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均有可能會患有相應的婦科疾病,楊萍[3]對臨床隨機抽取586例針對不同年齡段并患有婦科疾病的患者進行統(tǒng)計(見表1),發(fā)現(xiàn)年齡在31-45歲之間的患者發(fā)病率最高,有性生活史者發(fā)病率較無性生活史者發(fā)病率高。 表1.不同年齡段患者婦科疾病種類分布情況統(tǒng)計[3] 注:不足30歲患者占23.55%,31-45歲之間患者占66.21%,大于46歲占10.24%。 婦科疾病可能導致婦女喪失生育能力,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生命。有研究對4019例婦科門診患者的陰道微環(huán)境情況進行分析,其中明確感染者占32.94%,而24.33%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ㄕ婢躁幍姥祝¬VC,3.11%為需氧菌性陰道炎(AV),3.14%為細菌性陰道病(BV),5.15%為滴蟲性陰道炎(TV),混合性感染占8.31%[4]。由此可見AV、BV、VVC、TV等為臨床常見的陰道炎,也是婦科疾病發(fā)生的“導火索”。而白帶常規(guī)檢測是判斷女性泌尿生殖道健康水平中一項重要的醫(yī)學檢查項目。 表2.常見陰道炎的意義 女性陰道是由完整的復層鱗狀上皮細胞覆蓋,健康成年的女性陰道上皮細胞會釋放大量的糖原。其中前庭大腺、尿道旁腺、子宮頸納式腺分泌的粘液,子宮內(nèi)膜和輸卵管等部位分泌的液體,以滲出物的形式從粘膜下層排出,稱為婦科分泌物,即“白帶”。 圖1.女性生殖器構(gòu)造圖 早在1892年,Dederlein首次發(fā)表了有關于女性陰道內(nèi)環(huán)境菌群的研究,他認為女性陰道微生物僅由革蘭陽性桿菌構(gòu)成,即乳酸桿菌,但后期通過傳統(tǒng)培養(yǎng)法在陰道分泌物中分離出 50多種微生物,而健康女性的陰道分泌物中,乳酸桿菌的分離率高達50%~80%?,F(xiàn)已確定,定值于正常陰道內(nèi)的微生物群主要由細菌、真菌、原蟲、支原體、衣原體和病毒組成,主要棲息于陰道四周的側(cè)壁粘膜褶皺中,其次是穹隆,部分在宮頸處[5]。 表3.女性陰道微環(huán)境中菌群分類 正常婦女陰道中的多種微生物與宿主之間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微生物相互之間也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6]。之所以能維持陰道內(nèi)環(huán)境的相對平衡,是因為它們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diào),可看作正常生理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是一個系統(tǒng)[7]。陰道內(nèi)的乳酸桿菌可產(chǎn)生乳酸和過氧化氫,可維持陰道內(nèi)的酸性環(huán)境,防止其他外來病原微生物入侵,一旦平衡關系被打破,將會出現(xiàn)相應的婦科疾病。陰道清潔度檢查,可根據(jù)鏡下白細胞、上皮細胞、陰道桿菌、雜菌的多少來判斷陰道內(nèi)環(huán)境的狀況。見表4[8]。 表4.女性陰道清潔度分級標準[8] 實驗室檢測初期采用顯微鏡法進行白帶濕片涂片檢查,觀察顯微鏡下的有形成分;隨著人們認知水平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臨床化學中,許多新的有重要意義的項目被加入進來。 健康婦女陰道中正常優(yōu)勢菌群為乳酸桿菌,可通過產(chǎn)生過氧化氫、乳酸、細菌素而對條件致病菌有拮抗作用,保護機體免受致病菌的侵襲。陳德靈等人進行1935例患者的陰道分泌物實驗,將過氧化氫濃度以2μmol/L為節(jié)點,分析過氧化氫濃度改變與陰道分泌物主要指標檢出率關系,結(jié)果表明過氧化氫濃度高則可減少其他致病菌的檢出率,過氧化氫濃度可作為陰道內(nèi)環(huán)境狀況敏感指標[9]。乳酸與過氧化氫共同監(jiān)測,則為陰道中乳酸桿菌含量的檢測增添了一雙“慧眼”。 表5.過氧化氫濃度改變陰道分泌物主要指標檢出率比較[9] 若陰道內(nèi)環(huán)境紊亂,且加德納菌、普雷沃菌、動彎桿菌等微生物大量存在時,會導致BV。在陰道環(huán)境中,唾液酸苷酶活性與BV密切相關[10]。唾液酸苷酶是一種酶蛋白,起到水解作用,普雷沃菌、擬桿菌及部分加德納菌具有此酶的活性,脯氨酸氨基肽酶對加德納菌和動彎桿菌具有相關酶的活性[11];而線索細胞是診斷BV的重要條件,因此可以用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結(jié)合鏡檢診斷BV,減少漏檢率,使結(jié)果更精準。 金黃色葡萄球菌、糞腸球菌、B 族鏈球菌和大腸埃希氏菌等需氧菌群,大量存在于陰道中則容易引起AV。β-葡萄糖醛酸酶[6],也被稱為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酶,是一種糖苷類水解酶,特異地富含于大腸桿菌中,以四聚體形式存在,β-葡萄糖醛酸酶鑒定陰道分泌物中需氧菌群,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異性,輔助提示AV有一定的意義。 婦科分泌物中若存在真菌、滴蟲可導致VVC、TV。80%~90%的VVC是白色念珠菌,少部分為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或熱帶念珠菌等引起。白色念珠菌具有氨基葡萄糖苷酶[12,13],滴蟲也同樣具有該酶[14],但氨基葡萄糖苷酶同時陽性則無法判別出滴蟲或真菌感染。