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很多人對此不理解,但凡一個精通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的人來說都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因為濕、熱是外邪致病因素之二,四季均可致病。濕性重濁黏滯,不易袪除,并且可發(fā)于人體各部,遍及臟腑、經(jīng)絡(luò)、肌肉、皮膚,下身部位等。 濕邪滯留于臟腑經(jīng)絡(luò),最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且濕性留著,黏滯難移,并常同定一處,病勢纏綿,不易速愈。尤其是濕邪和熱邪互為勾結(jié),這更增添了除濕的困難性。元朝名醫(yī)朱丹溪云:“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之八九。”而其治療向來棘手,纏綿難愈。 另外,濕熱源起脾胃,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而脾胃又是濕熱的“生發(fā)之源”“傳導中心”。人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guān),十二經(jīng)脈、七經(jīng)八脈又環(huán)環(huán)相連,所以脾胃一旦濕熱必將引起全身性疾病,濕熱郁久不除,必將傳導其他臟腑、經(jīng)脈,甚至四肢百骸而引發(fā)諸多疾病,所以我們只要防治濕熱,就可以有效地防治很多疾病。 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我們可以看出有不少疾病源自濕熱。 【皮膚病大部分的原因是濕熱】 脾胃濕熱久蘊不去,首先五臟六腑之氣血津液全被灼熱,超出了身體溫度所需要的溫度,會造成熱傷肌膚的各種病理現(xiàn)象,如濕疹、青春痘、黃褐斑、牛皮癬、白斑等疾病,都需從濕熱去論治,方能找到治療的奇方。 【肝膽病大部分是濕熱】 肝膽病,我們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黃疸,最常聽的病癥就是肝炎、膽囊炎等。這些疾病,究其病因,都跟濕熱有關(guān)。當脾胃濕熱日久,必然殃及同在屋檐下的肝膽,使肝膽功能失常。所以像各種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急慢性膽囊炎、膽結(jié)石、急慢性胰腺炎等大都與濕熱有關(guān)。治療也以除濕熱為主。 【泌尿系統(tǒng)疾病和生殖系統(tǒng)疾病也都由濕熱導致】 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濕熱下注這個詞,其實這是濕熱傳導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濕熱源于中焦,首傷上焦,終于下焦,所以說只要人體內(nèi)有濕熱必然會傷下焦,下焦是人的腎、膀胱、大小腸,以及人的生殖器官的所居地,當濕熱下注到下焦時,人就易得病,所以泌尿系統(tǒng)疾病和生殖系統(tǒng)疾病在很多時候,發(fā)病原因也是濕熱,治療當以濕熱論治。 還需要重點指出的是,現(xiàn)在不少婦科疾病嚴重地困擾著當代女性的身心健康,其實以潮、臭、腥、腐為特征的婦科病根本原因就是體內(nèi)濕熱的存在,所以明白了這一點,臨床防治也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注意除濕熱防治婦科病,避免無知釀成禍害。 中醫(yī)師常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br> 不少朋友會問:我們?nèi)绾尾拍苡行ъ顫衲兀?br> 【濕氣的“天敵”,健脾的“霸主”】 祛濕不健脾,濕氣去正氣傷,故健脾濕自除。脾主運化,脾虛無法運化,水濕就會排不出去,所以祛濕的關(guān)鍵是健脾。用一句話形容以前祛濕不成功的人: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如何知道自己濕氣重?身體這12個部位會告訴你】 1、面部:皮膚暗淡,易出油,長痘長斑; 2、頭部:沉重頭痛,頭昏腦脹; 3、皮膚:長滿濕疹、斑點、起水泡 4、口舌:舌苔厚,嘴巴黏、有口臭 5、眼睛:眼周水腫,眼袋大 6、肚子:肚子太大,贅肉多,看不到腳尖了 7、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生濕,發(fā)生酸痛、麻木感 8、腸胃:胃腸脹氣,大便粘膩或稀軟 9、四肢:肢體酸困,手腳常冰冷 10、足部:易出汗,有腳氣、腳臭 11、膀胱:小便多,夜尿頻,尿不盡 12、大腸:大便稀或塘,不成形,或粘馬桶 【中醫(yī)推薦,健脾又除濕,身輕精神爽的小金方】 中醫(yī)常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祛濕不健脾,濕氣去不完。脾主運化,脾虛無法運化,水濕就會排不出去,所以祛濕的關(guān)鍵是健脾。 《本草綱目》記載的千古祛濕方: 準備: 1、薏苡仁:健脾除濕之王,平和不偏不倚 2、赤小豆:入心補脾、強健脾胃,除煩熱 3、芡實:健脾寒濕的克星 4、茯苓:祛濕第一要藥,利水利尿; 5、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健脾; 6、橘皮:濕氣的死敵,健脾的王者; 此方凝聚了6種祛濕的食材,再配上冬瓜、荷葉、甘草,比單吃1種食物的排濕效果要強得多。濕氣走了,那些因為濕氣軟軟的肌肉恢復正常體態(tài),人自然會看起來更苗條,皮膚更緊致,并且對濕氣引起的口臭、痘痘、濕疹、小便頻都有緩解。 祛濕、健脾,雙管齊下,內(nèi)外兼修,祛除濕邪,遇見一個更瘦更美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