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一位長輩聊天。 長輩說,之所以做咖啡的能忽悠出需求來,主要是:在中文咖啡里,咖啡倆字有格調(diào),能溢價。 ——他自己參與過火鍋生意,這就比較樸實,沒法玩啥噱頭。至于上市去圈錢,更是想都沒想過。 ——于是抱怨:咖啡這種聽著有格調(diào)的詞,可以提出“咖啡需求大幅增長”,忽悠投資人。 明明大家都愛吃火鍋,為啥沒法忽悠“火鍋需求”呢…… 那,說到咖啡的格調(diào),其實許多經(jīng)不起細想。 我當(dāng)初翻譯《流動的盛宴》時,海明威在咖啡館要了一杯coffee au lait。我還跟編輯討論: 是直接翻成土土的牛奶咖啡呢,還是洋氣一點,“歐蕾咖啡”呢? ——法語的au lait,就是英語的with milk。 ——您一旦發(fā)現(xiàn)法語的lait是牛奶了,那補一句:意大利語的latte,也是牛奶:就是所謂拿鐵。 所以了: “我要杯歐蕾”、“我要杯拿鐵”,聽著很酷;說白了,“我要杯牛奶咖啡”。 類似的例子,并不少。 意大利有個名典故:Ordine dei frati minori cappuccini,中文譯作“嘉布虔小兄弟會”,是教會某支派。 這一派人,喜歡穿淺褐色袍子。 意大利人后來搞出了種咖啡喝法:用奶泡打在咖啡里,色彩特殊,很像嘉布虔派的袍子,于是借了cappuccini起名——這就是卡布其諾cappuccino。 叫卡布其諾,聽著就活潑俏皮;如果譯作嘉布虔,“兄弟我請你喝杯嘉布虔兄弟會咖啡”,氛圍就不同了。 大多數(shù)沒啥時間的人,早上愛來個一口悶的,會喜歡espresso。其實這詞就是意大利語的濃縮。不過您去咖啡廳里聽點單,沒幾個人會說“濃縮咖啡”;多半還是會用英語口音別扭地發(fā)音: “要個espresso?!?/p> 所以,您看:其實那些意大利語名詞,說白了就是牛奶咖啡、奶泡咖啡、濃縮咖啡。 但如果咖啡廳里都變成“牛奶咖啡”、“奶泡咖啡”、“壓縮咖啡”,格調(diào)和氛圍不免會打折吧。 所謂的咖啡需求里,這種文字游戲保持的姿態(tài),占了多少因素呢? 換個角度吧: 咖啡和茶,無非都是富含咖啡因的提神飲料。 但為啥醞釀得出不同的調(diào)子呢? 歷史淵源的關(guān)系。 說來很好笑:直到19世紀時,上流社會歐洲人還相信,東方人最懂得喝咖啡——《基督山伯爵》里,基督山在1838年的巴黎宣傳土耳其式的喝咖啡法,并視為高級。 大概因為,咖啡最初從埃塞俄比亞起來,流行于阿拉伯世界。1530年,大馬士革就有咖啡館了。到1554年前后的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的人管咖啡叫“黑色金子”。 那會兒阿拉伯世界和西方世界不太對付,所以西歐人對咖啡,最初是有警惕心的。 大概在我國這里張居正逝世后幾年吧,教皇克萊門特八世給咖啡行了洗禮,從此西歐世界可以好好喝咖啡了。 有個傳說中的逸聞,不知道真不真:據(jù)說當(dāng)時有人反對說,咖啡是異教徒的玩意兒,不能喝。但教皇的邏輯很精妙: “上帝創(chuàng)造這么好的飲料,怎么會只給異教徒喝呢?一定是賜予我們這些好人的。” 于是下頭一起跟進,說喝咖啡可以保持頭腦清醒,有利于更專注地侍奉上帝。 但歐洲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愛喝咖啡。1610年,也就是萬歷朝三十八年,英國有位叫喬治·桑茲的先生念叨: “咖啡顏色如煤煙,味道也和煤煙大同小異?!?/p> 倫敦第一家咖啡館,據(jù)說開在圣邁克爾·康希爾墳場——現(xiàn)在誰會把咖啡館開在墳場呢?——老板帕斯奎·羅西先生,對外打的口號是:咖啡可以治頭疼,治感冒不通氣,治腸胃氣脹,治通風(fēng),治壞血病,防止流產(chǎn),治眼睛酸痛。 ——您是賣飲料還是賣藥來著? 威尼斯在1645年出現(xiàn)了街頭咖啡館,巴黎人則是在1672年巴黎新橋(Pont Neuf)有了自己的咖啡館。 剛才也說了,咖啡和茶都是富含咖啡因的飲料。