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骨與關節(jié)結核

 學中醫(yī)書館 2020-05-03

      結核病是人型或牛型結核桿菌對人體的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骨與關節(jié)結核是一種局部表現或繼發(fā)病灶。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95%的骨與關節(jié)結核繼發(fā)于肺結核,其次是消化道結核、淋巴結結核,或由鄰近結核病灶蔓延腐蝕而引起。結核桿菌一般由原發(fā)病灶通過血流到達骨或關節(jié),少數通過淋巴系統,個別病變系由鄰近的結核病灶直接侵襲所致。結核桿菌可在骨與關節(jié)組織內長期潛伏,伺機發(fā)作。病變的發(fā)生與衛(wèi)生條件、生活水平、身體抵抗力、病人免疫力、結核桿菌的數量和毒力以及病變部位的局部解剖生理特點有關,也與積累性勞損、終末血管、肌纖維等局部因素密切相關。本病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壯年,不但病程很長,而且容易破壞骨骺和關節(jié),如不及時治療,??捎绊懓l(fā)育或造成殘廢。在部位分布方面,以脊柱結核最多,占47%;膝關節(jié)結核次之,占12%;再次為髖關節(jié)結核,占10%;肘關節(jié)結核占5%0在四肢結核中,關節(jié)結核最多,手足的短骨干結核次之。本病一般屬中醫(yī)學陰疽、骨疽、附骨疽咬骨疽、環(huán)跳疽穿骨疽,以及流痰痰注、附骨虛痰龜背痰等范疇。

 

 

【中醫(yī)經驗集成】

   

(一)辨證論治

   

1.寒痰凝滯

    (l)主癥形體消瘦,面色咣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畏寒肢冷;患部隱隱作痛,而腫脹不明顯,皮色不變,表面不熱,肢體活動功能障礙;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2)處方熟地15g,當歸、鹿角膠、茯苓、白術、桂枝、麻黃、白芥子、百部、甘草各10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化熱釀膿

    (1)主癥局部腫脹明顯,按之應指,皮色微紅,或透紅一點,肌肉萎縮,身熱朝輕暮重;舌紅,苔黃或微黃,脈細數。

    (2)處方生黃芪、枸杞子各15g,當歸、赤芍、玄參、山茱萸、皂角刺、百部、茯苓各10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陰虛火旺

    (1)主癥潰破后膿流稀薄,夾有敗絮樣物,伴午后潮熱,夜間盜汗,口燥咽干,食欲減退,或咳痰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2)處方銀柴胡15g,生鱉甲、秦艽、青蒿、地骨皮、知母、百合、麥冬、生龜板各10g,炙甘草6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氣血兩虛

    (1)主癥潰后膿液稀薄,淋漓不盡,久不收口,身體日漸消瘦,精神萎靡,面色無華,形體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虛大。

    (2)處方炙黃芪30g,黨參、云苓、熟地、白芍、金銀花各15g,白術、川芎、鹿角膠各1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醫(yī)經驗

   

1. 史濟柱診治經驗

    (1)補腎藥的運用流痰的生成最根本的原因是腎虧髓空。腎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髓養(yǎng)骨,骨的生長、發(fā)育、修復均有賴于腎臟精氣的滋養(yǎng)和腎陽的溫煦、推動。故史老在治療骨關節(jié)結核時,最注重補益肝腎,以促進骨髓的充盛和骨質的修復。常用藥有熟地、川斷、補骨脂、骨碎補、牛膝、鹿角類、杜仲、功勞葉、龜板,其中最常用的為鹿角類、補骨脂、骨碎補。如患者舌質偏紅,則不用鹿角類藥物,以免傷陰;腎陽虛者常用鹿角類藥、肉桂、菟絲子、桂枝、補骨脂、骨碎補;如出現陰虛火旺之癥,常選用熟地、山萸肉、天冬、麥冬、龜板、鱉甲之類。

    (2)補益氣血藥的應用流痰生成的病因之一即氣血不和,使風寒濕痰之邪乘隙而人。故氣血旺盛則不易受邪致病,且瘡瘍也易于起發(fā)、破潰,易于生肌長肉,促進愈合。況且此病為慢性消耗性疾病,日久耗傷氣血,膿血泄后,氣血更傷。所以說:氣血是瘡瘍之本。史老在治療流痰潰后很注意氣血的調養(yǎng),給予大劑量的黃芪、黨參、當歸、黃精等補養(yǎng)氣血。由于長期服用中藥,史老也很注意顧護胃氣,在處方中酌情給予健脾和胃藥,如白術、茯苓、佛手、陳皮,使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食欲旺盛,口味正常,有充足的食物營養(yǎng)全身,促進傷口愈合。

    (3)清熱解毒藥的應用  現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結核桿菌侵犯骨關節(jié)間所致,而中醫(yī)認為是感受外邪所致。故史老在治療過程中,始終有葎草和澤漆兩味,認為此兩味藥物有抗結核作用,其中葎草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清虛熱利尿之功,現代醫(yī)學藥理報道葎草對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澤漆性微寒,有清熱利尿、化痰散結之功,常用于瘰疬結核與肺結核的治療。史老將此藥引申到流痰的治療,兩昧藥的用量均為30g.

    (4)祛痰化濕藥的應用  由于本病的成因之一是寒痰注于筋骨關節(jié)之間,因此化濕祛痰藥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史老常選用白芥子、白芷、膽星、白僵蠶、薏苡仁、茯苓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白芷和白芥子。白芷性溫,有消腫排膿,化濕止痛之功,白芷治療瘡瘍,初起能消散,潰后能排膿,是外科的一味常用藥;白芥子性溫,有祛痰散結消腫之功,治療痰注肢體、流注、陰疽等證。

    (5)外用藥的應用因來診者多是膿腫已潰,并已形成瘺管,故史老給予白降丹化痰拔毒,輕者用紅升丹或黃升丹祛腐,或做成藥線插入瘺管,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應用五五丹、七三丹、八二丹等抹瘡口,以拔毒生肌,待膿將盡時用生肌散外抹或玉紅膏外搽,以生肌斂口.

