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的金朝漢化非常嚴重,甚至產生了自己的華夷觀念。金朝文人把宋朝看作是篡權的“閏位”王朝(西漢劉韻認為秦朝是閏位,不在五德之列)和島夷,把自己當成了華夏的代表。華北的文人們(包括大量女真、契丹貴族)都是這些觀念的狂熱推崇者,他們甚至發(fā)明了“漢者共天下之言也”的觀念,認為華夏文明和漢人無關。但當真正的“蠻夷”蒙古入侵時,金朝大儒文人的表現(xiàn)卻很有意思。早年的蒙古人非常樸實,他們可不管啥子詩書禮樂之家,哪家的小娘子長得好就直接搶走,男人礙事就殺掉,愿意戴綠帽當活王八就帶到草原上當“趨口”。這種沒出息的金朝文人一抓一大把,“大夫士衣冠之子孫陷于奴虜者,不知其幾千百人”“有亡金之大夫混于雜役,墮于屠沽,去為黃冠,皆尚稱舊官。王宣撫(王檝)家有推車數(shù)人,呼運使,呼侍郎”。因此元好問等人一邊寫詩哀嘆戰(zhàn)爭慘烈,一邊卻在積極尋找庇護者。元好問找到的庇護者之一是張柔,張柔是滅宋功臣張弘范的老爹,也是元好問有著不同一般的關系。盡管元好問懷念第一任老婆張氏(金朝戶部尚書張翰的女兒)寫出了“芳塵未遠,幽意誰傳,千古恨,再生緣。閑衾香易冷,孤枕夢難圓。西窗雨,南樓月,夜如年”的詩詞,但他老人家還是該娶就娶,在懷念張氏的同時娶了第二任老婆毛氏。毛氏的祖父是金朝的烈士,同宗的長輩毛伯朋也死于抗蒙事業(yè),但你以為毛氏就是單純的烈士后代,那就大錯特錯了。毛氏的堂姐妹分別嫁給了喬惟忠(蒙古軍千戶)和張柔,所以張柔就是元好問的連襟,元好問是張弘范的姨夫。張柔庇護了元好問,而元好問也在張柔死后撰寫了《順天萬戶張公勛德第二碑》,還吹捧張柔是“自予來河朔,雅聞侯名,人謂其文武志膽,可謂當代侯伯之冠?!?/span>元好問的另一個庇護者是嚴實父子,嚴實是木華黎拿下山東的大功臣,也喜歡庇護元好問這樣的文人。有了這兩個漢人世侯當保護傘,元好問才得以度過當時的亂世。在元好問眼中“神州竟陸沈”時,他一點也沒有殉葬的念頭。整個金朝殉葬的高級文官并不多,反而是備受女真權貴壓迫的漢人底層民眾愿意為它赴死。這些人也不喜歡金朝,但卻心懷忠義觀念,愿意為金朝對抗蒙古效力,愿意為自己的家人復仇,在窮途末路時紛紛慷慨赴死。元朝和南宋共同的看法就是“武臣戰(zhàn)卒及閭巷草野之人為多”,金朝最后的忠臣“馬習禮吉思、王清、田榮、李貴、王斌、馮萬奴、張德威、高行中、程濟、姬芃、張山等十有三人”,無一人是權貴,也無一人是華夷觀念深厚的文臣。在蒙古軍的兵鋒下,元好問等人選擇了茍安,但更多的北方民眾選擇了抵抗,他們讀書少甚至不識字,但都是鐵錚錚的漢子,是他們而不是元好問讓蒙古人知道了什么是華夏精神。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主編原廓、作者李從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收入都沒佃戶高,明末軍隊還想要戰(zhàn)斗力?
這把韓劇中的炮灰制式武器,是魔改自明清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