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古人龍(大門外石坊)
注:人龍:人中龍,比喻出類拔萃,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此指諸葛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陽縣典史王清亮?xí)?/span> 釋義:諸葛亮是永垂千古的人類的佼佼者。 2.忠延漢鼎(大門外石坊) 注:漢鼎:漢朝的皇位。《三國志》記載:劉備為“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自稱是“漢室之胄”。三顧茅廬后,他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于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稱帝于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邑人劉泊仁書。 釋義:諸葛亮忠心耿耿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延續(xù)了漢王朝的社稷。
3.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大門內(nèi)石坊) 注:漢昭烈皇帝:即劉備。劉備以漢朝的正統(tǒng)自居,建國號“漢”,“昭烈”是劉備的謚號。三顧處:三顧茅廬的地方。諸葛亮《出師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邑人任守泰等人立。
4.真神人(大門內(nèi)石坊) 注:真神人:對諸葛亮的贊語。語出蘇軾《武侯廟記》,中云:“密如鬼神,疾如風(fēng)雷。進(jìn)不可擋,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后應(yīng)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交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邑人任伯仁書。
5.武侯祠(山門) 注:武侯:諸葛亮生前受封“武鄉(xiāng)侯”,死后謚號“忠武侯”,故后世稱諸葛亮祠廟為“武侯祠”。 1959年8月8日郭沫若書。
6.武侯祠(山門) 注:潘眉《三國志考證》卷六云:“武鄉(xiāng)是瑯琊的一個縣,三國封爵之制,多以受封者本郡之縣為封土,雖不在本國版圖之內(nèi)者,亦可遙領(lǐng)之。諸葛亮是瑯琊郡人,因以瑯琊之武鄉(xiāng)封之,······皆縣侯,非鄉(xiāng)侯”。 明崇禎七年(1634年)四月南陽知府陳振豪書。
7.三代遺才(山門內(nèi)石坊) 注: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遺才:遺留下來的人才。后人常用“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后第一人”來稱頌諸葛亮。 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南陽知府王維新書。 釋義: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 8.韜略宗師(山門內(nèi)石坊) 注:韜略:古代兵書有《六韜》、《三略》,所以后世用韜略喻用兵的謀略。宗師:舊稱受人尊崇堪為師表的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南陽知府王維新書。 釋義:諸葛亮是軍事家們尊奉的師表。
9.舜業(yè)尹功(大拜殿) 注:舜業(yè):虞舜的事業(yè)。指諸葛亮的躬耕南陽猶如虞舜的耕種歷山。舜,古帝名,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尹功:伊尹般的功勞。伊尹是商湯的大臣,名摯,是湯妻陪嫁的奴隸,后輔佐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宰相)。湯死后,伊尹立湯嫡孫太甲。后因太甲破壞商湯法制,暴虐不明,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并親自攝政三年。太甲在桐宮悔過自責(zé),伊尹將他接回來,并把政權(quán)交給他。。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八月南陽知府沈淵書。 釋義:諸葛亮躬耕南陽猶如虞舜耕種歷山;他具有虞舜那樣的智慧、胸懷和伊尹那樣的資歷、功勛。 10.勛侔伊呂(大拜殿) 注:勛:功勛、功勞。侔:等、齊。呂尚:字子牙,本姓姜氏,其先主封于呂,以呂為姓,年老隱居在渭水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釣魚,周文王外出打獵相遇,與之談話,非常高興,說:“吾太公望之久矣。”于是同車載回,當(dāng)作顧問。文王死后,武王繼位,尊呂尚為尚父。武王滅紂得天下,呂尚計謀不少。 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二月安徽吳家恩書。 釋義:諸葛亮的功勛業(yè)績與商周時的伊尹、呂尚不相上下。
11.勛同伊尹(大拜殿) 清光緒十九年(1894年)浙江山陰何其豫書。 釋義:諸葛亮的豐功偉業(yè)可與伊尹、呂尚相媲美。
