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書法淵遠流長,在書法史上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大家,有很多墨跡或碑刻傳世,也有一些大家,雖然不是以顯赫的法帖聞名,但是卻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同樣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經(jīng)典,比如東漢蔡邕,就留下了著名的書法理論《九勢》。下面就《九勢》全文做一下展開分析。 蔡邕像 “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這段話有三個核心問題,自然,陰陽和形勢。這里的自然,并不能做今人所謂的大自然解,而是解為“自然而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與老子的“道法自然”,應(yīng)是近義,用在書法上就是說一種書寫心理,自然既立,就是說自然而然的,不做作的書寫,其書也就“自然”。所謂陰陽,這里主要是指的黑白關(guān)系,陰陽生焉,就是說一旦落筆,就出現(xiàn)了黑白對比,書法上常說“計白當黑”,就是體現(xiàn)了對白的重視,在一幅書法作品中,黑白平衡是很重要的,如果黑太多,作品就顯氣悶,不靈活,而白太多就顯得作品輕飄,壓不住紙,對于黑白關(guān)系的處理,就是形勢出矣,在書法中,形和勢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形,一般是指形狀,即筆畫的形狀,字的形狀或空白的形狀,也指整體章法的形狀,有“形式”之意,勢,指的是因形產(chǎn)生的不同審美,如篆書修長,其勢為縱,隸書扁方,其勢在橫。再比如,方筆給人以力量,圓筆給人以溫婉,這都是因形不同而勢亦不同。在這一點上,各個書家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這段話講的是用筆問題,藏頭護尾,指用筆的起收,藏頭,也就是常說的起筆藏鋒,不使筆尖外露,更準確的說是不能有虛尖,《蘭亭序》中,很多尖,但不虛。護尾,是指出鋒時不能出虛尖,筆要送到,出鋒有力,不能甩出,而是要“護”著出,更不能理解為將筆鋒收到筆畫內(nèi),比如隸書的波畫,末尾出鋒,難道就不適應(yīng)“護尾”這一理論嗎?做到了藏頭護尾,但還有中間,要實現(xiàn)“力在字中”,必須在中段書寫時,不能出現(xiàn)偏筆,也就是一邊光一邊糙的情況,不然就會導(dǎo)致力“外瀉”,字就輕浮無力。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指的是在書寫時運筆當果斷不猶豫,但這并不一定就是快速書寫,而是處在一種控制中書寫,這里的力,指的是控制力,三點都做到之后,筆畫就會有血有肉,如有生命般的“肌膚之麗”。 “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而奇怪生焉” 勢,指的是一種動作前的形態(tài),比如射箭,勢來,就相當于拉開弓,產(chǎn)生了一種箭隨時會射出去的態(tài)勢,勢去,指箭射出去,有一種一往直前的氣勢,不可阻擋。這一概念用在書法上,同樣如此,用筆寫字時,第一筆落下,就產(chǎn)生了勢,產(chǎn)生了一種即將展開的態(tài)勢,一開始運筆,就如離弦之箭,不可阻擋。這既是書寫形態(tài),也是書寫要求。惟筆軟而奇怪生焉,這點好理解,就是說毛筆因為是軟毫,可以因書寫動作的不同而寫出不同形態(tài)的點畫。 “凡落筆結(jié)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這段話是講的具體用筆方法,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強調(diào)筆畫連貫,上下,可理解為先后,一筆的開始,是另一筆的開始,下一筆的開始,當從上一筆來,筆無孤起。并不是說上下結(jié)構(gòu),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也是強調(diào)書寫的連慣,勢背,背應(yīng)該取違背之意,強調(diào)一筆的開始應(yīng)當順著上一筆的勢來。這個當與“向背”區(qū)別開來,一個講筆法,一個講結(jié)構(gòu),不可混淆。 “轉(zhuǎn)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jié)目孤露” 轉(zhuǎn)筆,目前這個詞的解釋有些爭議,捻管派說是轉(zhuǎn)動筆桿,運腕派說是轉(zhuǎn)動筆鋒,爭議來源就是“左右回顧”,捻管派認為,這就是捻指的動作,一左一右來回捻動,而運腕派則認為這是指筆鋒應(yīng)當兩面照顧,不能出現(xiàn)偏鋒,正合“無使節(jié)目孤露”之意,我個人主張運腕的說法。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畫中行”,“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這三條宜放在一起討論,因為它們的意思相近,藏頭護尾,上文己經(jīng)提到過一些,特別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藏頭,是具有綱要意義的,其中就包括了這段話的藏鋒和藏頭?!傲罟P心常在畫中行”,講的是中鋒用筆,但不可做筆鋒“齊毫”單一理解,這里應(yīng)當包括側(cè)鋒(不是偏鋒敗筆)。這里講的藏鋒,可以理解為逆鋒,并不單指將鋒尖包在筆畫內(nèi)。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打不出)之內(nèi)” 疾,即是迅速之意,意指行筆相對迅速,一般在寫永字八法中的“啄”“磔”時用,在寫豎畫中段時,也會用到,這里的迅速,并不是盲目的快,而是“疾中有澀” “掠筆,在于趲鋒峻(打不出)用之” 這里的掠筆,與八法中的掠筆有所區(qū)別,這里并不是指某單一的筆畫,而是指任何一種筆畫書寫時的一種調(diào)鋒動作,例如《蘭亭序》中很多“小尖”。 “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 這是講運筆不能飄,筆要壓著紙走,尤其是長筆畫,澀一般與疾一起講,澀時有疾,疾中有澀,書法之妙也。這里要特別注意,這里的澀法,并不可以理解為,一個筆畫寫寫停停,強作老辣蒼勁,其實為畫字。 “橫鱗,豎勒之規(guī)” 橫鱗,這里仍然講的是澀勢,不過是指的一種通感,在寫橫(勒)和豎時,應(yīng)感受到毛筆與紙的摩擦力,起起伏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最后一段主要是說,如果理解掌握了九勢,就能“妙合古人”,習(xí)字用功,可達妙境。 《九勢》雖然古老,但對于今天學(xué)習(xí)書法仍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我們反復(fù)研究學(xué)習(xí)。 |
|
來自: 新用戶17189532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