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8中草藥方劑陰陽解析案例 臨床診斷:氣血兩虧,脾胃虛寒 處方: 太子參12、紅參7、炒白術15、茯苓15、陳皮10、清半夏10、甘草7、黃芪18、麥冬12、五味子10、山藥20、女貞子15、旱蓮草15、焦山楂10、麥芽10、胡桃仁2個。 陽性藥:紅參、炒白術、陳皮、清半夏、黃芪、五味子、焦山楂、胡桃仁 平性藥:太子參、茯苓、甘草、山藥、麥芽 陰性藥:麥冬、女貞子、旱蓮草 君藥:黃芪 解析: 紅參:甘、微苦,溫。歸脾、肺、心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 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陳皮:辛、苦,溫。歸脾、胃、肺經。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利水通便。 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益衛(wèi)固表,補氣升陽,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五味子:酸,溫。歸肺、腎、心經。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化積,活血散瘀。 胡桃仁:甘,溫。歸腎、肺、大腸經。補腎強腰,溫肺定喘,潤腸通便。 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補氣生津。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甘草:甘,平。歸心、脾、肺、胃經。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解止痛,緩和藥性。 麥芽:甘,平。歸脾、胃、肝經。消食健胃,回乳消脹。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益氣養(yǎng)陰,補益脾肺,補腎固精。 女貞子:甘、苦,涼。歸肝、腎經。補益肝腎,明目,清虛熱。 墨旱蓮:甘、酸,寒。歸肝、腎經。滋陰益腎,涼血止血。 麥冬:甘、微苦,微寒。歸肺、心、胃經。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陽性藥物多,陰性藥物少,針對寒多熱少;君藥藥物功效以補氣升陽為主,針對虛證,陽明太陰合病,屬太陰。 方劑中,黃芪、紅參、炒白術、太子參、山藥,補氣健脾;陳皮、清半夏、茯苓、甘草,燥濕化痰;胡桃仁、五味子、女貞子,補益肝腎;焦山楂、麥芽,消食健胃;麥冬、旱蓮草,養(yǎng)陰生津。 諸藥合用以補氣健脾為主,燥濕化痰為輔,兼顧補益肝腎、消食健胃、養(yǎng)陰生津。 |
|
來自: 山藥懷姜麥芽糖 > 《中草藥方劑解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