12.伊呂遺風(fēng)(大拜殿) 注:遺風(fēng):余風(fēng),前代遺留下來的風(fēng)尚。 清光緒四年(1878年)六月南陽知府任愷書。 釋義:諸葛亮繼承了伊尹呂尚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13.莘野高風(fēng)(大拜殿) 注:莘野:即有莘之野。伊尹早年曾耕于有莘之野,商湯聘出后,佐湯成就帝業(yè)。高風(fēng):高尚的品格、情操。 清咸豐九年(1859年)二月南陽府代理知府何懷珍書。釋義:諸葛亮具有伊尹那樣的高尚品質(zhì)和操守。 14.儒者氣象(大拜殿) 注:儒者:儒家、儒學(xué)。氣象:風(fēng)姿、情態(tài)。 清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南陽知府陳仲榮書。 釋義:諸葛亮是純粹的儒家代表。
15.功蓋寰宇(大拜殿) 注:功蓋:功勞壓倒,功績勝過。寰宇:天下。 清嘉慶六年(1801年)十月山西北鎮(zhèn)平魯路都司王凱書。 16.帝臣王佐(大拜殿) 注:帝臣:帝王的重臣。王佐:賢才可以輔佐天子的人。 書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姓名失考。 釋義:諸葛亮是劉備、劉禪二帝的忠臣和賢相。
17.王佐儒流(大拜殿) 注:儒流:儒流之士。喻人的情態(tài)瀟灑俊逸,從容風(fēng)雅。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晉潞秦永寬書。 釋義:諸葛亮具有王佐之資,為風(fēng)流儒雅之士。
18.隱居求志(大拜殿) 注:隱居:潛藏不露,退居避世,求志:以求保全自己的意志。諸葛亮《出師表》中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 清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南陽知府廖文錦書。 釋義:諸葛亮隱居南陽,躬耕隴畝,以求保全自己的意志,待時以期拯救天下。
19.名垂宇宙(大拜殿) 注:宇宙:天地,《莊子·讓王》:“余立于宇宙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淮南子·原道》高誘注:“四方上下為宇,古往今來為宙,以喻天地。”。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一月知南陽縣事曹慕時書。 解釋:諸葛亮名滿天下。
20.功蓋三分(大拜殿) 注:功蓋:功勛遠(yuǎn)遠(yuǎn)勝過,超過。《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功蓋五帝。”《三國志·諸葛亮傳》稱諸葛亮“英才蓋世”。三分:指魏、蜀、吳三國。唐杜甫有《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月南陽縣知縣劉世勣書。 釋義: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創(chuàng)建蜀漢,雖與魏、吳三分天下,而他的功績卻在這之上。 21.第一良才(大拜殿) 注:良才:賢良杰出的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川貴縣繭幫公立。 釋義:諸葛亮是第一流賢能杰出的人才。 22.丞相祠堂(大拜殿) 注:丞相:官名,是古代中央政權(quán)的最高行政長官,協(xié)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wù)。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任諸葛亮為丞相。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一月黨勝梵書。
23.抱膝長吟(大拜殿) 注:抱膝長吟:語出《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本傳注引《魏略》:諸葛亮“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唐邑陜州周德銘薛冠群立。 釋義:諸葛亮雖躬耕南陽,居于草廬,但他卻長吟梁父之曲,胸懷遠(yuǎn)大志向。
24.抱膝常吟(清風(fēng)殿) 清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南陽縣知縣李永慶書。 25.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大拜殿) 注:匾額內(nèi)容出自杜甫《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酈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南陽知府顧嘉蘅書。 釋義:劉備三次造訪諸葛亮,一再請教治國方略;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創(chuàng)大業(yè),扶持劉禪治理國家,表現(xiàn)了一個元老大臣的忠心。
26.雷雨經(jīng)綸(大拜殿) 注:經(jīng)綸:本指經(jīng)營絲織之事,借喻規(guī)劃政治,也引申為政治才能。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四月郝福田等人立。 釋義:諸葛亮在混亂的時局中挺身而出,整頓乾坤,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27.吾師(大拜殿) 跋:霖束發(fā)受書,即知有諸葛忠武,未嘗不流漣慨慕,想見其為人。后讀《三國志》,見忠武不用魏延子午之計,竊疑其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及觀忠武自居,惟以“謹(jǐn)慎”二字,然后知承祚之言非篤論也。今年春,霖以菲才,駐馬南陽,適為忠武故里。瞻謁遺像,恭肅下拜,竊幸取則不遠(yuǎn)也。《詩》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縱不能止,心向往之。謹(jǐn)提祠額,用志宗仰。 注:吾師:我心效法的老師。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四:“搖落不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此處化用其意,表現(xiàn)了作者對先哲的歸依、崇拜和恨不同時的情懷。書者不詳。
