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專一的去對待一件事情,才能看見意想之外的結局。 《道德經》中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穩(wěn)重是輕率的控制者,靜定是躁動的制服者。 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從靜中制動,動和靜不僅僅是一種對立關系,而且也是相互作用的關系。 因為靜是一切動的本源,從“靜”中能看到事物的真相,而在“動”中,則會被事物的亂象迷惑了心智。 就好像一個人處在紛亂狀態(tài)的人,他永遠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只是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去猜測和左右局面,最終的結局也可想而知。 東晉時期,前秦軍沿淝水西岸布陣,想借助有利地形打敗東晉軍。 而東晉軍的將領謝玄,就聲稱愿意渡河與秦軍作戰(zhàn),但是要求秦軍先往后退一步,秦軍將領苻堅正想誘惑晉軍渡河,想在對方渡河一半的時候,將他打敗在水里。 于是就下令稍微向后撤退,但是秦軍這一次撤退卻一發(fā)不可收拾,造成了混亂的局勢。 晉軍趁這個機會,搶渡淝水,將秦軍打個落花流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zhàn)。 任何事情,從“亂”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處在被動的階段之中了,謝玄就是利用了“亂而擊之”的戰(zhàn)術,利用秦軍的混亂場面,迅速出擊才取得的勝利成績。 在作戰(zhàn)之中一旦混亂,敵人就有了可乘之機,而在人生之中自己的情緒一旦混亂,就找不到事情的本源,一個人能夠讓自己的心思專一,讓自己冷靜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件事情,是一種境界。 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在于能夠從靜中去看到事物的本質,而這樣一種智慧本源,則來自于“專一”,是到達靜的途徑。 《菜根譚》之中說: 善讀書者,要讀到手舞足蹈處,方不落筌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跡象。 善于讀書的人要讀到心領會神而忘情的手舞足蹈時,才不會墜入文字的陷阱之中;善于觀察事物的人要觀察到全神貫注,與事物融為一體才能不拘束于事物的表象,而了解事物的本質。 無論讀書還是做事,能夠深入并以專一的精神,以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融入到事物之中,而不是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才能領會其中的本質。 就像讀書一樣,真正會讀書的人,能通過文字到達智慧的本源,而不會讀書的人只是停留于文字表象,只有到達本源的人才能看到智慧的真相。 《莊子》之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與弟子一起游山玩水,看到一個駝背老人在捉蟬。 孔子就問他:“你是有技巧還是有道?” 捉蟬的老人說:“我有道在身,學習了幾個月之后,竿頭能累積兩個丸子不會掉下來,失敗的機會就少了,累積三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敗的機會更少了,累積五個丸子不會掉下來,就像拾取一樣容易了。 我身體站在那里一動不動,像一個木頭一樣,天地無限廣大,萬物繁多,而我心中只有蟬,身心不動,不會因外物改變我對蟬的關注,怎么得不到蟬呢?” 孔子這個時候回頭捋了一下胡須,就對弟子說:“用心不分散,精神專一,就是這位駝背老人了?!?/p> 這一番故事講述的道理就是當一個人能夠專一的對待一件事情時,捉蟬也像拾取蟬一樣容易。 真正的聰明人都會懂得拋開自己的浮躁心態(tài),心無旁騖的去對待一件事情。 當你專心的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這個事情給你帶來的回報,會是遠超過你所意料的,而專心才能在無形之中激發(fā)自己潛藏的那一份力量。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國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