   

2.許履和診治經驗

    (l)治,補益肝腎  腎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肝腎精血充足,則骨堅強,關節(jié)活動靈活。骨癆之病,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調,以致肝腎虧損,精血匱乏,骨骼空虛,關節(jié)薄弱;偶有外傷,或稍感風寒,則血脈瘀滯,久成骨癆。治當補益肝腎。許老常以六味、二至地黃湯滋養(yǎng)腎陰,或以斑龍丸溫腎填精。各隨其病之屬陰屬陽而定之。方中酌加懷牛膝、續(xù)斷、桑寄生、金毛狗脊、杜仲等味,并佐膳豬排骨、豬脊髓、豬蹄、牛筋等。

    (2)治,養(yǎng)陰清熱歷代醫(yī)家治骨癆,多用陽和湯溫經通絡。而許老卻認為本病初起為寒,續(xù)而化熱。且其證既有腎虧骼空之虛,又有氣血凝滯之實,病情極其復雜o但演變日久,陰證多轉陽,常見陰虛火旺及熱毒蘊蓄之證。臨床多見午后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脈細而數,舌紅苔少或有剝骼苔,或有龜裂等。局部病灶活動,甚或形成膿瘍、潰瘍或瘺管。許老治此證,常用骨癆湯(青蒿、鱉甲、銀柴胡、丹皮、地骨皮、懷牛膝、續(xù)斷、杜仲、忍冬藤、紫花地丁、桃仁、紅花、蘇木)加減,每每取得較好效果。

    (3)骨癆治,殺蟲解毒骨癆乃瘵蟲侵人人體,留于骨骼所致。故許老自制五味龍虎丸(參三七、血竭、地鱉蟲、全蝎、蜈蚣等份,研末,水泛為丸)和拔毒藥(紅升、黃升、血竭,共研末),治某些抗結核藥無效或術后復發(fā)的頑固病例,獲效甚顯。五味龍虎丸為內服藥,每服2g,每日2次。功能活血化瘀,解毒祛腐,適用于病灶活動期。拔毒藥為外用藥,拌于紙捻上,插入傷口內,每日換藥1次。功能提膿拔毒,腐蝕管壁,適用于瘺管形成者。

    許老治療骨癆的又一特色是善用秘方巴蠟丸和馬鞭排骨湯。巴蠟丸(生巴豆去殼,投于熔化之蟲蠟、蜜蠟內,迅即撈出即成),每晨空腹吞服7粒,連服3—6個月。巴豆屬劇毒峻攻之品,故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選藥:生巴豆要完整無缺;制藥:巴豆一定要完全包于蠟中;發(fā)藥:一定要發(fā)到病人手中;服藥:只許吞服,不許咀嚼,只能在清晨空腹服用,使藥丸在上消化道一經而過,至小腸吸收藥性,再從大腸排出;禁忌:孕婦及血證患者絕對禁服。馬鞭排骨湯:每次兩昧各250g,隔日煮服1次,連服3—6個月。

   

3.劉文炳診治經驗

    (1)辨病位,脊柱病變責督腎劉老認為,督脈行人脊中,為腎所主,總督一身陽氣,為奇經八脈之首。脊柱與督脈緊密相關,脊柱病變,癥雖多端,但總不外乎督腎,脊柱結核亦然,病位責在督腎。

    (2)論病因,督脈空虛為根本督脈行人脊中,主一身陽氣,與衛(wèi)氣衛(wèi)外功能亦密切相關。若腎精不足,督脈空虛,正氣不足,抗邪無力,加之受寒、勞累等誘因,易致外邪入侵,著入脊柱。若腎精充足,督脈充盛則邪不為患。故在脊柱結核病變中,督脈空虛為本,結核桿菌只有在腎氣腎精不足、督脈空虛時,才能侵入脊柱為患。

    (3)立治法,補腎填精通奇經病位既責之于督腎,病因又以督脈空虛為本,治療則當以補督腎為主,但其補遠非尋常滋腎補腎之法,督脈屬奇經八脈,前賢如葉天士等早已屆定奇經治法宜通補。劉老亦善宗其法,認為忌呆補,而貴在通補。

    (4)精選藥,鹿角一味貫始終脊柱結核的治療劉老強調要補督腎、養(yǎng)精血、通奇經。其遣方用藥很有特點,不循常規(guī),摒平常滋腎類藥物不用,獨選一昧鹿角。除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其他兼夾癥狀則辨證施治外,一般以一味鹿角貫徹病程始終。此舉大有見地,一味鹿角既無滋陰藥之滋膩牽制,又不似其他壯陽藥之燥烈,味專而力宏,直達病所。鹿角既能益腎填精,溫陽補虛,通補奇經,又能治血散瘀消腫。主治腎虛精虧,虛勞內傷,腰膝酸痛,瘡瘍腫毒,善治陰疽及寒性膿瘍。能溫通督脈,治療督脈空虛所致諸癥。尤為可貴的是,鹿角為血肉有情之品,久服能補腎壯骨,益精養(yǎng)血,能修復脊柱結核病灶。劉老用鹿角很有講究,早期用生鹿角挫末,淡鹽水送服,意在化瘀解毒消腫。后期則挫末炒熟,亦用淡鹽水送服,重在發(fā)揮其補腎壯骨強脊之功。療程一般為10個月左右,最少也須半年以上,因至虛之證,須緩圖其功,切忌操之過急,頻繁更方。一般每天服藥2次,每次10g,總量達5~6kg。服鹿角同時,劉老也不廢西藥抗結核之所長,鏈霉素、異煙肼也同時選用。

   

4.王德泉診治經驗

    (1)以扶正祛邪為主王老治療骨結核其主導思想重在扶正祛邪,治療大法常用補腎健骨、補養(yǎng)氣血。同時,王老特別重視補脾胃后天之本,協調脾、胃、腎之間相互滋生的關系。王老常說,人以胃氣為本,脾胃傷,諸病由所生。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yǎng)而堅固有力。而腎后天之精來源于飲食,由脾胃化生。腎氣強反過來又可以助脾胃以運化水谷。腎的先天之本與脾胃的后天之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滋生的。

    (2)重用烏梅王老治療骨結核,在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用藥重用烏梅。烏梅是近年來中西醫(yī)研究比較多的一種藥物?!侗窘洝酚涊d:烏梅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度杖A子本草》記載:烏梅除勞,治腎蒸。"烏梅還有收斂生津,健脾開胃之功效?,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烏梅對人型及牛型結核菌有顯著抗菌作用,對其他一些細菌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長期服用無副作用。臨床用藥量為40~60g.

    (3)善用麥芽王老在健脾胃補后天之本用藥中,善用麥芽。麥芽性味甘,微溫無毒,入脾胃經,有消食和中功效?,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麥芽含有淀粉酶、轉化糖酶、消化酶及維生素B,有助消化功效,對食積不化、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有明顯療效。臨床用量為3050g..

