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654年底、公元655年初,武昭儀生一女,可不到滿月就死了,公元664年追封安定公主,謚號思,史稱安定思公主。
關(guān)于這位小公主的死,史家有3種說法,4個版本。有說自然死亡;有說夭折嫁禍,武則天嫁禍王皇后;有說武則天自己殺死,嫁禍王皇后。我們看看4個版本的描述。
1、成書最早的是后晉劉昫的《舊唐書·卷四·本紀(jì)第四》,該書對武后殺女沒有任何正面提及,只是在“史臣曰”中說,“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tài)也”。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yuǎn),成書于后晉開運(yùn)二年(公元945年)。
這里的“振喉絕襁褓之兒”,竊認(rèn)為意思是將危險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史官評價武則天做事狠毒、果斷。即便此句就是諸位所想的意思,為什么這件事沒有寫入《舊唐書》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方式表達(dá)出來,推測起來大概這個時候已經(jīng)有了武后殺親生公主的說法,但是沒有證據(jù),不能坐實,只好用這種更具有個人意見的方式表達(dá)出來。
2、北宋王溥的《唐會要·卷三·皇后》記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
《唐會要》雖為北宋編撰,但吸納了唐德宗時期蘇冕四十卷的《唐會要》和唐宣宗時期崔鉉四十卷的《續(xù)會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正月進(jìn)呈。該書保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向來為學(xué)者所重。這里的記錄,也相對穩(wěn)重。
這里的大概意思就是,武則天充分利用公主暴卒,把公主之死推給情敵,高宗受此影響,萌生廢黜王皇后的念頭。
3、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后妃上》: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
《新唐書》前后修史歷經(jīng)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從這開始,之前史料的比較籠統(tǒng)甚至猜測的說法,已經(jīng)變得非常具體生動的描寫。這里公主之死的過程詳細(xì)而生動。
4、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卷一九九》記載:后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fā)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后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書成。
這里的記載直接繼承《新唐書》,細(xì)節(jié)修改至更合理化,殺人后偽裝現(xiàn)場。
從以上的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公主之死的文字記錄,有一個由簡至繁的變遷過程,在該過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沒有進(jìn)一步的信息,但是細(xì)節(jié)反而越來越清晰。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曾經(jīng)有過一個“層累地造就古史說”,意思是古代的歷史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清晰,恰好證明是后人締造的結(jié)果。
雷家驥先生就懷疑過嬰兒猝死綜合癥。嬰兒猝死綜合癥是新生嬰兒頭一年內(nèi)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嬰兒猝死綜合征是2周~1歲之間。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占該年齡組死亡率的30%。發(fā)病率一般為1‰~2‰,其分布是全世界性的,一般半夜至清晨發(fā)病為多,幾乎所有嬰兒猝死綜合征的死亡發(fā)生在嬰兒睡眠中,常見于秋季、冬季和早春時分。
首先,我想說,武則天并未弒女,理由如下: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臨朝稱制,徐敬業(yè)在揚(yáng)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檄文對武則天的攻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有強(qiáng)加之罪“弒君鴆母”,即謀殺高宗與王皇后,卻對“扼嬰”之事只字未提。試想,雙方處于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中,駱賓王甚至將莫須有的罪名加在武則天頭上,以達(dá)到煽動叛亂的效果,為什么沒有將她最沒有人性的罪行昭告天下?即便只是一點(diǎn)傳聞,駱賓王也應(yīng)該將之放大??赡茉蛑挥幸粋€:“弒女”案子虛烏有,故民間不曾有傳聞。
如果是上文提及的嬰兒猝死綜合癥,那本文即告結(jié)束。如果不是,又不是民間傳聞中武則天弒女,那么,究竟是誰殺了安定思公主呢?
