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癥狀。 【治法】 (1)馬齒莧:100~150g,加水煎服,每日兩次;或鮮馬齒莧搗汁半杯,加蜂蜜兩匙,隔水燉,空腹分兩次服,治療菌痢(濕熱痢、寒濕痢)。 (2)蔓荊葉:取鮮葉250g,加水800ml,煎一個(gè)半小時(shí),濾出藥液,濃縮至150ml,分3次,一日內(nèi)服完,治療菌痢(濕熱痢、寒濕痢)。 (3)鳳尾草:30~40g,加水250ml,煎至100ml左右,再加白糖或冰糖5~10g,分3次口服,治療菌痢(濕熱痢、寒濕痢)。 (4)柞樹葉:取鮮葉室內(nèi)風(fēng)干,用500g切碎置入鋁鍋或砂鍋( 禁用鐵鍋)內(nèi),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濾出藥液。內(nèi)服每次100ml,每日3次,或用100m l加少量水稀釋后作保留灌腸,每晚睡前1次,治療菌痢(濕熱痢、寒濕痢)。 (5)干姜:取干姜,切如大豆大,每次服6~7粒,米湯送服,每日4次,可用治寒濕痢,癥見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yōu)榘變?,腹痛,里急后重,脘悶納呆等。 【疾病】痢疾初起,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shù)次至數(shù)十次不等。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由濕熱之邪,內(nèi)傷脾胃,致脾失健運(yùn),胃失消導(dǎo),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