28.我?guī)?/span>(大拜殿) 清咸豐十年(1860年)四月湖南浦松筠題。 釋義:諸葛亮是指導(dǎo)我立身行事的宗師。
29.王者師(大拜殿) 注:王者師:正統(tǒng)帝王的老師。 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二月新邑劉玉山立。
30.我之導(dǎo)師(山門內(nèi)碑廊) 注:導(dǎo)師:本為佛教語,意為引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薩的通稱。后來泛指指引方向、行身立世的向?qū)Ъ皳?dān)負(fù)指導(dǎo)進(jìn)修的老師。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中山舞臺信義社立。
31.一生謹(jǐn)慎(山門內(nèi)碑廊) 注:謹(jǐn)慎:指諸葛亮的出世態(tài)度。諸葛亮《出師表》云:“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九月山西汾城縣信士弟子立。
32.惠我無疆(山門內(nèi)碑廊) 注:惠我:給我恩惠。自唐代開始,文人學(xué)士們將諸葛亮描繪成了超凡脫俗的神人,使人神機(jī)莫測。入元以后,諸葛亮又被神話為能“呼風(fēng)喚雨”和“會掐會算”的仙人。因此武侯廟中“惠我無疆”、“福庇沉疴”、“功在生民”等匾額聯(lián)內(nèi)容均屬這一思想的放映。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一月趙炳武立。
33.恩澤乾坤(山門內(nèi)碑廊) 注:恩澤:恩惠。乾坤:天地。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王一仙等人立。
34.英靈不爽(山門內(nèi)碑廊) 注:不爽:沒有差失的意思。《詩·小雅·蓼蕭》云:“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鎮(zhèn)平單德楙立。
35.如愿相償(山門內(nèi)碑廊) 注:如愿相償:象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得到滿足,指愿望實現(xiàn)。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十月河南陸軍第二混成旅步兵四團(tuán)一營營長生得勝立。 36.三顧名成(山門內(nèi)碑廊) 注:三顧:劉備三請諸葛亮。名成:成名。 清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王李氏立。
37.南陽諸葛廬(草廬) 注:諸葛廬:即諸葛草廬,亦稱諸葛茅廬。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南陽知府傅風(fēng)揚(yáng)書。 38.諸葛廬(草廬)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于右任書。
39.諸葛草廬(草廬) 1973年4月郭沫若書。 40.萬古云霄(寧遠(yuǎn)樓) 注:“萬古云霄”出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云霄:天空。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南陽知府孔傳金書。 釋義:諸葛亮雄才大略,品德出眾,如鸞鳳高翔,獨(dú)步青云,萬古莫及。 41.寧遠(yuǎn)樓(寧遠(yuǎn)樓) 注:寧遠(yuǎn):即“寧靜致遠(yuǎn)”,語出諸葛亮《戒子書》:“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寧遠(yuǎn)樓又名“清風(fēng)樓”,傳為諸葛亮藏書、彈琴及憑欄遠(yuǎn)眺之所。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河道總督張鵬翮書。
42.其人斯在(大拜殿南側(cè)過屋) 注:其人:這人,指諸葛亮。斯:此,這里。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邑人任守泰書。 釋義:諸葛武侯的英靈忠魂在這里縈繞,永遠(yuǎn)留存。
43.野云庵(野云庵) 注:野云庵:喻清高自在之人所居之庵。野云庵傳為諸葛亮?xí)椭?/span> 清道光五年(1825年)南陽縣知縣姚垣立。 44.半月臺(半月臺) 注:半月臺又稱“伴月臺”,傳為諸葛亮夜觀星象之處。臺下有“老龍洞”,過去祠中道人因恐其洞中有怪物而填塞之。 清咸豐五年(1855年)南陽知府顧嘉蘅書。
45.躬耕亭(躬耕亭) 注:躬耕:親自耕種,自食其力。躬耕亭傳為諸葛亮躬耕時存放農(nóng)具的地方。 清咸豐五年(1855年)二月南陽知府顧嘉蘅書。
46.古柏亭(古柏亭) 清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南陽縣知縣鈕雷書。
47.三顧祠(三顧祠) 1988年夏中國科學(xué)院院長盧嘉錫書。