今天,小生試圖拋棄這些文字描述,另起一個角度來還原這段歷史。
在小生《程咬金:一世英雄,并非草莽出身》拙作中,曾提及五姓七望,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是原魏尚書左仆射王思政的曾孫女,其曾祖母則是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長公主。
王氏容貌漂亮,性格溫順善良,年方15歲,經(jīng)同安大長公主告知于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將她許配給皇子李治為晉王妃。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治被擁上儲君之寶座,王氏晉太子妃。貞觀二十三年,李治即位,輔政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正式冊立王氏為皇后。
因為王氏的后臺太硬,整個關(guān)隴貴族是她的后盾,再加上王氏深受儒家禮教熏陶,過于端莊嚴(yán)肅,不得李治歡喜。她每日不得不面對丈夫的冷落與漠視,不得不承受獨(dú)守空房的孤獨(dú)與痛苦。
這里又要說長孫無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
貞觀年間,李世民采取科舉、門蔭、推薦等手段,平衡朝中的政治勢力,形成以房玄齡為代表的山東士族,以程咬金、李績?yōu)榇淼纳綎|豪強(qiáng),以魏征、馬周為代表的寒族,以蕭禹、王珪為代表的南朝貴族,以及以宇文士及、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關(guān)隴貴族為骨干的領(lǐng)導(dǎo)集體,逐步降低關(guān)隴貴族在朝中的影響。
不論是出于政治考慮,亦或是個人地位需求,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長孫無忌勸諫立王皇后的養(yǎng)子李忠為太子。換言之,李世民苦心經(jīng)營大半輩子,努力打壓的關(guān)隴貴族,又有抬頭的傾向。
我們都知道,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本身并未得到李世民的特殊栽培,李治15歲立為太子,21歲即位,作為培養(yǎng)一個合格帝王的時間肯定是不夠的,然而在20歲的時候,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希望他能夠做一個好帝王。
因此,李治的心中也有與父親一較高下的想法。李治本人低調(diào)、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shù),不喜游獵,無大志,卻不能說他毫無作為。綜觀唐高宗執(zhí)政時期,國力一直在增強(qiáng),到永徽三年,全國人口就從貞觀時期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后世對唐高宗曾有這樣的評價,“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fēng)?!?br>
處于叛逆期的李治,迫切地想要做一個好皇帝,首先得擺脫掣肘。
那么,李治最大的掣肘是誰?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關(guān)隴貴族的首席代表,也是三朝元老,更是遺詔輔政大臣,門生故吏遍布朝野,他還是李治的舅舅,如今竟然要參合進(jìn)李治立太子的家事,必須搬倒他??墒窍氚岬顾蝗菀祝徊涣羯窨删鸵鸪皠邮?。從哪入手呢?先分權(quán)吧。
首先增補(bǔ)張行成、高季輔、李勣為宰相,分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的宰相大權(quán),從而培植絕對忠于自己的勢力。唐朝沿襲前朝隋朝體系,尚書省總有兩個長官即尚書仆射,通常被視為宰相。門下省和內(nèi)史省的長官也被認(rèn)為是宰相。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召李勣入朝拜洛州刺史。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zhí)掌機(jī)要事務(wù),冊拜為尚書左仆射。高季輔被任命為中書令,兼檢校吏部尚書、監(jiān)修國史,并封蓚縣公。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張行成升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王皇后的舅父柳奭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
然而在立太子一事,李治提拔柳奭、于志寧等人原本是想用他們來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權(quán),現(xiàn)在卻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而且內(nèi)有王皇后呼應(yīng)。李治十分失望,把希望轉(zhuǎn)而寄托在培育外朝的新勢力上,遂先后任命禮部尚書許敬宗和中書舍人、弘文館學(xué)士李義府等為宰相。這時他已下定決心,外要除掉隨時牽制他的一幫老臣,內(nèi)要廢掉已成為自己對立面的王皇后。因為隨著柳奭向長孫無忌等人的靠攏,王皇后已逐漸成為高宗與元老重臣相爭的焦點(diǎn)。
對啊,王皇后?。?!
王皇后是關(guān)隴貴族的后宮代言人,而且也跟長孫無忌有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只要有正當(dāng)?shù)睦碛?,罷免國母,那么當(dāng)初力主王氏為皇后的長孫無忌,是否要承擔(dān)責(zé)任引咎辭職呢?
一定要找個合適的機(jī)會,一擊致命。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廢皇后王氏為庶人,立昭儀武氏為皇后。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初六日,唐高宗廢黜李忠的太子之位,降封為梁王。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稱監(jiān)察御史李巢勾結(jié)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zhì),便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讓沿途州府發(fā)兵護(hù)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
從這里可以看出,廢立皇后的背后,其實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搏斗,王皇后被廢多少是存在著必然性的。
誠然,安定思公主的死,讓武昭儀登上夢寐以求的寶座,然后也正是安定思公主的死,順理成章的廢掉了王皇后,以此打擊了長孫無忌的威信,李治慢慢收回權(quán)利,逐步確立自己的地位。
愿安定思公主自然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