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發(fā)兩篇Nature論文 被他玩成常規(guī)操作 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倫敦時間5月6日,在最新一期發(fā)行的Nature雜志中,有一位中國少年一次性連發(fā)了兩篇論文。 這位天才兒童就是曹原。如果你曾關注學術,想必你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
1996年出生的曹原,14歲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并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畢業(yè)后又赴美國MIT攻讀博士學位。 在2018年Nature發(fā)布的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當時僅22歲的他位列榜首! 最新一期的Nature中,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fā)兩篇Nature,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自然》作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斃稿率高達90%,相當于10位科學家一起投稿,卻只有1人可能會被選中。能被Nature這樣的頂級雜志報道,曹原的論文可不是那種隨便給石墨烯摻點東西測測性質,就敢拿出來水的文章。 在第一篇論文中,曹原和他的同事們通過控制扭轉角,將魔角的特性推廣到了其他二維的研究體系中。這一研究結果對于探索多平帶扭曲超晶格中扭曲角和電場控制的相關相態(tài)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曹原為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并與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這里要補充一個知識點,通訊作者一般都是由教授或課題組長擔任。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說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意貢獻者之一。 而在另一篇論文中,曹原則與其他兩位作者并列文章第一作者。這篇文章的研究對象改為六方氮化硼(hBN)封裝的MATBG。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干涉裝置(SQUID-on-tip)獲得處于量子霍爾態(tài)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并繪制了局部θ變化圖。這兩篇文章的面世,可以說是再次為曹原鎖定了石墨烯領域的大牛地位! 早在2018年,Nature就發(fā)表過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文章刊登后立即在整個物理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當時就有一些報道聲稱“曹原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107年的難題”。為什么曹原的論文每次都能夠征服挑剔的評委并且連刊兩篇呢?那故事就要從100年前說起了。當時,由于傳統(tǒng)導體存在電阻,從發(fā)電站傳送給居民的過程中,總會產生很大的能量損耗。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就相當于為全人類節(jié)省出了相當龐大的一份資源!為了找到使能源損耗降到最低的導體,科學家們苦惱了100多年。直到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發(fā)現(xiàn)將汞冷卻到-269℃時,電阻就會降為零,能源的消耗也將降到最低。這是人類第一次發(fā)現(xiàn)超導體的存在!1913年,昂尼斯又發(fā)現(xiàn)錫和鉛也具有這種超導性,同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到了1986年,德國物理學家柏諾茲和繆勒又發(fā)現(xiàn)一種銅氧化物,這種材料能達到超導狀態(tài)的最高溫度約為-140℃。 因此繆勒和柏諾茲也榮獲了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的是,雖然超導領域不斷有新發(fā)現(xiàn),但沒有一種材料能夠走出實驗室,真正具備實用價值。就連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勃勞林(Robert Laughlin)也曾說過:物理學家們已經在黑暗(超導研究)中,徘徊了30年。2017年8月,超導體的歷史迎來了重大轉折!曹原和他團隊發(fā)現(xiàn)了讓石墨烯實現(xiàn)超導的方法。只要將兩層石墨烯,旋轉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疊加時,它們就可以在零阻力的情況下傳導電子,即刻顯現(xiàn)超導特性。 這個重磅消息瞬間引爆了全球,《Nature》雜志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發(fā)現(xiàn),一天之內連續(xù)刊登了兩篇曹原關于石墨烯超導的文章。當時還有網(wǎng)友評論:《Nature》應該為能刊發(fā)曹原團隊的文章而感到榮幸。 畢竟,當時《Nature》收到稿件后,沒來得及排版就先發(fā)布在網(wǎng)上了。每次一提起這個故事,超模君就佩服的五體投地,忍不住感嘆: 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后來一家人遷往深圳。他從小就十分聰明,老師剛說出題目,話音未落他就能回答出答案。他也喜歡研究電子產品,經常偷偷跑到深圳華強北,一呆就是下午。還會買上一大堆電子元件回家研究電子線路。除了搗鼓電子產品,他也喜歡做化學實驗。為了滿足好奇心,曾經還偷偷把他媽的銀鐲子偷來,跑到學校的實驗室里,嘗試用硝酸合成硝酸銀。他的校長知道這件事后,不僅沒有批評,還認為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了不辜負校長的寬容。曹原一個月就把初一讀完,三個月讀完初二,不到半年就讀完了初三……別人都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寒窗十年備戰(zhàn)高考。結果曹原一共就花了兩年時間,就帶著699分的高考成績單去中科大少年班報道了。2010年,14歲的他來到了中國科技大學,還被選中去了最牛逼的“嚴濟慈物理英才班'。該班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物理基礎、熟練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熱愛物理科學研究,畢業(yè)后繼續(xù)從事物理或相關領域研究工作的高層次精英人才。 就算是在天才如云的少年班里,曹原依舊如魚得水。他經常提出一些古怪的問題去和教授探討,這也讓教授們對他印象深刻。就連有著“丁老怪”之稱的物理學院丁澤軍教授對他也是稱贊有加:“一個很聰明的家伙”。另一個曾長淦教授也是非常欣賞曹原: “(本科)在我們實驗室還發(fā)了一篇PRB理論文章呢,當時就覺得他太厲害了”。大學期間,他交換去了美國密歇根大學與牛津大學。2014年,在導師的推薦下,他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就這樣,4年后,他成為了在《Nature》上發(fā)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人。1997年,我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院士第一次在《Nature》上發(fā)表論文,那年他27年,1999年,我國結構生物學領軍人物施一公,第一次在《Nature》上發(fā)表論文,那年他32歲。 如今,數(shù)百位世界級學者正在試圖拓展他的科研成果。一旦成果落地,將為世界能源行業(yè)節(jié)省數(shù)千億美元的資金。Nature在年度文章中介紹他為:“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杰出科學家”。這些成績讓曹原被寄予厚望。一些報道稱他“或將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年僅22歲就預訂了院士席位的天才”。面對這些外界的贊譽,曹原本人卻表現(xiàn)得很淡定。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他表示:項目組里的每個人都非常聰明。 距離上一次連發(fā)論文、震驚世界僅僅過去兩年,這位24歲的天才少年就又一次強勢歸來。 讓我們再給他一點時間,相信下一次,這位少年大概就能帶著最新的成果改變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