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的社會交往是由以下幾個部分構(gòu)成的:父母、親戚、兄弟姐妹、夫妻、子女以及朋友。 這幾個部分都屬于交往中的親密關系,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完善自我,使我們變成了一個存在于社會大概念中的個體。 在我們的家庭之中,兄弟姐妹的關系會由開始的親密無間,逐漸轉(zhuǎn)變成了較少來往。其原因大多是成家之后,與自己更加親密的關系被建立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丈夫和妻子。 因此,有社會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人類親密關系中,夫妻關系和手足之情,到底哪個更加親密? 從人類進化史的角度進行探究后,得到一個結(jié)論:人類各種親密關系的建立,均是為了適應周遭環(huán)境。 由于一個獨立的個體很難在大的自然環(huán)境中找到充足的食物,也難以抵抗外來危險的侵襲。 所以,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他們從“家”這個單位開始,發(fā)展成為由血緣關系組建的龐大部落,這也正是原始部落形成的過程。 這種以親緣關系來論親疏的思維模式存在了上千年,由于這種關系并非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是天然形成的,因此,也成為了最公平的聯(lián)系。 在大眾的認知中,親人即為血脈相連的整體關系。 所以,很多人在家人面前更為放松,也會肆無忌憚的袒露自身并不完美的部分。 而在這種共生心理的影響下,一個人成才了,便會提攜自己家中的其他人,親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越發(fā)的緊密,其間利益往來、相互幫助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 可同時,仍也存在著不少“吸血鬼”,他們會借此來榨取家人的利益,從而滿足自己的欲望。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由倪大紅老師扮演的蘇大強一角。他在兒女之間斡旋,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 從電視劇中的角色關系來看,兄弟姐妹的關系和夫妻關系也是有不少差異的。 大哥因為母親病故才從國外回家,因為他已經(jīng)組成了新的家庭,所以會更注重“小家”,而非已經(jīng)疏遠的兄妹。 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結(jié)論,就血緣關系而言,并不可以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 人的社會關系,大多依靠著相互陪伴,以及共同利益維持。 電視劇最后的結(jié)局還算圓滿,家庭關系得到了緩和。很多人對這個結(jié)局并不滿意,可是用我們當今社會的主流觀念來思考,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的抉擇。 從人類上千年的慣性思維模式來看,選擇原諒和歸屬家庭,是最可能做出的選擇。 并非大奸大惡的人,在做出改變之后,原諒對方也無可厚非。 人類的社會關系是繁雜的,不能單就某一因素來判定兩個人之間的關系。 萊文格(Levinger)和斯諾克(Snoek)提出“互賴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就是對這種情況的最好解釋。 該觀點認為,親密關系的特點是:長期的頻繁互動和較大的相互影響力。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并不穩(wěn)固,會隨著人的成長、所處環(huán)境、經(jīng)歷等發(fā)生變化。 當我們成年離家,組建了自己的小家之后,原本的親密關系也會發(fā)生變化,從原生家庭成員變?yōu)樽约旱陌閭H和子女。 當我們更多地和“新”親密關系對象互動后,通過“單純曝光效應”的作用,就會越來越依賴于當下頻繁接觸的人。 換言之,頻繁互動越多,彼此也會越發(fā)的親密。 由于雙方關系的遞進,各自性格等方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曝光,從而加深著對彼此的了解,這也使親密關系逐漸穩(wěn)定。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階段,交往對象都是不相同的。 在孩提時期,與父母、親人的關系最為親密,尤其是學齡前兒童。 而上學之后,交往對象開始變多,便與同學和年紀相仿的兄弟姐妹建立起緊密關系。工作成家后,又會以工作與小家為主,變得與伴侶和兒女更加親密。 在埃里克森的理論中,每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要完成不同的發(fā)展任務。 成年期以解決親密對孤獨的沖擊為主,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相知相戀,首先學會互相奉獻。這個理論也就解釋了在成長過程中,親密對象會轉(zhuǎn)變會相戀伴侶的原因。 綜上所述,一個人建立了夫妻親密關系之后,對兄弟姐妹的依賴便會降低,可是這并不意味著徹底的疏離,只是每個人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而已。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