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連坂自然村的村民大多姓黃,沒有一戶姓連。但2011年12月27日,連坂村卻迎來了前來尋根的連氏族親,村中的黃氏宗祠張燈結彩,點燭焚香,黃氏族人和連氏族人一起,將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親題的“連黃姻親”匾額迎入宗祠內(nèi)。這是連戰(zhàn)首次為大陸的異姓宗祠題詞。 一個沒有“連”姓的村莊,“連黃姻親”又從何說起呢? 黃氏宗祠內(nèi)“連黃姻親”的匾額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找到了連板黃氏宗祠會長黃見泉和曾經(jīng)擔任過福建省連氏宗親聯(lián)誼會的秘書長連德森先生,一探究竟。 連板黃氏宗祠會長 黃見泉 黃見泉老先生介紹,現(xiàn)在連坂村里居住的1000多人都是黃氏的后代,然而村名卻與“黃”無關,還叫“連坂”,因為黃家人都以連家的外甥自居。 連戰(zhàn)(左)與連德森(右)的合影 曾參與編撰福建連氏志的連德森老先生,對福建連氏的歷史源流有著深入研究。他表示,根據(jù)連氏族譜記載,連坂連氏在唐朝中期,始遷祖連謀由婺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浙江金華市)入閩,一開始居住在三山之連江(也就是現(xiàn)在的福州倉山區(qū)城門一帶)。 連坂村黃祠宗祠 經(jīng)過考證,閩縣開化里(也就是現(xiàn)在的福州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為福建連姓最早聚居地,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宋代,是連坂連氏的鼎盛時期,子孫后代由此地遷播到南方各省及臺灣地區(qū)。 連坂由于連姓族人的繁衍與生息,其山川也以“連”或以連的諧音“濂”字命名,如連坂村、連浦村、福連村、濂江村等,流經(jīng)村內(nèi)的小河名為“濂江”,宋代書院名為“濂江書院”等等。 這么一個鼎盛的家族,為什么現(xiàn)在連坂村中找不到世居的連氏后人呢? 連德森講述道,傳說在南宋末年,元軍攻破杭州城,宋益王趙昰南逃到福州,在連坂村鄰村林浦村的邵歧渡口登陸,并在林浦村泰山宮駐蹕,跟隨的三十萬大軍在林浦平山福地、附近的潘墩、連坂等地駐扎。不久后,趙昰在福州城內(nèi)稱帝,就是宋端宗。福州成為當時全國抗元斗爭的中心。 那時,文天祥、陸秀夫等將領在連坂村操練水陸各軍,但是,不久以后,元軍攻破福州后,連坂成為元軍重誅之地。一部份連氏族人跟隨文天祥南征北戰(zhàn),一部份族人為了躲避殺戮,外出逃難散落各地,村中余下的族人都被元軍殺盡。 傳說有連氏族人乘船逃到閩江口的瑯岐島,成了連家船民。因此,福州沿江和閩東沿海一帶,有很多船民都姓連。由于這場浩劫,連坂村再也沒有了“連”姓。 那么失去家園的連家人怎么又和黃家成了姻親呢? 原來,虎丘黃十五祖黃世武娶了應天府(今南京)知府、連坂村人連履孫之女為妻,連履孫在抗元斗爭中不屈而戰(zhàn)死。元兵殺至,因有姻親關系,連坂黃氏和連氏一起逃到福州鼓嶺深坑里避禍。風聲過后,幸存的黃氏回村繼承了連家的部分田產(chǎn),重建家園,很快發(fā)展成當?shù)氐耐濉?/p> 時光漫漫,數(shù)百年來經(jīng)過口口相傳,生活在連坂的黃氏一直記著自己是連氏的外甥,他們在連坂村繁衍生息,守護著連氏的田產(chǎn),保護著連氏留下的文物,期待著有一天能再續(xù)前緣。 連坂橋 連坂村內(nèi)有一座建造于唐代的古石橋——連坂橋,橋上鐫刻“當境連滿與妻林十六娘為所生父母造橋一所,愿家國平安,同沾利祿,上元辛丑歲八月三日造”,還豎刻“……舍錢柒貫足”等字樣,所以這座古橋也是連氏在唐代中期就定居在連坂村一帶的實物佐證。 蜈蚣路 村中本來還有一條狀如蜈蚣的石板路,俗稱“蜈蚣路”。相傳,連履孫官至應天府(今南京)知府,元兵南下攻破應天府后,連知府被抓后,元兵勸他投降,連履孫嚴辭拒絕,因此被殺害。蜈蚣路本來是連履孫的妻子為迎接連知府榮歸故里所建,不想迎來的卻是噩耗,所以當?shù)厝艘卜Q其為“望夫路”。如今,村民們把散落各處的石板收集后,在連坂橋的兩端重新鋪就了一條蜈蚣路,以作為對先人的紀念和連黃兩家后人的念想。 連板黃氏宗祠會長黃見泉在黃氏宗祠內(nèi)向記者介紹連板黃氏的故事 2008年,因為福州建設三環(huán)路,連坂村的唐代古寺甘泉寺要被拆遷,黃氏族人因此多方奔走呼吁,也因此,連坂村諸多與連姓有關的古跡引起了福州連氏宗親會的關注。 連坂村是連氏入閩始居被確立后,各地的連氏族人頻頻來連坂拜訪,遠在臺灣的連氏宗親也跨海而來,瞻仰先祖遺芳。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當時也得知了這件事,為連黃姻親的往事所感動,應黃氏宗祠理事會請求,經(jīng)福建省連氏宗親會核實后,連戰(zhàn)題寫了“連黃姻親”匾額,以感念黃氏宗親大義,并表示有機會一定造訪連坂,看看先祖生息的地方。(記者:黃守明 文字:陳鋒 播音:林烯 編輯:陳偉 陳鋒 編審:聞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