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并,五臟安定,骨節(jié)有動。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jīng),邪所乃能立虛。
黃帝問,志有余不足,從何判斷?
歧伯講,志有余則腹脹飧泄,志不足則會發(fā)生厥,即手足逆冷。如果邪氣未與人體氣血交并聚會,人體五臟仍然處于安定狀態(tài),不過這時候骨節(jié)中會產(chǎn)生動而有物的感覺。
黃帝問,如何通過針剌補瀉來治療志不足和有余?
歧伯講,立刻取用然谷穴來治療志有余,針剌放血。取用復溜穴治療志不足的癥狀,采用補法。
黃帝問,如何治療氣血未并的志不足和有余,也就是骨節(jié)中有物而動的感受?
歧伯講,
立即針剌骨節(jié)中有物鼓動的地方,注意不要剌中血管,邪居之處就會立即輕松。
以上心血氣形志有余不足辯證針剌治療講得很具體,臨床應用價值很大。務必牢記應用。
這種辯證第一將心氣血形志與臟聯(lián)系起來看問題。心不足即心氣不足。氣不足即肺氣不足,血不足即肝氣不足,形不足即脾氣不足,志不足即腎氣不足。有余也一樣。第二條,每一臟都分為有余與不足兩種癥狀來探討癥狀和治法。第三,對于
每一臟輕微的有余與不足癥狀,沒有影響到五臟整體安定、沒有與整體氣血逆亂交會聚集的輕重癥狀,又提出了針對性治療方案和注意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