48.目無魏吳(關(guān)張殿) 注:目無魏吳:史載關(guān)羽和張飛為劉備早年的左肩右臂,并以忠勇聞名。劉備三顧茅廬時,二人隨往,但他們對劉備親自登門拜訪諸葛亮頗為不滿。“目無魏吳”意思是關(guān)羽張飛眼中既無曹魏也無孫權(quán),更何況這一介村夫諸葛亮。關(guān)張殿內(nèi)塑關(guān)羽和張飛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彰德府武安縣德茂祥立。
49.三顧堂(三顧堂) 注:三顧堂:后人為再現(xiàn)劉備三顧茅廬時的場面而建。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一月南陽知府羅景書。
50.淡寧讀書臺(讀書臺) 注:淡寧:取自諸葛亮《戒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淡寧讀書臺傳為諸葛亮當(dāng)年讀書之處。 書者不詳。 51.功蓋三分延漢祚,名垂千古仰威儀。(大門外石坊) 注:漢祚:漢朝的皇帝。班固《東都賦》“漢祚中缺”。《臥龍崗志·詩》:“矢志恢漢祚,捐軀甘自取”。 1992年美籍華人、美國寰球?qū)崢I(yè)公司董事長趙連仁撰。 釋義:諸葛亮輔佐劉備、造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以蓋世功業(yè)延續(xù)了漢王朝的皇位;臥龍崗名傳千古,人們永遠(yuǎn)景仰諸葛亮嚴(yán)肅而又灑脫的容貌。
52.死而后已酬三顧,道自長存貫兩間。(大門外石坊) 注:死而后已;語出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貫;充貫。兩間:天地之間。 1992年美籍華人、美國寰球?qū)崢I(yè)公司董事長趙連仁撰。 釋義:諸葛亮以“死而后已”的精神去酬謝劉備的三顧之恩;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永存并充貫于天地之間。 53.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之人歟?君子人也;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大門) 注:上聯(lián)語出《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歟?君子人也’”。六尺之孤是指未成年的孤兒。古代帝王或諸侯死前委托大臣輔助未成年而繼位的君主稱為“托孤”。蜀漢章武三年(222年)劉備臨終時托孤于諸葛亮。下聯(lián)語出《論語·季氏》:“孔子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當(dāng)代侯延章撰,1990年元月張海書。 釋義:諸葛亮在劉備中道而逝時守命托孤,輔佐后主劉禪,并把國家的前途命運(yùn)寄在自己的身上,如此之人能稱得上古人所說的君子嗎?諸葛亮確實稱得上君子了;以隱居保全自己的意志,待時以期拯救天下和一旦出仕行天下之道,我不僅聽說有這樣的人,在千年古祠里,我也見到了這樣的人。
54.長遺恨終前未能上慰先主,下濟(jì)蒼生; 最可敬身后不使內(nèi)藏余帛,外有嬴財。(大門) 注:內(nèi)藏余帛,外有嬴財:《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繞。······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嬴財,以負(fù)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當(dāng)代侯延章撰,1988年王澄書。 釋義:諸葛亮以結(jié)束戰(zhàn)亂、一統(tǒng)天下為己任,而長使之遺憾的是生前沒有完成這一夙愿;作為一國丞相,能夠自表自勵,廉潔自律,使其身后家無余財,這是諸葛亮最受人們崇敬之處。
55.遺世仰高風(fēng),抱膝長吟,出處各存千載志; 偏安恢漢祚,鞠躬盡瘁,日月同懸二表文。(山門內(nèi)石坊) 注:遺世:避世隱居,超凡脫俗。《抱樸子·博喻》:“出處自冰炭之殊,躁靜有飛沉之異,是以墨翟以重繭怡顏,箕叟以遺世得意”。仰:仰慕,追思。《后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后,舜仰慕三年”。高風(fēng):高尚風(fēng)范,此指商周伊尹、呂尚。志:心意、志向。二表:諸葛亮前后《出師表》。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河南建設(shè)廳廳長龔浩撰書。 釋義:諸葛亮隱居避世,仰慕追思著先賢伊尹、呂尚的高尚風(fēng)范,他那抱膝自得,吟唱著象征心意、志向的《梁父吟》千百年來出處各存;漢室不能偏安一隅,為了興復(fù)漢朝,還于舊都,那不畏勞苦,為蜀漢政權(quán)盡忠孝力的出師表文,象高懸在天空中的日月。
56.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溯尼山鄒嶧而還,五百年必生名士; 為一不義,殺一無辜,雖千駟萬種弗受,三代不猶見斯人。(大拜殿) 注: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語出《論語·述而》:“予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舌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大意是:被任用就充分發(fā)揮才智,不任用便退而隱居。溯:追尋。尼山:亦名丘尼,在今山東曲阜東南。此以尼山代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云:“(叔梁)紇與顏氏女于尼丘野合而升孔子。”鄒嶧;本山名,在今山東鄒縣東南之嶧山,此代孟子,孟子出生于鄒縣。五百年必生名士:每隔五百年一定產(chǎn)生名高于世的人物。《孟子·公孫丑(下)》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士者”。