   

5.孫楚江診治經驗

    (l)重視外治,開戶逐賊骨結核的治療歷代醫(yī)家多有論述,孫老則獨推陳實功之《外科正宗》,并受陳氏影響,首重外治。如用陳氏之蟾酥餅貼敷病變部位23天,局部表皮即起一大水皰,挑破放出黏液后,癥狀也常隨之減輕。孫老受此啟發(fā),在蟾酥餅的基礎上,研制出流痰膏(由輕粉、蟾酥、信石、冰片等組成),發(fā)皰療法治療脊椎結核。孫老認為,痰濁深在著骨,無論內消外達均不易使?jié)駶嵬獬?,而發(fā)皰療法水皰中流出的黏液,是一種毒邪外達之象,通過發(fā)皰為毒邪的外達開了方便之門,也可作為陳實功開戶逐賊療法的延伸。

    (2)取長補短,融匯中西孫老認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醫(yī)生臨證應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不應囿于門戶之見,而自設藩籬。孫老最初研究治療脊椎結核并發(fā)截癱,很長一段時間苦于無法搞清楚脊椎結核引發(fā)截癱的機理,曾使中藥療效一直難有提高。孫老查閱大量資料,最終認識到脊椎結核并發(fā)截癱與冷膿腫、死骨和壞死的椎間盤等壓迫脊髓,或膿的毒素刺激脊髓神經有關。由此打開了中醫(yī)藥治療脊柱結核的思路,治療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3)著眼內治,托里消毒手術切除冷膿腫、死骨和壞死的椎間盤,對盡快解除脊髓壓迫、減少毒素對脊髓神經刺激,是現代醫(yī)學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孫老受其啟發(fā),另辟蹊徑,認為膿毒的刺激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采用中醫(yī)傳統的補排膿法,托毒外出,可使膿毒之邪由深居淺,解除膿毒的壓迫癥狀。孫老擬定基本方:生黃芪、當歸、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皂刺、守官\地龍、貓抓草、烏梢蛇、甘草。

    (4)顧護脾胃,甘溫除熱陳氏在《外科正宗》中指出此屬體弱者有之,治療應內兼補劑,而在補法中尤重視補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常致蘊濕生痰,是造成流痰的病因。治療時,不忘顧護脾胃,喜用補中益氣湯。孫老認為此方不僅益氣健脾,而且能甘溫除熱,對于脊椎結核之發(fā)熱、病程較長、久臥傷津耗氣、氣虛者十之七八,陰虛者間也有者。有扶持脾胃,補益元氣之功??梢约馍≈?,使血中伏火得以消散,從而達到陰生陽長的目的。

 

 

(三)內服效驗方

   

1.骨癆湯

    (1)處方補骨脂、黃精、乳香、沒藥各10g,羌活、地骨皮、海藻、白及、百部各15g,黃芪、夏枯草、丹參各30g.咳嗽等肺部有結核者,加紫苑、冬花;濕熱甚者,加黃連、黃柏;熱毒甚者,加金銀花、連翹;氣虛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胃脘脹痛者,加枳實或枳殼;陰虛者,加玄參、玉竹。本方有補虛殺蟲,化痰軟堅之功。

    (2)方法每21劑,水煎取汁,飯前服用。

   

2.克骨湯

    (1)處方鹿角膠、天葵子、仙靈脾、白芥子、骨碎補各10g,貓爪草20g,炮姜、肉桂各8g,醉魚草根6g,天龍、蜈蚣各l條。腎虛血虧者,加熟地20g,當歸10g;午后低熱者,加山萸肉10g,玄參20g;若發(fā)于胸腰者,加杜仲10g,川芎6g;發(fā)于上肢者,加姜黃、桑枝各10g;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10g。寒濕化熱、肉腐成膿者,去肉桂、鹿角膠、仙靈脾、炮姜,加枸杞子、山萸肉、焦白術、白茯苓各10g,玄參15g,生黃芪20g;紅腫熱痛甚者,加金銀花20g,蒲公英30g,炮山甲10g.氣血兩虧、陰毒未盡者,加黨參20g,炙黃芪、焦白術、酒白芍、當歸各IOg;若有五心煩熱者,加生牡蠣、鱉甲各20g,地骨皮10g.本方有補腎壯骨,清熱解毒,活血散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3次溫服。

   

 3.抗癆湯

    (l)處方抗癆草根、金樹葉、五加皮各30g,抗癆草莖葉、毛中華、全蕎麥、五爪龍、夏枯草、大青葉根、清熱草、鉆骨龍、黃芪、松黃各15g,人參3g,蘄蛇(或烏梢蛇)末10g,甘草6g. 16歲以上患者,方中甘草加至10g;病程日久,或破潰不斂,或體弱無神,脈細緩者,倍用人參、黃芪,加五味子、麥冬各10g;陰虛潮熱久而不退者,加地骨皮、柴胡、鱉甲各10-15g;初期患者不用蘄蛇、松黃。本方有清熱解毒,補益抗癆之功。

    (2)方法諸藥除人參另燉早晨1次連渣服、蘄蛇末與松黃末分3次飯前開水送服外,其他藥均水煎2次,分3次溫服,小兒可隨時服。 5歲以下每日半劑,6-7歲每日2/3劑,815歲每日l劑,16歲以上每日1劑半。

   

4.抗骨癆湯

    (l)處方鹿角膠12g(烊化兌服),龜板16g(碎,先煎),山茱萸、貓爪草、百部、白及各15g,川斷、骨碎補各18g,白芥子10g.寒象明顯者,加炮姜、肉桂(后下)、麻黃;氣血兩虛者,加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陰虛火旺者,加鱉甲(碎,先煎)、地骨皮、知母、黃柏;出現濕熱征象時,重用金銀花、黃柏;膿腫形成者,宜加皂剌、炮山甲、白芷;腰背酸痛者,加川杜仲、狗脊;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便秘屬寒者加肉蓯蓉,屬熱者加玄參。本方有補腎壯骨,散結通絡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1月為1個療程。

   

5.流痰復原湯

    (1)處方黃芪、金銀花、木瓜、薏苡仁、貓爪草各30g,熟地、夏枯草、威靈仙各15g,丹皮12g,鹿角膠9g,白芥子、甘草各6g,麻黃3g,延胡索10g.疼痛劇烈者,加全蝎6g;潮熱盜汗者,加地骨皮30g;厭食者,加焦三仙13g;消瘦者,加山藥19g;五心煩熱者,加五味子10g.本方有溫通經脈,祛瘀消腫,滲濕和水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中、晚2次飯后溫服。

   

