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與唐朝皇帝的故事,大多是事故。 有唐一代,天子“四出而卒返,雖亂而不亡”。自安史之亂起,先后有四個皇帝為了避亂而出奔,其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逃到成都,唐德宗挨打時本來也想奔蜀,跑了一半沒走成。 ▲唐·李思訓(一說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唐玄宗親身體驗了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從國都長安到西南都會成都的來回路途。為了躲避安史叛軍,旅客李先生從長安逃到成都是一個半月,后來叛亂逐漸平息,李先生回長安見兒子,又走了一個月零十天。從關中到巴蜀,翻過山地、越過棧道,這兩趟旅程都花了一個多月時間。 蜀道真難! 大詩人李白雖曾感嘆蜀道難,卻不吝贊揚錦城美。唐玄宗還朝,舉國歡慶,李白為此寫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中“圣主西巡”等語聽起來就別扭,不說還以為是反諷,可李白對養(yǎng)育自己的故鄉(xiāng)蜀地都是真情實感,尤其是夸成都: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此處的“南京”指成都,唐玄宗入蜀后,曾將其升為南京。李白認為,這個西南大都會才是真正的一線城市,千家萬戶如在畫中,青山白云燦若錦繡,就連當時繁盛的關中,也不及成都。 大唐成都,究竟有何魅力,讓人流連其間? 1 在中國歷史上,至少有7個地方曾被稱為“天府之國”,關中與四川是當之無愧的Top 2,堪稱“天府”聯盟的清華北大。但到了唐朝中后期,關中地區(qū)戰(zhàn)亂頻仍、經濟凋敝,生態(tài)環(huán)境更是急速惡化,四川盆地就搶了老大哥的C位,漸漸獨占“天府之國”的稱號。 如今說起天府之國,你會想到四川,還是陜西呢? 作為四川的中心,成都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而且自秦漢起就是天下富庶之地。《漢書》說了,此地“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食之饒,民食稻魚,亡兇年憂,俗不愁苦?!碑斈?,高臥隆中的諸葛亮,還沒出山就跟快破產的老板劉備說,這塊地盤一定要占了,您老祖宗漢高祖就是以此成帝業(yè)的。 到了隋末唐初,成都是僅次于長安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十萬七千余戶。所謂“時天下饑亂,唯蜀中豐靜”,當時中原地區(qū)都在打仗,伊、洛以東道路蕭條、雞犬不聞,成都人卻幸運地當了吃瓜群眾。即便是深受隋煬帝青睞、日后與成都并稱的江都(揚州),此時也被成都遠遠甩在后頭。隋末,揚州被楊廣一折騰,再遭遇一番戰(zhàn)亂,人口僅剩2萬余戶,排在20名開外。 到唐代,才有“揚一益二”的俗語,長安、洛陽、揚州與成都,成了大唐版“北上廣深”。雄富冠天下的揚州終于逆襲了,但這也離不開成都的幫襯。唐時,這兩個商業(yè)城市所在的長江上游與下游地區(qū),通過長江水道航運不斷進行物資交換,四川盛產的桑麻被運出三峽,揚州一帶的鹽則逆流而上供應蜀地。 杜甫在成都時就親眼見過水路繁忙的景象。他看到蜀、吳兩地的無數船只穿梭其中,與窗外風光相映成趣,寫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從四川走出去的詩人陳子昂曾自豪地描述自己家鄉(xiāng),說蜀地遍地都是寶,是國家的寶庫,“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 此言不虛。 成都是唐代重要的經濟作物產地。青城山、峨眉山護佑錦城,兩江流過平原,都江堰坐落江上,蜀地的茶、蠶桑、蜀錦、造紙等行業(yè)各顯神通,商品越秦嶺入關中,沿水路下吳越,商旅不絕,為一時之盛。 滿街珠翠,千萬紅妝,酒店林立,百卉飄香,在唐代,成都每月都要辦商品展覽會:“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保ā妒竦洹肪砹冻啥脊沤裼洝罚?/p> 當時,成都還有一個特產——荔枝。竺可楨先生考證唐代氣候比現代溫暖,其中一個依據,就是當時成都盛產荔枝。唐代詩人張籍有一首《成都曲》,寫到成都城外漫山遍野栽種的荔枝樹,可作為佐證: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 楊貴妃最愛吃的荔枝,一說產自川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論是從嶺南,還是從四川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在唐代都是技術活,親自走了兩遍蜀道的李隆基應該可以體會。 ▲唐玄宗還朝圖。 2 成都是大唐的一線商業(yè)都市,自然也少不了文化熏陶,而唐代成都最深刻的文化符號,不過一人、一草堂而已。 說到杜甫,不得不提成都草堂,而說到成都,也注定離不開杜甫。作家馮至在《杜甫傳》中寫道:“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p> 乾元二年(759年),仕途失意的杜甫辭官漂泊,寄居于浣花溪畔一座古寺,得到舊交老友嚴武、高適等人資助,蓋起了一間茅屋,前前后后在成都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作詩近250首。據統(tǒng)計,唐代入蜀詩人共留下詩作1000多首,杜甫一人就占了五分之一。 48歲的杜甫來到成都,愛上了這里閑適隱逸的生活。 盡管杜甫的生活仍然貧苦,也依舊憂國憂民,甚至當狂風卷走他屋頂的茅草時,他還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哭訴“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是,杜甫在成都,更多是對此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恬靜生活的吟詠。 在古寺過完年,杜甫便決定在成都定居,次年初與家人著手營建草堂。當時沒有房價的煩惱,杜甫在古寺旁邊選了一塊宅基地,建材也都是朋友所送,還有一個姓徐的水果店老板送來了一些果木。 唐代,成都氣候濕潤,綠化優(yōu)美,杜甫寫《蜀相》,說起成都的武侯祠,開頭就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彼ㄖ萏盟玫闹褡樱彩翘氐馗笥岩獊淼漠數鼐d竹。他說,自己住的地方,一定要有數竿竹。 在成都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在濛濛細雨中度過了一個安靜的春夜,寫下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他有時會獨自到江畔散步,看繁花似錦,鄰居黃四娘家的花開滿鄉(xiāng)間小路,萬千花朵壓彎枝條: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漂泊西南時期,經常盛贊當地的花草樹木,唯獨沒有寫到成都的海棠花。有人說,那是因為海棠飄零,容易讓杜甫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無限惆悵;也有人說,是因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時,看貴妃宿醉未醒,釵橫鬢亂,曾笑說:“海棠春睡未足耶?” 杜甫仍然不忘憤青本色,想到海棠就來氣。 杜甫寫了許多成都美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成都人。 杜甫是人民的詩人,他寓居成都后也迎來了身份的轉變。困守長安,痛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他是一心求仕的的文人;創(chuàng)作“三吏”、“ 三別”時,他是在官場中斡旋、關懷天下蒼生的官員,這些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記敘民間疾苦。但在成都時,杜甫已拋棄曾經苦心追求的一官半職,徹底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時不時就與當地鄉(xiāng)親“擺龍門陣”。 有一首《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是杜甫在郊外散步,受鄰家田父邀請,一起飲酒閑談后所作。詩中所寫的,正是當時典型的成都人生活。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狈N田的老翁拉著杜甫隨興聊天,擺出自家釀的春酒和新鮮的果栗,從卯時說到了酉時,從府尹嚴武說到了自己家人,詩人想要告辭,還被拉住手肘留下,一直喝到月上東梢,爛醉如泥。 在風光秀麗的美景與熱情好客的鄉(xiāng)親陪伴下,身在成都的老杜,有時放下了心中的憂慮與激憤,只留下詩與遠方的春天。飽經風霜的他,在此度過了一生中難得的快樂日子。 浣花溪畔的成都草堂,為錦城銘刻永遠的文化記憶,而杜甫在世時,也被這座城市深深感染,對這片土地懷著深深眷戀,離開成都后還念念不忘: 雪嶺界天白,錦城曛日黃。 惜哉形勝地,回首一茫茫。 