《孟子盡心(下)》載:有堯至商湯,商湯至周文王,周文王至孔子均為五百余年。而孔子至諸葛亮又為五百余年。為一不義,殺一無辜:干一件不義的事情,殺一個無罪的人。《孟子盡心(上)》:“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千駟萬種:形容俸祿盛厚。一車四馬或四套馬車之謂駟。古量器以六石四斗為一鐘。三代,歷史上稱夏、商、周為三代。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四月陜晉豫綏靖督辦劉振華撰書。 釋義:被朝廷任用就實行自己的政治主能,發(fā)揮自己的才智,不任用就退而歸隱,潛藏自己的才學(xué)。向上追溯,從孔、孟以來過了五百年左右,又出現(xiàn)諸葛亮這樣偉大的人物。如果做一件不道義的事,殺一個無罪的人,即使給高官厚祿也不能接受,三代以下仍可見到這樣高尚的人(諸葛亮)。
57. 孫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吳宮魏殿轉(zhuǎn)眼邱墟?怎若此茅屋辦鍵,遙與磻溪而千古;將相豈先生志乎?詎知羽扇綸巾終身軍旅,剩這些松濤滿徑,如聞梁父之長吟。(大拜殿) 注:孫曹:指孫堅、孫策、孫權(quán)父子和曹操、曹丕父子。何以,為什么。邱墟:土堆廢墟。邱通丘。怎若此:怎能比這。志:志向。詎知:怎么料到。詎:表示反問。羽扇綸巾;羽扇是翎毛做的扇,綸巾是用青綬織成的帽子。此指諸葛亮的儒雅風(fēng)度。裴啟《語林》載:“武侯與司馬懿在渭濱,將戰(zhàn),懿戎服蒞事,使人密覘武侯,乃乘素輿,葛巾。持白羽扇,指揮三軍,眾軍隨其進(jìn)止”。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繪·衣服一》:“諸葛武侯常服綸巾,執(zhí)羽扇指揮軍事”。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南陽縣知縣劉世勣撰書。 釋義:孫權(quán)和曹操固然是一代的英雄,然而為什么吳宮魏殿轉(zhuǎn)眼變成了土堆廢墟?怎能比得上這半間茅屋,同姜太公的磻溪一樣勝跡長存。將相難道是先生的志向?怎能料到后來卻是風(fēng)流儒雅地指揮軍事,最后喪身于軍旅之中?啊,人去廬空!只剩下這小路上森森松柏在不停地輕吟,我仿佛從中諦聽到《梁父吟》的歌聲。。
58.此地藉臥龍以傳,看丹水西抱,白水東環(huán),祗余長留名士隱;斯人超雛鳳而上,即莘野幣交,渭濱車載,何如親見使君來。(大拜殿)注:藉:憑借。臥龍:諸葛亮號臥龍。丹水:丹江,亦稱丹河,發(fā)源于陜西商縣冢嶺山,東南流入漢水。白水:即白河,屬漢江支流,源于盧氏縣東南支離山,東南流經(jīng)南陽,至湖北襄陽縣合唐河注入漢水。祗余:只剩下。長留:長久留名。斯人:這個人。雛鳳:即鳳雛,指龐統(tǒng),他親自投奔劉備,而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故曰“超鳳雛”。習(xí)鑿齒《襄陽記》稱:“(龐)德公嘗謂亮為伏龍,統(tǒng)為鳳雛。”莘野幣交:指伊尹受聘出佐商湯。渭濱車載:指在渭水磻溪垂釣的呂尚被周文王遇見同車載回。使君:指劉備。《三國志·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曹耳”。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南陽知府顧嘉蘅撰書。 釋義:南陽臥龍崗憑借諸葛亮的名聲得以傳揚(yáng),看這佳秀之地,處于丹水和白河的圍拱環(huán)繞之中,我們懷念的人早已逝去,只剩下這名士隱居的遺跡;這個人的身份超出龐鳳雛之上,就連那用重禮聘出的伊尹和被車載去的呂尚,也不如他尊貴榮光,因為英明的劉使君親自來此三訪。 59.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大拜殿) 注:題對者曾先后五守南陽,時,南陽和襄陽為諸葛亮躬耕地問題爭論不休,題對者雖認(rèn)為南陽臥龍崗即諸葛亮“躬耕舊地”,但為了平息爭端而撰寫此聯(lián)。 清南陽知府顧嘉蘅書。 60.地?zé)o論宛襄,有諸葛廬自堪千古;統(tǒng)并存吳魏,讀隆中對早定三分。(大拜殿) 注:堪:可以。統(tǒng):蜀漢以漢朝的繼承人自命,這里指漢朝皇統(tǒng)。 清光緒二年(1876年)六月閩中黃劍三撰書書。 釋義:諸葛亮的隱居地不論是在南陽或是在襄陽,只要有諸葛廬就自可以千古不朽;正統(tǒng)的蜀漢與吳、魏兩國并存,我讀了《隆中對》,知道這是諸葛亮早已運(yùn)籌之策。
61.負(fù)天下奇才,若定指揮,獨(dú)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嘆風(fēng)塵末吏,未遑竊比,追朔鞠躬盡瘁,心香一瓣學(xué)鄉(xiāng)賢。(大拜殿) 注:負(fù):依持,依仗。奇才:卓越的才識。若定指揮:從容鎮(zhèn)定地發(fā)布命令,指揮調(diào)度。杜甫《詠懷古跡五首》詩有“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句。赍志:胸懷大志。偏安:指帝王不能統(tǒng)一全國,偏居一方以自安。諸葛亮后出師表》中云:“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鼎足:鼎有三足,比喻三分并峙之勢。末吏:卑末小官。此為謙詞。未遑:不敢、無法。竊比:私自相比。心香一瓣:比喻虔誠的心意,如供神而焚香。鄉(xiāng)賢:作者是山東人,與武侯同鄉(xiāng),故稱。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南陽縣知縣曹慕時撰書。 釋義:諸葛亮依仗著卓越杰出的才能,從容鎮(zhèn)定地發(fā)布命令,指揮調(diào)度。只可惜大志難酬,形成了鼎足偏安的局面,實在是委屈了他的王佐之才!唉,我作為一卑小官吏,真是無法與之相比。遙想當(dāng)年,先生為國鞠躬盡瘁,忠義可感,我只有懷著虔誠的心,學(xué)習(xí)鄉(xiāng)賢以自勉。