 6.骨癆復元湯

    (1)處方當歸、生地、丹皮、女貞子、骨碎補、枸杞各12g,黃芪、熟地、川續(xù)斷、龜板各15g,金銀花30g,地鱉蟲10g,伴有陰虛潮熱者,加黃柏、鱉甲各12g,柴胡log;膿腫形成者,加白芷、皂刺各12g,炮山甲lOg;關節(jié)漫腫,膿腫平坦,膚色白或暗淡者,加肉桂、白芥子各10g,麻黃6g;瘺管久不愈合,膿汁色淡,清稀量多,患者清瘦乏力,氣血雙虧者,加阿膠、首烏、黨參各12g,白術10g;病變關節(jié)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藥各10g,或田三七粉3g.本方有補益肝腎,解毒祛癆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溫服,3個月為1個療程。

   

7.扶贏秦艽湯

    (1)處方人參、銀柴胡、炒鱉甲各9g,當歸、秦艽、紫苑、地骨皮、炙甘草、黃柏、鉤藤各魄,半夏5g.病變初期證屬腎虛血虧、寒凝氣滯者,治宜溫補散寒通滯,上方去地骨皮、黃柏,加炮姜、肉桂各6g,鹿角膠(烊化)10g;中期證屬寒濕化熱、肉腐化膿者,治宜扶正托毒,上方加黃芪24g,黃芩9g,白芷6g;后期證屬氣血兩虛者,治宜大補元氣,上方加熟地、白術;證屬陰虛火旺者,治宜益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上方加白及6g與六味地黃湯兌服。本方有扶正益氣,滋陰通絡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調中大成湯

    (1)處方黨參、白術(土炒)、白芍(酒炒)、茯苓、丹皮各15g,生黃芪、懷山藥(炒)各30g,當歸12g,肉桂(分沖)、附子(制)各3g,山茱萸18g,陳皮4.5g,金銀花9g,黃精24g。白腫酸痛者,可加制川草烏各6g;膿水清稀、膿出不暢者,可加皂刺、炮山甲各9g,白蘞、烏藥各12g;咳嗽夜煩者,可加南北沙參、玉竹各15g,川貝6g;腎虛腰痛者,可加川斷、枸杞、骨碎補、仙靈脾各1215g;陰虛火旺者,可加鱉甲(先煎)30g,地骨皮15g.本方有健脾益氣,溫腎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9.活血補氣湯

    (1)處方陰虛火旺、腫痛化膿之中、后期骨結核藥用當歸12g.赤芍、乳香、沒藥、炮山甲各4.5g,鱉甲、龜板、金銀花、連翹各15g,山藥30g,甘草3g;氣血兩虛、膿腫難破難斂之后期骨結核藥用黨參、黃芪、鱉甲、龜板、茯苓各15g,焦白術、川斷、杜仲、雞血藤各9g,山藥30g,乳香、沒藥、炮山甲各4.5g,甘草3g.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0.骨癆消散方

    (1)處方鹿角膠99,熟地、生黃芪、生薏苡仁、葎草、澤漆各309,白芥子、桑枝、黨參、大棗各I5g,炮姜、桂枝、佛手、陳皮各69,生甘草1090初期:脊柱結核加炙龜板、杜仲、續(xù)斷和炙狗脊等;伴痙攣掣痛者,則加蠶砂、蜈蚣粉、羌活、獨活等;伴四肢不溫者,加熟附片、仙靈脾、仙茅、山萸肉;伴胃納欠佳者,去大熟地,加制首烏、制黃精、炒白術、茯苓、砂仁等。中期:伴陽虛癥狀者,加熟附片、肉桂、補骨脂、當歸、皂角刺等;伴陰虛證者,去鹿角膠、炮姜、桂枝,加當歸、制黃精及知柏地黃湯等;如胸椎結核伴有截癱者,加當歸、皂角刺、蠶砂、絡石藤、木瓜、骨碎補、白僵蠶和陳膽星等。后期:以氣虛為主者,加四君子湯;以血虛為主者,加四物湯等。本方有益腎溫經,化痰敗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髖結核四方

    (1)處方  I號方為夏枯草l OOOg,白及末、蜜糖各250g;Ⅱ號方為麻黃、白芥子各10g,赤芍15g;Ⅲ號方為生黃芪3040g鱉甲20g,百部、黃柏各lOg;Ⅳ號方為生黃芪30-40g白術15g,紅參、巴戟天各10g,鹿角膠(烊化)20g.其中號方用于虛寒凝聚期,號方用于痰熱膿毒期,號方用于潰破流膿期。

    (2)方法  I號方加水(頭煎1 000g2600g)久煎2次,合并2次藥液,過濾,加熱濃縮,然后加白及末和蜜糖,熬成流浸膏,候冷,用瓷缸收藏。用肘每次10-15g.號方均為每日l劑,水煎,分2次(分別)兌服以上流浸膏。同時外用木芙蓉膏(用木芙蓉根皮曬干,研末,加麻油適量調成軟膏)敷于患處,紗布包扎,隔日換藥1次。虛寒凝聚期加冰片少許,痰熱膿毒期加紅升丹1.5~2g,潰破流膿期加血余炭、百草霜、雞內金炭各5g.

   

12.分期抗結核方

    (l)處方  I號方(陽和解癆湯):鹿角膠、白及、仙靈脾、制南星各10g,杭芍15g,金銀花、夏枯草各30g,蜈蚣1條,砂仁、甘草各6g,熟地18g,炮姜3g,炒白芥子、陳皮各9g;Ⅱ號方(清解抗結核湯):生地、赤芍各12g,皂角刺、白芷、甘草各6g,黃芪15g,術、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各13g,貝母、百部、夏枯草各9g;號方(固本抗結核湯):鹿角膠、龜板膠、川芎、甘草各6g,人參、金銀花各30g,黃芪15g,當歸、山藥、丹參各10g,熟地24g,白術、白芍各9g,蜈蚣1條。病情演進期為癆毒內攻型用I號方;化熱成膿期屬寒凝瘀熱型用號方;病久蝕筋傷骨常陰陽俱損用號方。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溫服。同時口服煉蜜制成的消核丸(去頭肢翅斑蝥5個,炮山甲、天花粉、烏梢蛇、白芍、仙靈脾、夏枯草各30g,山慈姑、制附子、骨碎補各10g,蜈蚣1條,肉桂、砂仁各209,地鱉蟲15g),每丸9g,日2次,每次1丸,溫開水送下。

   

13.攻補兼治方

    (1)處方  I號方為大蜈蚣150條,全蝎、炮山甲、乳香各150g,使君子仁、檳榔、白及、烏梢蛇、山慈姑各200g,白芥子、麻黃各50g,麝香3g;號方為夏枯草3 000g,白頭翁、澤漆、苦楝皮、葎草、生地、當歸各900g,黃芪1500g,鹿角膠、玄參、知母各300g,砂仁200g,肉桂100g.

