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被一波又一波的濕氣裹挾的時候了。 對于本就脾虛濕重的人來說更是受罪,身體也會跟著鬧幺蛾子。 如果你也常年用控油洗面奶,面膜,但還是難擋油光滿面,滿臉冒油。 如果你每天便便都黏馬桶,甚至比較難沖下去,而且拉屎也有拉不完全,拉不盡的感覺。 如果你吃飯經(jīng)常腹脹。 如果你白帶比較多,下體氣溫很重,特別是春天和夏天,來大姨媽的時候氣味濃郁,自己也很怕別人聞到。 如果你經(jīng)常失眠多夢睡不好,身體容易困倦疲憊。 如果你其實骨架子不大,但是每天早晨起來都臉腫,早晨的小腿和晚上的小腿完全不一樣,早晨很瘦,到下午腿就腫的穿襪子都有勒出的痕跡。 如果你經(jīng)常特別容易餓,容易饞。 如果你經(jīng)常沒有胃口,完全不想吃飯,嘴巴里時常黏糊糊的,還有口氣。 如果你出汗都黏糊糊的。 如果你的肚子大大的,很松軟,身上的肉都不瓷實,軟軟腫腫的。 符合的癥狀越多,說明濕氣越重。 不過這里有個金標準,那就是看舌苔. 不管你身體出現(xiàn)什么不一樣的癥狀,只要舌苔厚膩就一定是有濕邪了。不過濕邪也不都一樣,每天早上可以對著鏡子看看: 寒濕:舌苔白而厚膩,舌頭顏色淡白,舌體看起來胖大嬌嫩,舌體兩邊有齒痕; 當濕氣泛濫的時候,會影響我們心、脾、腎三個重要臟器的陽氣,出現(xiàn)功能下降: 心肺功能降低:心慌胸悶、咳嗽痰多、頭暈、面色暗黑,在額、頰、鼻柱、唇周有黑斑點; 脾胃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好、腹脹、大便不成形、大便粘滯; 水液代謝能力不好:腎陽被抑制后,喝進去的水不能很好的氣化分布,直接變成小便排出去,小便多,喝很多水也不解渴。 同處一個環(huán)境,為什么有些人身體沒濕氣,濕氣偏偏找上你呢?說起原因,估計很多人躺著也中招: 首先是缺乏運動,如果總是坐著,氣不能得到運動和舒展,就容易滯,水 氣滯,就生濕了。 而且大部分人,思慮過度,肝氣郁結(jié),五行中,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jié)不僅氣滯,而且還抑制了脾的功能,所以更容易生濕。 在加上常年用空調(diào),曬太陽少,傷害脾陽,自制了濕寒的環(huán)境。物質(zhì)過剩,肥甘厚膩的食物取之不盡,壓力大了容易吃太多,脾胃消化不了,都積累在身體里,化不成良好的氣血,也化不出完整的大便排出體外。 古人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span>在線吐槽就是:祛濕很難啊,就跟拌到面團里的油脂,想想都撓頭。所以祛濕要有耐心,要用對法子,而且要祛除生痰之源。 《證治匯補·痰證》里講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所以除濕的根源在于健脾。光靠吃吃喝喝,難度系數(shù)還是太大。 畢竟吃喝還是要靠脾胃來運化,濕氣重的人脾胃本身就弱,運化不過來反而會平添負擔。很多整天喝紅豆薏米水、荷葉茶祛濕的,最后反而舌頭越喝越胖,便便越喝越溏。 不過,我們首推艾灸,因為: 一則,身體虛弱者不宜拔罐,而艾灸人人皆宜,它能培補元氣、補益氣血、補腎固陽,十分適合身體虛弱之人; 二則,拔罐更適合拔出“外濕”,對脾虛引起的“內(nèi)濕”效果不大,艾灸則不然,“外濕”“內(nèi)濕”皆可祛除; 三則,拔罐無法健脾,而艾灸可以健脾,從根源上阻滯濕氣生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承山名意指隨膀胱經(jīng)經(jīng)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質(zhì)為隨膀胱經(jīng)經(jīng)水上行而來的脾土與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氣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積如大山之狀,故名承山。 暑多挾濕,「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而脾主運濕,所以祛濕的關(guān)鍵在于健脾。這是一招不吃藥而健脾祛濕的方法: 如上圖,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復地推。推過程中去找最痛的點,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經(jīng)就通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