62.呂磻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繼以宛瑯琊得主常有,經(jīng)綸丕煥;齊鮑叔鄭子皮圣門所許也,合之徐元直見賢能舉,豪杰奮興。(大拜殿)
注:宛瑯琊:指諸葛亮。諸葛亮本山東瑯琊人,后躬耕受顧于南陽宛。丕煥:大放光輝。齊鮑叔:春秋齊國大夫鮑叔牙,他推薦了齊桓公賢相管仲,后完成大業(yè),齊國大治。鄭子皮:春秋鄭國的相國子皮,他于鄭簡公二十二年(前543年),推薦子產(chǎn)代自己執(zhí)政。圣門:孔圣人之門,指后世儒者。豪杰:指管仲、子皮、諸葛亮。奮興:奮起而興霸業(yè)。 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南陽縣知事田沛撰書。 釋義:姜尚、伊尹,真是王佐之才啊!下繼諸葛亮也遇到了英明的君主,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齊國鮑叔牙和鄭國子皮舉薦賢才的美德,為孔門所贊許,加以徐元直也是這樣見賢能舉,使得天下英雄振奮起來。
63.巾扇任逍遙,試看抱膝長吟,高臥尚留名士隱;井廬空眷念,可惜鞠躬盡瘁,歸耕未慰老臣心。(大拜殿) 注:高臥:高枕而臥,安臥。十分閑適的樣子。名士隱:名士隱居的地方。井廬:即諸葛井和諸葛廬,此泛指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的遺跡。眷念:留念,懷念。 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月湖北黃陂金國均書。 釋義:諸葛亮頭戴綸巾,手持羽扇,任情逍遙自適。請看他抱膝常吟,當(dāng)年安臥的地方,名士遺跡猶存。為了恢復(fù)劉氏江山,老臣鞠躬盡瘁。懷念著井廬,卻不能歸依。那顆想望重新回來耕種的心,最終沒有得到安慰。
64.器學(xué)潛藏,抱膝長吟,田父樂;經(jīng)綸躍展,鞠躬盡瘁,老臣心。(大拜殿) 注:器學(xué):才能和學(xué)識。潛藏:隱伏,避世。田父:農(nóng)夫。老臣: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故稱。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十二月南陽鎮(zhèn)守使吳慶桐撰書。 釋義:收起學(xué)問和才能,避世隱居,從容閑雅,過著農(nóng)夫那樣安樂的躬耕生活;大展雄才,不畏辛苦,表明了諸葛亮對蜀漢政權(quán)的一片赤心。
65.立品于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yè)驚司馬;結(jié)廬在紫峰白水以側(cè),曲吟梁父,千載風(fēng)云起臥龍。(大拜殿)注:品:等級、品位。驚司馬:使司馬懿贊嘆驚奇。司馬懿曾贊嘆諸葛亮為“天下奇才”。紫峰:也稱紫山,在南陽城北。 題對者不詳,約撰書于清末民國年間。 釋義:諸葛亮當(dāng)年在這里隱居時立身行事,與伊尹、呂尚出仕前的高尚行為完全相同,難分高下。我捧讀《出師表》,深深感到他嘔心瀝血輔佐兩朝建下的奇功偉業(yè)是多么的壯烈!就連他的敵人司馬懿也驚羨不已。把茅廬建在紫峰和白水之旁,山青水秀,正好臥虎藏龍。我將“梁父”之曲一再吟詠,神游往古,聯(lián)翩的思緒,在歷史的長河中飛騰翻滾。千百年風(fēng)云變幻,世事滄桑,諸葛亮不朽的名字,一直在云天響震。 66.將相本全才,陳壽何人,也評論先生長短;帝王誰正統(tǒng)?文公特筆,為表明當(dāng)日托孤。(大拜殿)注:陳壽:西晉史學(xué)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父親是諸葛亮的部屬,曾任馬謖的參軍。陳壽所著《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tǒng),在《進(jìn)(諸葛亮集)表。中評論諸葛亮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誰正統(tǒng):誰是漢王朝的合法繼承者?文公:即南宋史學(xué)家朱熹。朱熹作《紫陽綱目》斥曹魏為篡逆,尊蜀漢為正統(tǒng)。孤忠:忠心耿耿而不得支持。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秋南陽知府顧嘉蘅撰書。 釋義:諸葛亮本是文武全才,陳壽是什么人呢?竟敢評論先生的優(yōu)劣;蜀漢才是正統(tǒng)的帝王,朱文公曾大筆特書,來表明諸葛亮當(dāng)年的忠心耿耿。
67.龍去崇朝作霖雨,我來高臥想羲皇。(大拜殿) 注:崇朝:從天亮到早飯之間。比喻時間短促。霖雨:干旱時所需的大雨。《尚書(上)》:“若濟(jì)巨川,用汝作舟輯;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這是殷高宗武丁對大臣傅說說的話,后世以霖雨比喻濟(jì)世能臣。高臥:高枕安然而臥的地方,此指臥龍崗。羲皇:即羲皇上人。古人想象伏羲以前的人無憂無慮,生活閑適。此處題對者將過著隱居生活的諸葛亮比作羲皇。 清代鞠捷昌書。 釋義:諸葛亮一出茅廬,便成為帝師王佐,象龍一樣興動風(fēng)雨,為天下建立不朽之功;我來拜謁先生當(dāng)年高枕安然而臥的地方,十分仰慕先生那悠閑自得的隱居生活。
68.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隊出郊坰。(大拜殿) 注:此聯(lián)由杜甫詩句集成。上聯(lián)見于杜甫《詠懷古跡五首》詩,下聯(lián)集于杜甫《嚴(yán)中丞枉駕見過》詩。元戎:古代的大型戰(zhàn)車。《詩·小雅》:“元戎十乘”。小隊:《杜詩詳注》卷十一注:“小隊簡于騎從,足見其風(fēng)趣”。郊坰:泛指城外的地方。《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 南陽知府顧嘉蘅書。