    (2)方法  I號方以攻為主,抗結核殺蟲,控制骨質破壞。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g,每日3次吞服。號方攻補兼施,解毒殺蟲,補氣血,益肝腎。諸藥制成濃縮水丸。每服5g,日3次。

   

14.抗結核扶正丸

    (1)處方百部、貓爪草、黃精、陳皮、甘草、黃芪、當歸、生地、何首烏、蜈蚣、白及、茯苓、覆盆子、枸杞子、黃柏、大貝殼、金銀花、焦三仙、玄參各適量。本方有滋補肝腎,補益氣血之功。

    (2)方法以上方藥按常規(guī)制成水泛丸,每次6g,每天3次口服。

   

15.蝎子核桃丸

    (1)處方全蝎100g,蜈蚣10條,核桃仁120g。本方有解毒殺蟲,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先將全蝎、蜈蚣曬干研細末,再加核桃仁碾均,制成藥丸,每丸重6g.成人每次l丸,每日服用2次。兒童用量酌減。必要時配合外科治療。

   

16.消骨癆丸

    (1)處方紫河車1副,熟地120g,黨參、枸杞子、白術、肉蓯蓉、狗脊、何首烏、烏梅肉、骨碎補、白芥子各60g,當歸、黃芪、黃精、仙靈脾、茯苓、炮姜、龜板、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各30g,鹿角膠、肉桂各15g,青鹽9g,全蝎3g.本方有溫腎健脾,溫經通絡之功。

    (2)方法諸藥共研細末,制成水泛丸或蜜丸。初、中期患者每次69g,每日2次,破潰期患者每次911g,每日1次,小兒酌減。 3個月為1個療程。截癱病人如服藥3周后無明顯效果,應給予手術治療。

   

17.新骨癆丸

    (1)處方牛膝、靈仙、木瓜、杜仲、茯苓、川芎、乳香、沒藥各9g,川斷12g,補骨脂、骨碎補、萱草根、羌活、當歸、熟地各15g,黑木耳150g.本方有補益肝腎,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諸藥按比例共研細末制成蜜丸,每丸重6g.每次服用1丸,每日2次,連服3個月為1個療程。

   

18.骨癆丸

    (1)處方熟地24g,當歸、人參、鹿角膠、白術、山藥、山楂、建曲、五谷蟲各10g,麻黃、炮姜、白芥子、貓爪草、百部、龍骨、全蝎、守官各6g,珍珠lg,黃芪30g,地鱉蟲12g,蜈蚣3條,紅娘子、斑蝥各3g.本方有補腎壯骨,健脾養(yǎng)血,散寒解毒之功。

    (2)方法諸藥經傳統炮制,共研極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日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各服1丸,溫開水送下,小兒酌減。3個月為1個療程。

   

19.硇砂丸

    (1)處方紫硇砂6g,皂角子100粒,米醋500ml。本方有散瘀消腫,祛腐生肌之功。

    (2)方法將兩味藥入醋內浸泡3日,入砂鍋內熬至將干,將鍋底硇砂拌于皂角子上,焙干備用。每次4^8粒,早晚各1次,空腹溫開水送服。兒童藥量酌減。因皂角子過硬,碾末服亦可。忌羊血,藥不可過量(如服藥過量引起頭痛,用生綠豆研汁,飲5001 000ml即解)。藥量酌減后,可繼續(xù)服用。服藥30天為1個療程,一般服用2個療程。

   

20.結核丸

    (1)處方龜板、菟絲子、鹿角、女貞子、黃柏、黃芪、制乳香、木香、牡蠣、連翹、紫花地丁各適量。本方有育陰清熱,解毒殺蟲之功。

    (2)方法諸藥研細末,加蜜制丸,每丸重1090每次1丸,每日早、中、晚飯前溫開水送下。 2個月為1個療程。本丸連續(xù)服用不產生抗藥性,但在妊娠期忌服;對濕熱壅盛,正氣不虛的患者慎用。

   

21.  抗結核丹

    (1)處方黃芪、黨參、紫河車、田三七、當歸、炮山甲、血竭、金毛狗脊、蜈蚣、全蝎、桃仁、紅花各等份。本方有扶正祛邪,活血消腫,解毒止痛之功。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裝入l號膠囊內,每粒0.5g。每日服2次,每次4粒,小兒用量酌減,飯后溫開水送下。同時配合內服許氏骨癆湯(青蒿、銀柴胡、鱉甲、丹皮、地骨皮、杜仲、懷牛膝、川斷、桃仁、紅花、蘇木、金銀花、紫花地丁。隨證加減,日1劑,水煎分服)。

   

22.結核散

    (1)處方白及50g,川貝15g,炒大麥面20g,砂糖275g,異煙肼5g.本方有化痰,解毒,抗結核之功。

    (2)方法諸藥共研細為末,每次服用3g,每日2次。同時加服加味犀黃丸(乳香、沒藥各50g,麝香3.5g,漢三七13g,犀牛黃1.5go用大黃米面50g制粥與上藥面為丸,每丸重2.5g,每晚睡前1丸用溫黃酒化服)及治漏丸(大黃75g,去勾全蝎、地丁草、地鱉蟲各25g,蛇蛻、白花蛇各30g,蜈蚣12條,黃連100g.研為末,水泛為丸,每丸重2.5g,每次1丸,每日2次飯后半小時口服。小兒均酌減量),并主張患者病灶關節(jié)適當輕度活動。局部膿瘍明顯,欲潰難破者,宜早期穿刺抽膿或排膿..

