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jīng)》云:“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一個懂得愛護和心疼父母的人,心中會一直懷有敬畏之心,并且也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一個善于孝敬父母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也不會怠慢他人父母。 孝道在古代社會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在評判一個人的具體能力之前,首先要看的就是這個人是否孝順。實際上孝道的核心就是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的方式不僅因人而異,而且還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 民間有一副非常經(jīng)典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寫道:“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在所有的善舉中孝道應該排在第一位,但是看的是心而不是行為。因為如果按照行為來看貧苦家庭,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所謂的孝子。 從這一點來看“孝”作為重要的道德標準,不僅被古代先賢寫在書面上,而且也印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目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特別孝順,無論是上流社會還是底層貧民,都曾出現(xiàn)過打罵父母的惡行。這不僅會傷透父母的心,而且也會讓所有人鄙視。 “子女不孝,沒有福報”從古至今,孝順父母都是一件必須的事情,沒有任何理由也。因為母親懷胎十月遭盡了罪受盡了苦,才能讓一個新生兒呱呱墜地。而父親作為家中的頂梁柱,不僅要承擔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而且還要辛苦地養(yǎng)活一家老小。 如果子女長大之后不孝順父母,不僅會受到街坊市民的譴責,而且在社會上也會沒有立足之地。無論男女一旦出現(xiàn)不孝順的行為,人生之路就會充滿坎坷和悲哀,這也是“子女不孝,沒有福報”的完美解釋。 但是這句俗語并非僅有半句,如果單從這半句來看,完全是對每個為人子女的人的教誨。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在封建宗教的束縛之下講究“父為子綱”。也就是說不論父母的行為正確與否,做子女的都應該無條件服從。 按照現(xiàn)代人的思想來看這個觀點,其實難免有一點強人所難的意味。雖然作為子女不應該忤逆父母,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前提,而這個前提就是觀點一個正確。如果為人父母行為不端還非要讓子女聽話,這種做法就是大錯特錯。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如果從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任何事情都會有正反兩面。也就是說孝道不僅對子女,提出了較為嚴苛的要求。而且也為人父母者做出了規(guī)定,如果父母沒有正確價值觀,其實也會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所以“子女不孝,沒有福報”的上半句,就是“老人無德,一家遭殃”。“老人”并非單指父母,也可以指代長輩,大意為如果家中的老人沒有德行,或者說德行十分低劣,不僅無法正確教導子女,而且還很容易導致家庭遭殃。 無論古今,良好的“家風”,對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發(fā)展,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風不正就會出現(xiàn),“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現(xiàn)象。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一個家庭中的長者是否行為端正,會直接導致這個家庭或家族的走向。 如果家長的老人染上了惡習,而子女又無法通過規(guī)勸令其改邪歸正,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妻離子散。家庭作為社會的基礎單位,一旦家庭出現(xiàn)問題就很容易殃及到社會,這其實也是很多人走上犯罪之路的一個原因。 結 語“老人無德,一家遭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既是古人在生活中總結出的經(jīng)驗,而且也是對人生教訓的一種總結。所有的事情只有在發(fā)生之后,才會讓人們大徹大悟并痛徹心扉。無論是家中的子女還是老人,哪一方出現(xiàn)不可饒恕的問題,都會導致這個家庭根基不穩(wěn)。 正所謂“家和萬事興”, 只有“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才能讓一家人和睦相處。一旦子女或老人出現(xiàn)了問題,就很容易導致家庭內(nèi)部矛盾頻繁?,F(xiàn)代社會中這種現(xiàn)象其實非常普遍,可能與萬惡的金錢有直接關系。 《請則天皇后復位于皇子疏》中,曾有:“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這是武周大臣蘇安恒對武則天的勸諫,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尚且如此,又何況是小門小戶的老百姓家庭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