69.皆尋六家業(yè)窺五際,內(nèi)學(xué)七緯旁通三微。(大拜殿) 注:旨:古時稱美味的食物,引申為興趣,喜愛。尋:探究。六家:古代學(xué)術(shù)流派,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業(yè)窺五際:以窺(研究)五際為專業(yè)。窺指觀察、探索。五際:《詩經(jīng)》有齊、魯、韓三家,《齊詩》解釋《詩經(jīng)》,附會陰陽五行的說法,認(rèn)為每當(dāng)卯、酉、午、戌、亥是陰陽始終交際的年頭時,政治上就必然發(fā)生重大變動。這里指國家政治局勢。內(nèi)學(xué)七緯:以學(xué)“七緯”為主。七緯:西漢末年假托經(jīng)義言符箓?cè)饝?yīng)之書,即:《易緯》、《書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jīng)緯》等。旁融:融會貫通。三微:古代歷法,周朝以十一月,商朝以十二月,夏朝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這時萬物在地下萌動,微而未著,故稱“三微”。這里指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歷法、物侯之類的書籍。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南陽知府顧嘉蘅撰書。 釋義:懷著濃厚的興趣探究“六家”的學(xué)問,去摸清古代的政治得失和天理人情‘從事“五際”的研究,來把握當(dāng)今天下的政治動向;以學(xué)“七緯”為主,掌握古今災(zāi)變的規(guī)律,指導(dǎo)政事;融會貫通“三微”,以指導(dǎo)農(nóng)事,使物阜民安。 70.抱膝此安居,覺異日桑種成都殊非本念;長吟誰與和,問當(dāng)年曲賡梁甫可有余音。(草廬)
注:此安居:在此安然居住。覺:省悟,感道。異日:另日。桑種成都:古時住宅旁常栽種桑樹和梓樹,后來就把桑梓作為家鄉(xiāng)的代稱。《三國志·諸葛亮傳》云:“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子弟衣食,自有余饒。’”這里指諸葛亮出入將相,致身富貴。殊非本念:實在不是本來愿望。誰與和:誰與和對。賡:續(xù)。遺音:余響。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南陽知府顧嘉蘅撰書。 釋義:在此安然居住,忽覺翌日家居成都,官高祿厚,這實在不是本來愿望;長吟而誰能和對?繼續(xù)把《梁父吟》吟唱下去的人還有沒有呢?
71.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yán)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寧遠(yuǎn)樓) 注:攻心:從精神或思想上瓦解對方,使之心服。《漢晉春秋》載:諸葛亮南征中采納馬謖的建議,對少數(shù)民族采用“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縱”孟獲,孟獲最后心悅誠服,說出“南人不復(fù)反矣”的話。反側(cè):來回翻身,難以入睡。這里指“反側(cè)子”,翻覆有二心的人。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暫理四川鹽茶使趙藩撰書。 釋義:能夠攻心,反叛就會自然消除,從古至今熟知兵法的人并不好戰(zhàn);不審時度勢,政策或?qū)捇驀?yán)都會出差錯,后來治理四川的人要深思這一點(diǎn)。 72.將相具全才,結(jié)吳伐魏續(xù)漢統(tǒng);醫(yī)藥懷妙術(shù),調(diào)營和衛(wèi)保民生。(寧遠(yuǎn)樓) 注:調(diào)營:營救,保護(hù)。和衛(wèi):調(diào)和保護(hù)身體。民生:人民的生計。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七月袁庚辰獻(xiàn)。 73.恢宏依大樹,寧靜仰茅廬。(大拜殿南側(cè)過屋) 注:恢宏:發(fā)揚(yáng)光大。諸葛亮《出師表》:“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依:依照。大樹:大樹將軍馮異,東漢功臣,輔佐劉秀爭天下,每所止舍,諸將均并座論功,惟馮異常獨(dú)處樹下,故軍中稱為“大樹將軍”。這里指馮異謙退的節(jié)操。李商隱《武侯廟古柏》詩:“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冬南陽督察專員兼南陽縣縣長王幼僑撰,河南省保安處處長馮劍飛書。 釋義:發(fā)揚(yáng)美好的品德,學(xué)習(xí)大樹將軍有功不居的精神;心境恬淡自安,效法諸葛亮在此隱居時清心寡欲的高尚風(fēng)范。
74.云歸大漠隨舒卷,門對寒流自古今。(野云庵) 注:大漠:廣漠,廣大的空間。舒卷;伸展卷曲。門:野云庵之門。 1980年南陽張煥然書。 釋義:云氣飛到廣闊的天空,任意翻卷,不受阻礙;野云庵歷盡滄桑,挺立古今。 75.自來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半月臺) 注:布衣:平民百姓。諸葛亮自稱為“布衣”。陋室:簡陋的房舍,指茅廬。唐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七月浙江紹興單家駒撰書。 釋義:自古以來聲名傳揚(yáng)于天下,象諸葛亮這樣出身平民的人,能有多少個?具有使江山增添光輝的才略,就是居住在茅屋里,又算得了什么?