   

23.骨癆散

    (l)處方黃芪、白術、熟地、白芥子、連翹、玄參各15g,當歸20g,赤芍、乳香、沒藥、骨碎補、三七、鹿角、蜈蚣、全蝎、甘草各10g。本方有益氣補腎,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諸藥共研細為末備用,每次5~7.5g(年齡小及高齡體弱者可酌減),用適量溫開水攪勻,每日服用2次。對單純滑膜結核、骨結核和全關節(jié)結核以及多發(fā)型骨結核或久病年老體弱及其他原因不宜施行手術者,則單純服用骨癆散;凡竇道經久不愈,有大塊死骨,寒性膿腫較大不能自行吸收,脊柱結核合并截癱者均配合手術治療。

   

24.蜈蚣散

    (1)處方蜈蚣、全蝎各40g,地鱉蟲50g.本方有解毒殺蟲,通絡止痛之功。

    (2)方法諸藥研成細粉末,均勻混合后分成40(每包重3.25g),每日晨起5點、晚9點各服藥1次。服藥方法是每次將1包藥粉放人雞蛋攪拌后蒸蛋糕或炒或煎內服,20天為1個療程,一般服藥36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l周。治療期間停用所有抗結核藥。

   

25.烏白散

    (1)處方蜀黍炭(高梁全株,煅存性)2.5g,烏梢蛇3.5g,烏木屑、珍珠各0.05g,血余炭0.5g,百草霜7.5g,白花蛇1.5go本方有祛風通絡,解毒祛邪之功。

    (2)方法先將白花蛇、烏梢蛇用滑石粉燙之微黃,涼后粉碎(白花蛇去頭、皮);再將珍珠研細水飛。將以上7昧藥研細過篩,調勻即可。每日晚飯后2小時服用,溫開水沖服。對有竇道久不愈合者,除內服烏白散外,當配合外用藥條或藥粉分別放于竇道或創(chuàng)面上以引流通暢,祛腐生肌。

 

 

【四】中藥外治方

   

1. 馬蟹膏

    (1)處方地鱉蟲、川芎各20g,生馬錢子9個,螃蟹骨、羌活、菖蒲各15g,膽南星、血竭、紅花、沒藥、防風、升麻、白芷各25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用蜂蜜調成膏狀。用時攤在紗布上,貼敷局部腫痛處,每日換藥1次。

    2.蟹墨膏

    (l)處方海螃蟹或淡螃蟹4個,古墨粉60g,元寸1.5g,土炒地

30g,蜈蚣10條,全蝎15g.

    (2)方法先將螃蟹全體搗成泥狀,其他幾味研磨成極細粉,過篩去渣,然后將藥粉攪拌于螃蟹肉,加香油適量調勻成軟膏,裝瓶備用。用時取麻紙2張,適量藥膏平攤于紙上,敷于患處,再用繃帶包扎,4天換藥1次。若皮膚過敏者,可在敷藥前在膝部先放一層薄紗布,然后敷上藥膏。

   

3.消核膏

    (l)處方制甘遂60g,紅芽大戟90g,白芥子24g,麻黃12g,生南星、僵蠶、藤黃、姜半夏、樸硝各48g.

    (2)處方用真麻油500g,先投甘遂、南星、半夏,熬枯撈出,次下僵蠶,三下大戟、麻黃,四下白芥子,五下藤黃,逐次熬枯,先后撈出,六下樸硝,熬至不爆,用絹將油濾凈,再下鍋熬滾,徐徐投入炒透之鉛丹,隨熬隨攪,下丹之多少以膏之老嫩為度,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趁熱傾入水盆中,扯拔數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攤貼,宜厚勿薄。此膏妙在不用毒烈之藥,雖好肉貼之無損。已潰者不可貼o

   

4.琥珀膏

    (l)處方琥珀30g(細研),丁香、木香各22.5g,桂心、朱砂、白芷、當歸、木鱉子(去殼)、防風(去蘆)、木通各15g,鉛丹210g,垂柳枝90g,松香60g,麻油540g.

    (2)方法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為細末。其余銼碎,浸油內7日,人鍋內慢火熬至群藥焦黃為度;絹濾凈油,徐下鉛丹,以柳枝不住地攪,候至膏成,滴入水中,軟硬得中,掇下鍋來,以盆頓穩(wěn),攪至煙盡,方下群藥攪勻,瓷器盛之。臨用取少許攤貼患處。

 

5.地黃膏

  (1)處方生地1 000g,藤黃15g,紅粉9g,冰片3g,鉛丹12g。

  (2)方法上述后4味藥共研細末,備用。先將生地洗凈,放砂鍋內煮30分鐘左右,取出搗爛,再放入原湯煮20分鐘,過濾取渣。將渣再煮再濾,然后將濾出的藥液放砂鍋內,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絲為度。放人罐內待冷后,將備用藥粉攪入即成。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或溫水洗凈瘡面,用無菌敷料攤貼上藥膏(不宜太厚),敷在瘡口上,隔日或3日換藥1次。

   

 6.辛木膏

    (1)處方麻黃、南星、白僵蠶、藤黃各30g,甘遂、大戟、白芥子各60g,生半夏、樸硝各45g,菜油1000g,鉛丹(冬季180g,夏季240g)。

    (2)方法將油放入鍋中煎熬,煎至油不擴散,但未滴水成珠,冷卻,將麻黃、甘遂、大戟、白芥子、南星、白僵蠶、半夏放在上述油中浸3~7天(夏季3天,春秋季5天,冬季7天)再熬,煎至藥枯,濾去藥渣,直至滴水成珠,再加入藤黃,待藤黃完全溶解,離火加入樸硝,加入時水汽、泡沫增多,立即攪拌至泡沫消失。待樸硝全部溶解再煎,用鉛丹收膏即成。用時,將膏薄涂紗布上敷患處,57天換1張。

   

7.神品膏

    (1)處方香油500g,鉛粉75g,黃蠟60g,乳香、沒藥、兒茶、血竭各12g,胡椒1豫。

    (2)方法先將香油熬至滴水不散,下鉛粉熬成膏,下黃蠟再熬至滴水成珠,離火,方入藥。瘡久者胡椒加半,搗勻,人瓷器內收貯,退火毒,用單油紙攤貼。用時先以蔥須、花椒、艾、槐條熬水洗瘡,凈后再貼此膏。

   

8.消化膏

    (1)處方炮姜30g,紅花24g,白芥子、南星各18g,生半夏、麻黃、黑附子各21g,肉桂15g,紅芽大戟6g,紅娘蟲2.4g,芝麻油2500g.

    (2)方法  以上諸藥用麻油炸枯后,每500g藥油加入鉛丹(夏季256g,冬季225g)熬成膏,每500g內兌入麝香4.8g,藤黃面30g.將膏藥熔化后,攤于布或紙上外貼患處,必要時可加麝香少許。

   

9.玉紅膏

    (1)處方紫草、象皮、乳香、合歡皮各60g,全當歸90g,生地120g,沒藥30g,甘草15g.