對西歐人來說也無非是東方產(chǎn)品。則西歐世界的咖啡館,也該和我們這里茶館差不多。 怎么會起來的呢? 這么說吧:18世紀末,攻巴士底前夕,巴黎的咖啡館突破兩千。可以歸結(jié)的緣由大概有二:其一,法國咖啡館當(dāng)時能熟練地用過濾器和熱水來處理咖啡了。其二,允許婦女進咖啡館。后一點具有決定性意義: 有個公共場所,有男有女有喝的,能吹牛和抱怨能哭能笑,這樣的所在,老百姓都愛來嘛。 ——嗯,雖然聽著還是像茶館。 18世紀,除了威尼斯和巴黎,歐洲還有一個所在,咖啡館發(fā)展兇猛:那就是維也納了。 維也納身為中歐重鎮(zhèn),是奧斯曼重點攻擊的對象。而戰(zhàn)爭與和平的空隙之間,永遠摻雜著大膽的商販和邊境的游民,他們把咖啡帶進了維也納。點亮維也納咖啡事業(yè)星星之火的,是位叫做約翰內(nèi)·迪奧達的亞美尼亞人。1683年奧斯曼大軍襲來時,他老實不客氣,在維也納開起了自己的咖啡館。他給奧地利軍隊擔(dān)當(dāng)翻譯,同時膽大包天地在戰(zhàn)爭期間從事咖啡貿(mào)易。兩年后,奧斯曼大軍走了,維也納給了迪奧達一個獨家專營咖啡權(quán)。 所以咯,還是看時運。 說回巴黎。 大概1823年始,巴黎流行起用玻璃和鋼鐵摻入建筑,各類露天拱廊商店街出現(xiàn)。人民愛上了逛街,逛街逛累了,就找個咖啡館喝喝唄?——于是咖啡館起來了。 其二,19世紀中后期,巴黎大改建,加寬道路,拓林蔭大道。當(dāng)時路邊的露天咖啡館,既能看街景,又能喝東西,也行。 實際上,直到1860年代,咖啡館還主要是窮學(xué)生社交的地方。1860年代,四個來巴黎學(xué)畫的窮學(xué)生——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和巴齊耶——在蓋爾布瓦咖啡館邊喝咖啡邊抨擊學(xué)院派繪畫。這四位中的三個后來成了印象派的大師?,F(xiàn)在說來風(fēng)流瀟灑,其實還因為: 那時候,除了咖啡館,他們也沒別處可去。 說回開頭,海明威在1920年代混在巴黎,在咖啡館里寫小說。聽來很酷,其實是因為在自家寫東西,沒法安靜,而且冷;到咖啡館里寫東西,暖和,一杯牛奶咖啡耗一天。喝完咖啡,還能要杯白葡萄酒,要點牡蠣,犒賞一下自己。 ——是的,哪怕海明威這種巴黎咖啡館著名的傳奇,在咖啡館耗著,也不專為了咖啡。 您也看到了:泡咖啡館是一回事,喝咖啡又是一回事。 就像老舍先生《茶館》里,泡茶館的諸位也并不專為了喝茶。吃的,喝的,玩的,閑的,休息的,打聽事的,三教九流。 泡茶館是一回事,喝茶又是一回事。 LE PROCOPE是法國第一家咖啡館,在圣日耳曼大道上。這里有兩個著名賣點。 其一,年輕時的拿破侖去過這家,臨了沒錢買單,把自己的帽子抵押在這兒了。 其二,也是我會去這家的原因:這家賣古法燉的牛頭肉——的確也挺好吃。 ——一點也不奇怪。 就像巴黎春天的普希金咖啡館,賣點是拿破侖蛋糕;洛東達咖啡館,賣點是牡蠣似的。 許多去咖啡館的,真的不是為了咖啡去的——連巴黎的咖啡館都這樣呢…… 這世上愛混咖啡館的人多,并不代表愛喝咖啡的多呀。 再說直白一點: 絕大多數(shù)需求,都是歷史淵源與機緣巧合湊起來的。 許多外來的產(chǎn)物,得靠著一點神秘感和格調(diào)(牛奶咖啡喊成歐蕾或拿鐵)來維持體面。許多悠久歷史,其實都經(jīng)不起細想。 許多飲品/食物等等,其實不是為了口味本身,而是為了社交(多少人買喝的是用來拍照發(fā)朋友圈的呢?)存在的。 許多所謂剛需,一分析,其實都是泡沫。 當(dāng)然也不奇怪。 畢竟絕大多數(shù)需求,都是商業(yè)社會生造出來的。 免責(zé)聲明 以上內(nèi)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wǎng)風(fēng)聞社區(qū)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發(fā)帖用戶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