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海南島從民國開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公路運輸,透過車輪滾滾揚起的塵土,我們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畫面———那是一個迫切渴求交通,又無法無章的時代。 1923年,瓊劇作曲家吳梅的父親從新加坡回來海口后,成為第一個開公交車走海榆中線的司機。當時風華正茂的吳梅父親摁著喇叭,帶著顛簸的轟響闖入了永興一帶閉塞的鄉(xiāng)村。鄉(xiāng)民們挑著荔枝、龍眼爭先恐后擠公交上??谌ヘ溬u,吳梅的母親也羞澀地夾在人群中。 “我拉你上車,不收你的錢帶你看海口。”吳梅父親暗藏私心地向她盛情邀請。 后來永興許多人就這樣搭乘公交走進了海口,成為當時的新海口人。 民國初期海口周邊仍有馬車在跑 雖然??诤茉缇统蔀橹匾ㄉ炭诎?,但是過去交通十分落后,主要以馬匹和轎子為主要交通工具。 清末,海口成立了瓊利馬車公司,擁有三四十輛木制馬車運營,往返于??谥粮侵g,不定班次,每車坐4-6人,額滿即開。 據(jù)說民國初年的交通工具有汽車、馬車、人力車、獨輪車等,但路不好,汽車總共只有三四輛可用。陳銘樞1933年出版的《海南島志》中提到,“人力車取價殊低廉,周行海口市內(nèi)約銅仙20余枚。由海口往瓊山縣城,途程7里,亦不過30余枚而已。 馬車營業(yè)無公司組織,或二三人合購一車,或一家置二三輛。停車于??诩t坎坡村,限來往紅坎坡、府城間,每輛坐4~6人,每人收費160文,自晨至夜額滿即開,每日可得溢利一二元。 因為馬車、人力車,僅行于???、瓊山之間。其他地方的運輸“尚有牛車、獨輪車載人運貨”,每里約收錢百文。感恩、昌江兩屬最多,儋縣、崖縣、臨高、澄邁次之,陵水、萬寧又次之。 此外還有牛車,獨牛拖行車,可載重二三擔。二牛拖行車,可載重六七擔。 獨輪車可載重擔余。此類車輛笨拙遲鈍,運動不靈,且身重輪薄,易于損壞路面,只可用于農(nóng)場山坡間,聊代挑運而已。” 那么真正的汽車運營是在什么時候呢?《調(diào)查瓊崖事業(yè)報告書》、日文《海南島》、《瓊崖史海鉤沉》以及陳獻榮1934年出版的《瓊崖》中,都提到海南島第一條馬路“瓊山至海口一段”修建后,同年(1917年)12月,商人黎晉隆集股組織開辦瓊州汽車公司。 黎晉隆最初的策劃是籌集10萬元,開通海口、定安、文昌縣城為一運轉(zhuǎn)區(qū)域,但招股卻沒有想象中順利,僅籌到2萬元,于是決定先在??谂c府城之間跑。 黎晉隆用這2萬元到香港買了三臺美國“多利”牌七座舊車?!按文?1918年)開始營業(yè),是為本島公路客運之始。”《瓊崖史海鉤沉》這般記載。 “多利”車每輛載客6人,每日往返??谥粮?0車次,每人車費4角。 人力車仍是民國初年海府的交通工具 海南島早期的公共汽車是什么樣子呢?吳梅回憶說跟四輪馬車的外形差不多。 由于海南氣候炎熱,汽車一上島,經(jīng)營者立刻拆掉封閉性的車體,改造成僅有頂棚、護欄的開放型車身。 《海南島志》統(tǒng)計,民國初年汽車則多數(shù)為美國福特之廉價車所改裝,普通速率每小時可行130里?!拔└鲗俟方ㄖ喡茨芎瞎こ谭▌t,而車身多由舊車改造,購之已久,用之又濫,時或載量過多,故其能力損失,效率低減,每小時僅行六七十里”。 民國十五年的“海關報告”中提到,“輸入車輛價值與修補機件膠輪等價值為2:1”,修車配件損耗高得嚇人。到民國十六年的報告,該比值下降到36.3%;民國十七年再下降到16%。 至于油耗,民國十六年的電油輸入占輸入車輛價值的百分比為23.7%;民國十七年為43.7%。《海南島志》認為,“兩年比較,車輛輸入減少一倍,而電油消耗反增一倍”。 為何損耗如此之大,油耗如此之多?這得從收費說起。 《海南島志》記載,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海南島的運輸汽車大致分為三類:一類稱“勿甲車”,每車坐6人,每客一位每10里收車費2角5分;二類稱“小多利車”,每車坐9人,每客一位每10里收車費2角;三類稱“大多利車”,每車坐10余人,每客一位每10里收車費2角。每貨150斤當客一位。 但坐遠一點,“合公路處之筑路附加費、車路公司之通過費等,行車百里需費約五六元”。 據(jù)文昌縣汽車營業(yè)調(diào)查報告,“每輛汽車每月可得溢利千數(shù)百元。彼等行駛于文昌、??陂g,每日二次,其收入約五六十元,而銷耗費不過二三十元”。 拆細了算,當時電油1罐值4.6元,機油5斤值1元,車夫2名工資2.2元,車夫伙食1元,車價利息0.8元,筑路附加費1元,車損耗1元,機件補換1元,又文瓊路通過費7.2元,瓊文路通過費9.6元,其支出共29元。 跑運輸如此賺錢,一時之間,舊壞車輛紛紛加入行列。 民國初年在??诔墙家姷降呐\?/p> 既然舊壞車紛紛登島上路,路面又坑坑洼洼,再加劇了“車輛舊壞,機身銷耗率增加”。結(jié)果可想而知,“車價抬高,乘客受損,且足以妨礙車業(yè)前途之發(fā)展”。 后來政府發(fā)布規(guī)則開始限制車輛入島,已經(jīng)運營的車輛管理措施有“隨時檢查車輛,機件不健全者悉不給牌照,勒令停駛”。 民國時期在??诮诸^上跑的汽車,分不清是客車還是貨車。 但法不責眾,“惟本島從來習用不良車輛為數(shù)已多,一時尚難盡數(shù)更革”。 此后便出現(xiàn)了最早的行駛證,持牌照上路。領牌照就像交份子錢,“每月應納牌照費額數(shù),汽車甲種照費15元,乙種照費30元,丙種照費2元,丁種照費1元;馬車照費8角;人力車照費2角;單車照費營業(yè)車3元,自用車1.5元”。 1980年代編撰的《海汽發(fā)展史》記載,民國汽車運營有三種方式:一是既有汽車,又有公路的行車公司;二是只有汽車,靠向筑路公司納款租路,承包專線運營的行車公司;三是僅有一輛汽車,靠臨時向筑路公司或承包路段行車公司繳納“通過費”,進行個體營運的私家車主。 歸納而言,民國汽車營運的苛捐雜稅大體分“路租”(也稱通行費)、“牌照費”、“附加費”三種。雖然捐稅名目繁多,但基本上仍有利可圖,還是促進了汽車事業(yè)的興盛。 1939年秋,日本侵略海南島,全島實行殘酷統(tǒng)治,公路破敗,私人汽車運輸公司大都倒閉,全島汽車運輸業(yè)整體處于艱難維持,頻臨破產(chǎn)的地步。 此情形一直持續(xù)到解放戰(zhàn)爭結(jié)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