    (2)方法上藥用麻油750g,煎枯去渣,再入黃蠟120g,白蠟60g,血竭15g,共煎至滴水不化成膏,攤布及油紙上外敷患處。

   

10.生肌膏

    (1)處方制爐甘石50份,滴乳石、琥珀各30份,朱砂10份,滑石100份,冰片l份。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極細末,用凡士林適量,調煮油膏外敷,其中冰片可待用時摻撒在膏藥的表面。

   

11.拔毒膏

    (1)處方  白蘞、蒼術、連翹、黃芩、白芷、木鱉子、生穿山甲、蓖麻仁、赤芍、生梔子、大黃、金銀花、生地黃、當歸、黃柏、黃連各1400g,蜈蚣270g,乳香(醋炙)、沒藥(醋炙)、血竭、兒茶、輕粉、樟腦、紅粉各180g.

    (2)方法  以上方藥熬制成膏,用時微火化開,貼敷患處。

   

12.千捶膏

    (1)處方蓖麻子肉150g,嫩松香300g(在冬令制后研末),輕粉30g(水飛),東丹、銀珠各60g,茶油40g(冬天須用75g).

    (2)方法本方須在三伏天配制。先將蓖麻子肉入石臼中搗爛,再緩入松香末,俟打勻后,再緩入輕粉、東丹、銀珠.最后入茶油,搗數千捶成膏。隔水燉烊,攤油紙上貼患處。

   

13.鐵箍膏

    (l)處方大青葉60g,大黃、黃連、黃柏、五倍子、乳香、沒藥、芙蓉葉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用清油或香油300g,下花椒炸枯撈出,下黃蠟熔化,離火待涼冷卻,為軟膏基質。每用基質120g,加藥粉90g,充分攪拌均勻即得。用時外涂局部。

   

14.蜂房膏

    (1)處方蛇蛻皮、玄參各15g,黃芪22.5g,露蜂房、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各30g,亂發(fā)雞蛋大一團,黃丹150g.

    (2)處方以上方藥細銼,用麻油500g煎沸,先入發(fā)及杏仁,候發(fā)消盡,即以棉布濾去渣,另倒入鍋中,將前藥煎令焦黃,又濾去渣,下黃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攪,候熬成膏,即傾于瓷盆中盛。旋取涂于布上貼瘡上,每日1換。

   

15.白降丹

    (1)處方朱砂、雄黃各6g,水銀30g,硼砂15g,火硝、食鹽、白礬、皂礬各45g.

    (2)方法將諸藥共研細末制成丹劑。用時從瘺管或寒性膿腫切開處插入,直至藥捻不能繼續(xù)進入時為止,上敷黑膏藥或用紗布包扎。每周更換藥捻1次,一般5~7次。

   

16.八寶丹

    (1)處方珍珠3g,牛黃、冰片各0.9g,制象皮、琥珀、龍骨(水飛)、輕粉各4.5g,爐甘石(水飛)9g.

    (2)方法將象皮研末篩細,與諸藥混合,共研極細末,用時將藥粉撒于創(chuàng)面,外蓋軟膏。

   

17.溫煦丹

    (1)處方香附、甘草各120g,羌活、獨活、安桂、生南星各90g,川烏、草烏、高良姜各60g,公丁香30g,急性子15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和勻用無灰酒加連根蔥35根煎滾調稠,熱敷患處。

   

18.拔毒散

    (1)處方血竭、阿魏、雄黃、僵蠶,蜂房各6g,炮山甲、硫黃、冰片各9g,蜈蚣l條,全蝎、蛇蛻各3g,斑蝥0.6g.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細末備用。創(chuàng)口洗凈,上藥捻粉或藥捻條后外撒拔毒散,再貼膏藥甚效。

   

19.二青散

    (1)處方青黛、黃柏、白蘞、白薇、白及、白鮮皮、樸硝、水龍骨各30g,芙蓉葉、天花粉各90g,大黃12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細籮過篩備用。用醋或蜂蜜調敷患處。

   

20.捻粉散

    (l)處方三仙丹(水銀、白礬、火硝各30g,用升丹煉制法煉成丹藥)18g,海浮散(乳香、沒藥各等份,與燈草同炒去凈油,共研極細末)12g,硇砂15g,煅石膏9g.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極細末,拌成藥捻備用。將瘡口洗凈,以此捻條插入瘡口,外撒拔毒,再貼膏藥。

   

21.生肌散

    (1)處方梅片、麝香、龍骨、硼砂各1.5g,血竭、珍珠母各9g,制象皮15g,熟石膏30g.

    (2)方法以上方藥除麝香、冰片外,其余藥各研細,混勻,再研極細,加入上兩味再研均勻,用時摻撒于瘡面。

   

22.香脂散

    (1)處方麝香5g,冰片3g,赤石脂6g,紅花、乳香、沒藥各10g.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細末。用時將藥散撒于破潰處,藥布包扎,每日早晚各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3.桂麝散

    (l)處方麻黃、細辛各15g,肉桂、丁香各30g,牙皂10g,半夏、生南星各25g,麝香1.8g,冰片1.2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摻撒膏藥上貼患處。

   

24.三七散

    (1)處方紅粉15g,煅石膏35g.

    (2)方法 以上兩味共為末,亦可用米面糊調搓成香樣藥條曬干備用。用時清洗瘡面,撒散后上貼拔毒膏或油紗布包扎,每日或隔日1次。有瘺孔或腐肉,清洗后插藥線。

   

25.紫金散

    (1)處方枯礬15g,砒霜3g,石膽1.5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入鉛丹6g.每用納入瘡口內,以膏貼之。如未破者,灸一二炷,用津唾旋調一豆許,安瘡上,以膏貼之。

   

26.結核靈

    (1)處方連翹、金銀花、蒲公英各250g,黃柏300g,川貝母20g,蜈蚣10條。

    (2)方法將上藥洗凈,置于盆內泡35天(一般夏季3天,冬季5天)。然后放人藥鍋內,加口水至3 500ml,文武火煎40分鐘,濾出藥液;第2次加水2 000ml,煎30分鐘,濾出藥液,去渣。 2次藥液混合,濃縮至1 300ml,加95%乙醇2 600ml,沉淀去蛋白,2天后水浴回收乙醇,加蒸餾水2 500ml,分裝瓶并加蓋,高壓消毒備用。另將無菌干紗條置于消毒鋁合金飯盆或消毒帶蓋搪瓷杯內,結核靈液浸入紗條備用。外用插管以結核靈液沖洗,插管采用直徑0.5lcm橡膠管,長度根據竇道深度制定,橡膠管周圍剪直徑0.30.5cm圓孔,間距1.5cm一個,消毒后用。對竇道較淺者,切開引流。外敷紗布條,有死骨者摘除死骨。

   

27.紅粉紗條

    (1)處方紅粉3g,朱砂12g,生肌玉紅膏60g.

