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村莊中心有兩棵古槐,在不長的當街里,一上一下,相距十幾米,翹首相望。在這兩棵古槐樹下,有著我和小伙伴們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它們的樹輪里,刻錄著這個村莊幾百年的繁華過往。 古槐又稱國槐、笨槐,古人喜歡種植它,一是因為認為槐有君子之風(fēng),正直、堅硬,蔭蓋廣闊;二是槐樹是美好政治的象征,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和處理民間投訴時,均站在樹下,所以人民廣植國槐,以表達對他們夙夜在公的敬意。 家鄉(xiāng)的這兩棵古槐,上邊的這棵稍顯苗條,但它的主體、枝桿、根基很健壯,樹圍大約2米左右;下邊的那棵,則顯的敦實,樹圍在5米左右,兩棵樹高都約15米左右。它們歷經(jīng)幾百年滄桑,卻依然蒼勁挺拔,生機無限,繁茂的枝葉覆蓋了街道的一大半。 上邊的這棵 下邊的一棵 這兩棵樹的樹齡有多長呢?因為沒有記載,誰都不知道。聽村里的長輩們說,他們小時候這兩棵樹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非要探究一下它們的年齡,就得全莊東村的第一批建設(shè)者說起,那誰是第一個來到這里的呢? 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當時的北方由于連年戰(zhàn)爭,人煙稀少。遷都后的明成祖為了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也為了發(fā)展都城周邊的經(jīng)濟,決定從繁華的南方地區(qū)往北方遷移人口。一些富商從南方遷移到了北方,同時,從山西、陜西遷移了大量的農(nóng)民。這些人在遷移時,首先到的是山西洪洞縣,然后才分配到北方的遷徙目的地。洪桐縣有棵大槐樹,遷移的人口都是從大槐樹下出發(fā),所以,當我們問我們的祖先從哪兒來時,都說來自于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徙來的先民為了讓后人記住自己的根在哪兒,所以大都種植古槐,以示紀念。 我們村的先民就是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這次人口大遷徙中來到了這里,開始建設(shè)美麗的家園,在房前種下了這些古槐樹。 這次移民,前后歷時50余年。由此推算,即便全莊東村的先民遷移來的晚,按1500年遷移到此,這兩棵古槐的樹齡也有了500多年。 兩棵古槐的根,深深的扎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并向四周延伸。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古槐的樹蔭下,站在古槐托起的這塊土地上。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踏踏實實的過著平凡而真實的生活。 雪后的古槐 而這兩棵古槐,也毫不吝嗇得承擔著庇護這一方土地平安的責(zé)任。 春夏時節(jié),古槐茂密的枝葉為村民們遮擋著灼人的陽光,村里的婦女們或三五成群、或兩兩相對的坐在樹下,她們手里或拿著針線活,或拿著準備用做晚餐的食材,也或者一群人在幫某個人口大的家庭在剝玉米……,她們邊干著手里的活兒,邊拉著家常,時不時的笑聲從樹下飄起,回蕩在兩棵古槐的枝葉間。 孩子們則在樹下做著代代相傳的游戲,沒有現(xiàn)在的手機電腦,他們只是抓個石子,打個元寶,彈著溜溜彈兒……,還有的孩子則抬頭仰望著樹上掛著的那個布鋸蟲(尺蠖,又叫吊死鬼),它們從高高的樹枝上吐絲吊下,一上一下的晃著,孩子們期盼著它趕緊掉下來,好捉去喂家里正產(chǎn)蛋的老母雞,可那個蟲子偏偏在不高不低的空中晃悠著,引的孩子們蹦跳著,要捉它下來…… 村里的漢子們只有在午間才有機會來到樹下乘涼,有的盛一大碗菜,手里纂著干糧,蹾在槐樹下陰涼的石板上,一邊吃飯一邊享受這難得的休息時間。吃了飯的則圍坐一圈兒,打撲克,下象棋,說說誰今年種的莊稼好,用的什么種子;討論一下村里發(fā)生的事兒;偶爾也爭論一下外國正在打仗的兩家誰能贏了。日頭稍偏西,陽光不再那么毒辣,休息好的漢子抓起鋤頭、鐵鍬,又一頭鉆進了地里,經(jīng)營起地里的莊稼。 冬日的古槐,彎曲的枝干有力的指向蒼穹,宣示著它對這方土地的主權(quán)。 冬日的古槐 兩棵古槐下,不例外的也有幾盤石碾,石碾是村民們加工糧食的必要工具,所有要入口的糧食,幾乎都要經(jīng)過石碾的加工。那個時代,從早上四點到晚上七八點,村民們排著隊用石碾來加工一家人的口糧。村民們互相幫襯著,吱吱呀呀的推碾聲,一天不絕。 樹下的石碾 已經(jīng)沒有碌碡了 兩棵古槐日夜庇護著這一方土地的平安和興旺。村民們虔誠的認為這兩棵古槐就是神,是仙家。每逢農(nóng)歷節(jié)日,總會有村民為它們裹上紅布,擺上供品,點燈焚香,祈求仙家保佑家人平安,工作順利。這種愿望往往能得到神靈的回應(yīng),樹下的香火也因此更加旺盛。 兩棵古槐平靜的注視著這個村莊的繁衍生息,日出日落,云卷云舒。這個昌盛了幾百年的村莊,因為國家的富民政策,就要整體搬遷了。 堅守的古槐 如今,空曠的村落里,只有它們——這兩棵古槐,仍然在堅守著,繼續(xù)履行著幾百年來的職責(zé),庇護在它們樹蔭下生活過的村民以及他們的子孫在新的生活中平安幸福、一切安好。 古槐,全莊東村人的心靈家園。 |
|
來自: 昵稱3590856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