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第一次讀到這個名字,以為在日本,其實是一個聽起來很像日本地名的古渡口和老碼頭。位于江蘇鎮(zhèn)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唐代鎮(zhèn)江名金陵,故稱金陵渡,到了宋代才更名為西津渡。究竟,西津渡如何迷人,且隨圖文走覽一趟吧~
從古街的入口走到底,可以上山。山不高,山頂有樓閣,爬上最高點,視野很好。俯瞰整個西津渡古街,仿佛讓時光穿越回當時熱鬧、喧囂的時期。
西津渡是古代長江乘坐船的渡口,現(xiàn)在已變成陸地,可見滄海桑田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古時的渡口,現(xiàn)在已經(jīng)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當時保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后來做舊、翻新的。走在石板鋪成的古街上,很有人文氣息和歷史氣息。
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揚州到鎮(zhèn)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zhèn)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zhèn),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zhèn)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待渡亭,是古人候船或小憩避雨的場所,傳說乾隆皇帝也曾在此亭中逗留。待渡亭內豎立著一塊漢白玉石刻,上面有這樣的題詞:波浪盈盈,檣楫帆船;和風微煦,楊柳依依;人來人往,扶老攜幼;念難惜別,恭奉勝迎。
石墻邊倚著唐代才子張佑的塑像,以及他那首《題金陵渡》詩:“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庇诖俗筠D即西津渡古街,若再往上走就是云臺閣。
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俊秀,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波羅等人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許多為后人傳誦的詩篇。
從位于山腰的亭子俯望,整個西津渡盡收眼底。屋宇櫛比鱗次,縱橫錯綜,向著四面八方鋪展延伸,可不只是老街兩側而已。黝黑的屋瓦,青灰的磚墻,映著夕陽斜照,光影迷人。
圖為西端的券門“層巒聳翠”。
古街自西向東建有四道券門,石額上的題詞分別是:層巒聳翠、飛閣流丹、共渡慈航、同登覺路。石板路的中間坡面留下深深的凹痕,這是昔時的運貨獨輪車輾壓所致,可以想見古渡、古街當年的風華繁盛。
第二座券門“飛閣流丹”。
第三座券門“共渡慈航”。兩道券門之間有一個上坡石階路,中間有一坡面,坡面當中留有深深的車轍。坡面一來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來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離港的貨物運輸用,那些車輪痕跡是歷史的印跡,令人想起當年西津渡的繁盛景象。
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過街石塔。據(jù)專家考證,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兩個字,故稱“昭關石塔”。觀音洞(圖中右手處)始建于宋朝,清咸豐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
這是東面第一座券門“同登覺路”。
戲樓如今還在使用,每周日下午2點――4點都會有戲曲的演出,品一壺茶,聽一段戲,一下午的悠閑時光著實讓人忘卻煩惱。
據(jù)說鎮(zhèn)江當?shù)厝藳]有叫它西津渡古街的,人們都只是稱它為小碼頭街。最初的西津渡,本就是個碼頭。西津渡小碼頭街,是一條幾百米長的小街,乍一看與古鎮(zhèn)的古街沒有多大區(qū)別,細細口味后才知道,這條小街非同一般,濃縮著千百年的歷史。
沿著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原汁原味的德安里巷口。
云臺閣矗立于后方山頂,是一座仿古建筑風格樓閣,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目前鎮(zhèn)江古建筑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