    (2)方法先將紅粉、朱砂共研極細末,調入生肌玉紅膏中,化開藥膏攪拌均勻后,投入紗布浸透,制成紗布備用。以此紗條換藥用。

   

28.解毒生肌膏

    (1處方當歸、白芷、紫草、生地、黃芩各15g,蜂蠟90g,麻油360g.

    (2)方法先將上藥5味入麻油內炸枯去渣,再入蜂蠟熔化過濾,待冷即成。據瘡口大小,攤于紗布上外貼?;蚣蛹啿冀浉邏簻缇?,制成解毒生肌膏油紗布,換藥用。

   

29.脊柱外敷膏

    (1)處方輕粉、月石、銀珠、樟丹、銅綠各5g,松香15g,炙巴豆1枚,生杏仁7枚,炙木鱉子1枚,紅蓖麻仁40粒。

    (2)方法  以上方藥共搗爛成膏狀,以均勻細致為宜。用3%過氧化氫將瘺口沖洗干凈后,把藥丸做成與瘺口大小相似的小丸,塞入竇道,待小藥丸自動脫落后,再進行下次換藥,方法同上,直至瘺口愈合為止。用藥期間忌食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無鱗魚、有生殖能力的豬肉等。

   

30.生肌玉紅膏

    (1)處方當歸、白蠟各60g,白芷15g,甘草36g,紫草6g,血竭、輕粉各12g,麻油500g.

    (2)方法先將當歸、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加入油內浸3日,慢火熬微枯,濾清,再煎滾入血竭化盡,次人白蠟,微火化開,將膏傾人預放水中的盅內,候片刻,把研細的輕粉放入,攪拌成膏。用時將膏均勻地攤涂紗布上,敷貼患處,并可根據潰瘍局部情況,摻散提

膿、祛腐藥在膏的表面上外敷,效果更佳。

   

31.紫色潰瘍膏

    (1)處方輕粉、紅粉、琥珀、血竭、青黛各9g,乳香45g,黃連30g,蜂蠟90g,香油500g,煅珍珠面0.3g。

    (2)方法  以上藥物前8味共研極細末待用,將香油置于火上見數開后,加入蜂蠟攪勻,離火冷卻再加藥粉,攪勻成膏。直接涂抹在瘡面部位。

   

32.紫色疽瘡膏

    (1)處方輕粉、紅粉、琥珀粉、乳香粉、血竭各9g.蜂蠟30g,香油120g,冰片、煅珍珠粉各0.9g.

    (2)方法鍋內盛油,在火上數開后離火,將前5種藥粉人油內溶勻,再入蜂蠟使其完全熔化,將冷卻時兌入冰片、珍珠粉攪勻成膏。貼敷患處。

   

33.萬應紫金膏

    (1)處方赤芍、當歸、紅花、黃芩、連翹、黃柏、僵蠶、蟬蛻、白芷、甘草、胎發(fā)、大黃、金銀花、蜈蚣、川烏、草烏、羌活、蒼術、細辛、川椒、秦艽、乳香、沒藥、骨碎補、首烏、蛇床子、木鱉子、大楓子、生南星、生半夏各15g.

    (2)方法用豬油、麻油、桐油各250g,將上藥浸入油內,如春夏浸3日,秋冬浸7日,傾入銅器內,文武火熬至藥色焦黑,取起濾渣,再熬,加炒鉛丹300g,用槐枝不住攪動,熬至滴水成珠,再加白蠟15g,隨即起取,用槐枝攪勻,收入瓦罐,浸水中,拔去火毒。用時以布攤貼患處。

   

34.月白珍珠散

    (1)處方煅石膏309,寒水石4.5g,煅珍珠I.5g,輕粉9g,硼砂1.8g,冰片3g,_薄荷霜0.15g,麝香0.5g.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極細末,裝瓶備用。用時撤于瘡面。

   

35.三品一條槍

    (l)處方明礬60g,白砒45g,雄黃7.2g,乳香3.6g。

    (2)方法先將砒、礬入小罐內,炭火煅紅,青煙已盡,旋起白煙,片時,待上下紅徹住火,將罐放地上一夜,取出約有砒、礬凈末30g,再加入雄黃、乳香,共研極細末,用米湯調成厚糊,搓成如線條狀,陰干。用時插入瘡孔內。

   

 

(五)針灸治療法

   

1.脊柱針灸法

    (1)取穴  以病變脊柱華佗夾脊穴為主,配三陰交、足三里、中脘、氣海、肺俞、膏肓俞等。

    (2)操作夾脊穴淺刺5分,用艾條灸治20分鐘,配穴針刺不留針.同時用艾條灸治20分鐘,每天治療1次,上述諸穴輪流選用。12次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5天,再行第2個療程。

   

2.火針火罐法

    (1)取穴以阿是穴為主;膝關節(jié)選配穴血海、梁丘、內膝眼、外膝眼,踝關節(jié)選配穴商丘、照海、昆侖。

    (2)操作每次選配穴3-4個。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術者右手持中號火針在乙醇燈上燒紅至發(fā)白亮時迅速刺人穴位0.51寸,留針35分鐘,使積液在針孔處流出口待水不流時,加拔火罐510分鐘,然后用無菌紗布敷蓋,并用膠布固定,以防感染。35天為1個療程。

   

3.雷火針

    (1)處方艾絨100g,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干姜、炮山甲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篩,加入麝香少許。取棉皮紙2張,一張平置桌上,一張雙折重復于上。鋪潔凈艾絨于其上,拿木尺等輕輕叩打使均勻成一平方形,然后將藥末勻鋪于艾絨上,卷成爆竹狀,外涂雞蛋清,以桑皮紙厚糊6-7層,陰干勿令泄氣。用時將一頭在乙醇燈上燃著,以粗布數層包裹,趁熱按熨于病變局部:待冷后再燒再熨,每次灸57次。

   

4.藥灸法

    (1)處方川烏、草烏、肉桂、乳香、沒藥、白芷、天南星、白附子各10g,細辛7g,硫黃、山柰各5g,艾葉400g.

    (2)方法將上藥粉碎成細末,過60目篩。艾葉粉碎成絨,與藥粉混勻,搓揉成絨,薄紙卷成艾條。用時將艾藥條一端點燃,距離皮膚3cm左右,由內向外徐徐旋轉熏炙,至患處皮膚紅潤為度。每天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5.隔姜灸

    (1)處方生姜、艾炷。

    (2)方法切取厚約2分許的生姜1片,在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病變局部上施灸,如病人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襯一些紙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