正常白帶的pH:3.8~4.5,乳酸桿菌通過陰道鱗狀上皮細胞所提供的糖原為營養(yǎng)物質(zhì),增殖分化;而滴蟲的出現(xiàn)能消耗或吞噬陰道上皮細胞的糖原,阻礙乳酸生成,使陰道pH增高,不低于4.8;當陰道內(nèi)的糖原增多時,pH降低,此時念珠菌容易繁殖,因此VVC患者多見糖尿病患者或者孕婦等。綜上所述,氨基葡萄糖苷酶可與pH聯(lián)合檢測,當氨基葡萄糖苷酶陽性時,pH≥4.8可能為TV,而pH≤4.6則可能為VVC。 多數(shù)陰道炎患者鏡下會出現(xiàn)很多白細胞,特別是多核白細胞。多核白細胞趨化作用會通過陰道上皮細胞粘膜滲透到分泌物中,白細胞酯酶是存在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膜表面上的一種蛋白質(zhì),因此白細胞的數(shù)量多少也間接反映了白細胞酯酶的含量。 氧化酶用于鑒定陰道分泌物中特定菌群,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特異性,是淋病奈瑟菌初步篩選指標之一。 隨著醫(yī)學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目前實驗室相繼使用干化學與有形成分聯(lián)合檢測的方式,即干化學輔助有形成分檢測綜合判定結(jié)果,提高結(jié)果的檢出率。而全自動儀器法檢測白帶常規(guī)與傳統(tǒng)手工法相比,不僅可以保證結(jié)果準確度,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因此全自動儀器法檢測白帶常規(guī)已成為目前實驗室檢測的流行趨勢。 【參考文獻】 [1] GHDx. GBD results tool[EB/OL]. [2018-02-05]. http://ghdx./gbd-results-tool. [2] 廖秦平,陳銳.大數(shù)據(jù)在婦產(chǎn)科微生態(tài)領域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展望.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8年1 月第34卷第1期. [3] 楊萍.婦科疾病的種類及對女性的危害.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3.01(上) [4] 田泉,薛艷,李娜,等.4019例婦科門診不同癥狀患者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3,25(12):1432-1435 [5] 廖秦平.女性陰道微生態(tài)圖譜.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04.第一版 [6] Kovachev SM.Obstetirc and eynecological diseases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ingfromvaginal dysbacteriosis[J].MicrobEcol,2014,68(2):173-184(3):237-239 [7] 康白,袁杰利.乳酸菌的微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5,17 [8] 呂慧賢.陰道清潔度分級與陰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相關性.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年7月第10卷第19期 [9] 陳德靈.陰道分泌物微生態(tài)檢測指標的臨床應用.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7年4月第19卷第2期 [10]BradshawCS,MortonAN,GarlandSM,etal.Evaluation of a Point-of-CareTest,BV Blue,and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J].JClin Microbiol,2005,43(3):1304-1308 [11] 王澤宇.陰道炎五聯(lián)檢在白帶常規(guī)檢測中的應用研究.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1.第24卷第1期. [12]CannonRD, NiimiK, JenkinsonHF, etal.Molecular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Candida albicans β-N-acetyl glucos aminidase (HEX1)gene[J] .JBacteriol, 1994,176(9):2640 -2647.[9] [13]HorschM,MayerC,SennhauserU,etal.β-N-acetyl hexosaminidase:atarget for the design of antifungalagents[J] .Pharmacol Ther, 1997,76(1-3) :187-218. [14]SanonA, Tournaire-ArellanoC,ElHageSY,etal.N-acetyl-beta-D-hexossaminidase from Trichomonas vaginalis: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activity of in hibitors[J] .Biomed Pharmacother, 2005,59(9):245-248 編輯:小冉 審校:Ro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