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溜須、拍馬”溜須、拍馬是民間常用的貶義詞,意為獻(xiàn)媚取寵,阿諛奉承。 “溜須”一詞,始見于《宋史》,中則有“丁謂溜須”的記載。 宋真宗時(shí),丁謂在中央政府的監(jiān)察、財(cái)政部門擔(dān)任領(lǐng)導(dǎo)職務(wù),他伙同王欽若大營道觀,屢上祥異,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副宰相(即參知政事)。時(shí),宰相是寇準(zhǔn),丁謂對他畢恭畢敬,唯言是聽。某日,中央政府開辦公會議,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餐湯污了寇準(zhǔn)的胡須(有說沾上了一個(gè)飯粒),丁謂起而為之揩拂、梳理,極盡奴媚之像,旁人看了大打噴嚏,寇準(zhǔn)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拂須,演化為溜須,這就是“溜須”的由來。 丁謂機(jī)敏有智謀,憸狡過人,很討宋真宗歡心。一次,宋真宗在太清樓舉行酒宴,突發(fā)奇想,問:“愛卿們誰知道唐朝的酒價(jià)錢如何?”眾人懵逼,不得其解,只有丁謂答道,唐朝的酒每升30文錢。真宗問,愛卿有何依據(jù)?答曰:臣記得杜甫詩中說,“速須相聚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這不就是一升30文錢嗎? 還有一次,真宗與貴妃一起賞花釣魚,釣了半天一條也不見上鉤,心里很不高興,皺著眉頭,一言不發(fā)。大臣們不知如何是好,丁謂笑盈盈的跑上去賦詩道:“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鉤遲”。宋真宗見他如此聰明,頓時(shí)十分開心,賞詠再三。 與“溜須”相似的貶義詞,還有“拍馬”,有時(shí)“溜須拍馬”連用,比喻討好、諂媚、奉承。 據(jù)說“拍馬”原來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禮節(jié)。蒙古是馬上民族,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贊美就是夸他的馬好。這一方面是蒙古人對馬鐘愛有加,另一方面馬也是主人權(quán)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馬就等于是夸他。元朝的下級官員見到了上司,往往要對上司的馬夸贊幾句,一邊拍著上司的馬背,一邊用盡天下最美的詞夸贊這匹馬,如“膘肥體壯”、“鬃長毛亮”、“追風(fēng)趕月”、“踏雪無痕”等,總之是要把上司的馬夸成是寶馬良駒。后來,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這是因?yàn)榭滟澋脑捰胁灰粯?,而拍馬的動(dòng)作是一樣的。 很少騎馬的中原漢族人,發(fā)揮想象把“拍馬”逐漸演繹成了“拍馬屁”,其實(shí)不合邏輯。拍馬,只能拍馬的腰和背,如拍了馬的屁股,就是給馬一個(gè)“開路”的信號,馬就會向前走,馬走了,馬的主人當(dāng)然也要走了,所以“拍馬屁股”就等于攆上司走,也就就談不上阿諛逢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