76.庵垂兩千年,問吳宮魏闕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呂何知。(躬耕亭) 注:庵垂兩千年:此處是虛指,近兩千年。庵:草廬,垂:存留。。 題對者不詳。約撰書于清末民國年間。
釋義:這諸葛庵已存在了將近兩千年,請問,那吳、魏兩國高大的宮殿今天還存在嗎?諸葛亮處在三代之下,和商朝的元勛伊尹,周代的帝師呂望相比,可以嗎? 77.兩表酬三顧,壹對足千秋。(三顧祠) 注:酬:酬謝,酬答。 當(dāng)代江蘇姜華書。 釋義:諸葛亮前后《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草廬的真情實意;彪炳史冊的《草廬對》足以流芳千秋萬代。 78.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三顧堂) 注:此聯(lián)語出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1979年冬南陽張煥然書。
79.務(wù)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半月臺左廊) 注:君子:有德才的人。丈夫:有志氣,有作為的人。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即中庸之道。不偏為中,不變?yōu)橛埂?/span>儒家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務(wù)外:指從事超出“中庸之道”的一切行為。。 清代張秀山撰書。 釋義:不按中庸之道立身行事,就不能算君子,能維護(hù)并實行它,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
80.八千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半月臺左廊) 注:八千余年;指與七十而家王者相應(yīng)的歷史時期。它只是形容時間之長,不能一一算計。上下古:八千余年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時間都很久遠(yuǎn)。七十二家:指我國上古時代(周成王以前)統(tǒng)治天下的七十二家君主。七十二家也只是形容其多,不能一一指實。《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韓詩外傳》:“孔子升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shù)者七十二余人,不得而數(shù)者萬數(shù)也”。 清代顧槐撰書。 釋義:八千多年的歷史過程,分為上古和下古,久遠(yuǎn)的年代產(chǎn)生出無數(shù)的君王,留下斑斑點(diǎn)點(diǎn)奇異的記載,使人難以捉摸二感喟無窮。
81.筆底游龍驚藻思,云間海鶴擬清標(biāo)。(半月臺左廊) 注:筆底;筆下。;游龍:游動著的龍。這里形容書寫得迅速,字跡豪放,娥娜多姿。驚:使沉睡的東西醒悟,即驚動。藻思:做文章的才思。云間海鶴:健鶴飛翔于廣闊高遠(yuǎn)的天空,比喻人的志向高遠(yuǎn),能夠馳騁回旋的余地很大。清標(biāo):俊逸的風(fēng)彩。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顧槐撰書。
82.附:尚未懸掛及部分佚失匾聯(lián) 忠武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世宗朱厚敕賜。 83.武侯祠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陽知府羅景書。
84.武侯祠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于右任書。
85.福庇陳疴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七月袁庚辰獻(xiàn)。
86.功在生民 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南陽知府張仙保書。 87.出處動關(guān)天下計,茅廬我也過來人。 清代左宗棠撰書。
88.大名出師表,勝地臥龍崗。 于右任撰書。
89.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書。
90.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書。
91.縱論三分天下,審時畫策佐先主;長懷一統(tǒng)河山,輔國連治啟后人。
1979年南陽胡萍撰書。 92.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 1979年南陽張煥然書。 93.世外風(fēng)云爭入眼,漢家天下總關(guān)情。 當(dāng)代林從龍書。 94.赤膽忠心,使天下名臣千秋魄動;青山白水,招人間雅士萬古神馳。
劉保和書。 95.山光深小夢,龍氣繞長城。撰書者不詳,約作于清朝中葉。 96.取二川,排八陣,六出六擒,五丈原明燈四十九盞,一心只為酬三顧;平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變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撰書者不詳。 97.心懸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目擊三分鼎,東聯(lián)吳,北拒魏,常懷謹(jǐn)慎勵臣耕。 撰書者不詳。 98.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知許也;數(shù)語備當(dāng)時事,將軍豈有意乎。 撰書者不詳。 99.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撰書者不詳。
100.燒博望,平南蠻,出祁山,功垂宇宙;拼司馬,罵王郎,氣周瑜,明振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