一個真正的繁華都市,不應是以高速的生活節(jié)奏與望而生畏的生活成本,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而應是讓人能夠更加充分地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唐代的成都,正是如此。 3 由于深受盆地文化影響,唐代成都人易于滿足,安于閑適,醉心于崇尚享樂的生活方式,如宋人所說,“成都之俗,以游樂相尚”。 詩人岑參晚年在四川為官,曾與鎮(zhèn)守蜀地的節(jié)度使崔寧宴游,寫有《早春陪崔中丞泛浣花溪宴》,記述唐代成都流行的“浣花遨游”活動: 旌節(jié)臨溪口,塞郊陡覺暄。 紅亭移酒席,畫舸逗江村。 云帶歌聲揚,風飄舞袖翻。 花間催秉燭,川上欲黃昏。 每年春天,成都人傾城而出,在浣花溪上泛舟遨游,這一習俗到唐末尤為流行,一說是由于崔寧妾室冀國夫人任氏帶動,鄉(xiāng)人競相模仿。 相傳,任氏還是少女時,曾救濟一位瘡疥滿體、衣服垢弊的僧人。別人都不愿靠近這個滿身瘡患的邋遢僧人,只有她盡心照顧,還為僧人浣洗衣服。當地人傳說,善良美麗的任氏泛舟浣衣時,潭上涌出蓮花,崔寧聽說后就將她納為妾。后來,她又得到了朝廷封號,當地人還為她設立祠祀。 史學家考證,這一神異故事不過是后世附會而已。任夫人真正讓成都人紀念,是因為她雖是女流之輩,卻曾立下戰(zhàn)功,既是個萌妹子,也是個女中豪杰。 《舊唐書》記載,有一次,崔寧入朝,留下家人留守成都,一個叫楊子琳的人趁機作亂,率領精騎數千突入成都。任氏臨危不亂,出家財招募千名勇士,親自指揮作戰(zhàn),最終保得成都一城安危。 任夫人浣衣出蓮的故事是虛構的,成都人游樂宴飲的習俗卻是實打實的。 中唐女詩人薛濤寓居成都時,常出入幕府,與地方大員、入蜀文士交游唱和。與她酬唱的詩人,有記載的就有元稹、白居易、裴度、張籍、劉禹錫等二十多位名家。四川官員還曾上書皇帝推薦她做女校書郎,后來雖然沒有奏準,但薛濤也由此有了一個“薛校書”的稱號。 成都造紙業(yè)發(fā)達,薛濤作詩時,發(fā)現蜀箋制作得不夠精致,且無其他顏色可選,就突發(fā)少女心,親自進行改進,用浣花溪水和芙蓉花汁制作了十色箋,即風靡后世的“薛濤箋”。她在紅箋上為戀人(一說是元?。┧鞯摹赌档ぁ?,寫出了唐代成都的都市男女,那淡淡的離愁別緒: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有人可能會以為,這些吃喝玩樂、男歡女愛的生活只屬于上層社會。那就錯了,唐代的成都,民間亦是宴飲不絕。史書記載,到了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時代,成都依舊是“村落間巷之間,弦管歌聲,合宴社會,晝夜相接。” 成都人的浪漫與閑適,自那時就流傳了下來,她洋溢著快樂,就像亂世中的烏托邦,帶給詩人深深的慰藉。人們來到這座城,不再感受到時代的束縛,即便是苦了一輩子的晚唐詩人李商隱,來到蜀中后也曾吟唱:“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p> ▲五代成都畫家黃筌《寫生珍禽圖》。 史學家嚴耕望說,隨著中原士人不斷涌入巴蜀之地,唐末五代的成都,不但是當時中國第一大都市,也是當時中國文學藝術之最大中心。 當代作家余秋雨寫成都時更是毫不吝惜筆墨,他認為,中華文明所有的一切,成都都不缺少: 它遠離東南遠離大海,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緊緊匯聚,過著濃濃的日子,富足而安逸。那么多山嶺衛(wèi)護著它,它雖然也發(fā)生過各種沖撞,卻沒有卷入過鋪蓋九州的大災荒,沒有充當過赤地千里的大戰(zhàn)場。只因它十分安全,就保留著世代不衰的幽默;只因它較少刺激,就永遠有著麻辣的癖好;只因它有飛越崇山的渴望,就養(yǎng)育了一大批才思橫溢的文學家。 你也許會愛上唐詩里的成都。 來到這里,無關成敗,只談風月,莫問前程,只為生活。既然已經改變不了時代、逆轉不了命運,那就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如杜甫詩中說的,“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這樣的日子,巴適得很。 參考文獻: [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清]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馮廣宏、肖炬主編:《成都詩覽》,華夏出版社,2008年 余秋雨:《文化苦旅》,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 謝元魯:《論“揚一益二”》,《唐史論叢》(第三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