiāng)人稱這里為石門凹。 在奇石旁有一洼涌泉,泉水清甜甘冽,不論天多旱,泉水常年長流不絕,商旅行人經(jīng)此出入歇腳,都用來飲用和洗漱。 據(jù)村中老人說,清中期以前,良溪、北坎和來往佛山、江門的商旅行人,都沿著葫蘆山和寶鴨山之間的小道行走。到了清代咸豐年間,良溪與中心荷溪甘氏族人為方便商旅行人,在葫蘆山與將軍山之間的山凹,開辟一條小道。 周健恩(中國畫) 民國十年(1922年),良溪旅外華僑羅濁儒、羅仁甫等九人,為免行人出入無處歇腳而遭雨露淋身、暴日下無遮蔭,援手善舉,邀請?zhí)南氯f成建筑商行在石門凹葫蘆山邊用磚木建造避雨亭。 避雨亭尚未建好,中心荷溪甘氏得知良溪人在石門凹大興土木,以為良溪人強占山地,欲糾集村人伙同爭據(jù),良溪名土羅竹坡聞迅前來調(diào)解,向中心荷溪甘氏眾人說明建雨亭是為方便民眾出行歇息的場所,非私有物。 為息紛爭,良溪也愿出水田換地,甘氏族人得知建避雨亭是為了便民出入的公物,為表善心,同意捐出此凹地建雨亭。 良溪秀才羅毓彬為大家的善舉感動,同時也為行人能有幸走此道而祈福,即題寫回文匾“行道有福”勒石入“避雨亭”的墻。 名土羅孝則作亭聯(lián)文,將“石門雨亭”四字嵌入聯(lián)的首尾,用石刻鑲在亭門邊,聯(lián)文曰: 石有塵埃洗之以雨, 門無畛域建此為亭。 承建石門凹避雨亭的棠下萬成建筑商行也被大家的義舉行為所感染,于是提出僅收建雨亭的材料費,還捐獻一塊六米長的青石板。 良溪羅豫堂也捐了二塊大石板,分別刻上“此石不得移動別處”等字,大石板供來往行人坐、臥。 區(qū)啟森(中國畫) 建國后,由于政府擴建棠良公路,將路中奇石砸碎鋪路,把古榕樹砍倒,然后在避雨亭邊補種一株榕樹。涌泉也因擴路被填埋。 1994年,因亭頂面木瓦年久遭白蟻腐蝕破損,鄉(xiāng)人遂改用水泥鋪頂面,迄今只留下“行道有?!笔特液捅苡晖?。 |
|
來自: 老鐘w6dii5bxca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