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亞大中華文化圈中,為數(shù)不多的與中國接壤的傳統(tǒng)宗藩國,朝鮮半島歷來都與中原王朝來往頻繁,大明朝也不例外。在明太祖為后世子孫設立的“永不征伐”之國中,朝鮮位列第一,可見雙方友好關系。 當時的高麗作為藩屬國,對于大明朝的先進理念,風俗文化等多有效仿,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這其中,對于“大明衣冠”的襲用,則是歷經(jīng)元朝的統(tǒng)治后,朝鮮半島重拾對于宗主國文化認同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 一、 明代位于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的原因“衣冠”這個詞,在漢語之中除了文字本身所代表的衣服和帽子之外,引申出來的深層含義是文化。比如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名的“衣冠南渡”,講的就是當時掌握著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士大夫階層,因為北方的戰(zhàn)亂紛紛前往南方,使得文化的中心逐漸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 由此可見,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本質上重視的是大明,或者說是中原的文化體統(tǒng)。朝鮮半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也不是從明朝開始的,事實上從先秦到隋唐,朝鮮包括日本對于中國文化的學習,一直都是不遺余力的。 既然一直都是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那么為什么在明代時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要重新提出襲用“大明衣冠”,融入中華文化圈呢? 1、 對于元朝統(tǒng)治者的侵略朝鮮的撥亂反正 從歷史背景來看,高麗王朝重提“大明衣冠”,首先是建立在元朝統(tǒng)治者在朝鮮半島施行的文化專制的政策基礎之上的。 根據(jù)《高麗史·輿服志》記載: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元朝將朝鮮納入版圖之后,并沒有向以往的中原王朝對待藩屬國那樣,只追求形式上的臣屬關系。而是用高壓的政策,“開剃辮發(fā)”,試圖從文化上消亡韓國原來的文化傳統(tǒng),強迫朝鮮人民按照北方草原的習俗來生活。 而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中原重新恢復了“漢唐舊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藩屬國,朝鮮自然也想要謀求擺脫元朝的統(tǒng)治,與宗主國保持一致。一方面是為了延續(xù)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重新融入大中華文化圈,獲得當時的宗主國明朝的保護。 畢竟明朝建立的時候,元朝殘部退守草原,還擁有強大的勢力,不是朝鮮所能夠抗衡的。 2、 尋求重新融入中國文化圈的實踐 另一方面,朝鮮半島的統(tǒng)治者之所以要重視襲用“大明衣冠”,還與加強統(tǒng)治者自身的權威性有關。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藩屬國,朝鮮國王在名義上是受到中原王朝的冊封,所以才能夠統(tǒng)治朝鮮的。雖然明朝中央政府不參與朝鮮的統(tǒng)治,但從法理上來說,只有獲得明王朝認可的皇室,才是高麗王國正統(tǒng)的王族。 所以說當時的高麗王朝統(tǒng)治者鄭重其事的將“大明衣冠”引入朝鮮,實際上也是加強自己統(tǒng)治的有效手段。換句話說,就是王室想用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朝鮮臣民,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是合法的,而且有著強大的中原王朝作為后盾。 所以說,明代時的朝鮮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一方面是為了在元朝統(tǒng)治者被趕出去以后,撥亂反正,重拾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是統(tǒng)治者自身為了宣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而做的政治秀。 二、 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的表現(xiàn)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高麗王朝統(tǒng)治者對于“大明衣冠”的認同,不僅表現(xiàn)在官方對大明衣冠的提倡上,更體現(xiàn)在民間自發(fā)的對大明衣冠的追捧上。 1、 官方對于大明衣冠的重視 正如前文所說,高麗王朝官方對于大明衣冠的重視,與其政權的合法性有關,在這種現(xiàn)實之下,歷代高麗王朝統(tǒng)治者對于襲用大明衣冠,融入大中華文化圈這件事情的重視,自然不用多說。 《高麗史》之中記載,在得到了明朝中央政府賜封的禮服樂器之后,高麗恭愍王曾親自祭祀祖先告知此事,可見對“大明衣冠”的重視。
所謂“國之大事,在戎在祀?!笨梢姼啕惞俜綄τ诖竺饕鹿诘闹匾暢潭?。 2、 民間對于大明衣冠的向往 當然任何文化的主體還是人民,如果只有統(tǒng)治者的倡導,而民間不愿意接受的話,就會如同元朝統(tǒng)治者要求高麗子民剃發(fā)胡服一樣,百姓們雖然礙于威權不得不從之,但骨子里是不接受你這種文化的,或早或晚,遲早都要被歷史所拋棄。 而“大明衣冠”顯然不在此列,作為傳統(tǒng)的宗主國,大明風物本來就是朝鮮臣民們追捧的對象,從隋唐時期開始,朝鮮半島上的貴族階層,就以能夠去往長安洛陽“留學”為傲。 這種文化上的一脈相傳,使得“大明衣冠”在高麗王朝民間很快取代了元朝時期的草原文化,重新成為朝鮮文化的主流。 三、 “大明衣冠”對于高麗王朝儒家文化主導下的中國古代王朝,大多數(shù)的時候都是愛好和平的,這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本質決定的。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因為農耕文明下,封建時代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 也就是說不需要侵略別人,安心種田才能發(fā)展壯大。在這種模式之下,傳統(tǒng)的中原王朝雖然是宗主國,但對于附屬國的事情并不愿意干預,反倒是藩屬國上趕著認中原王朝為宗主國,因為這其中是有著國家利益存在的。 1、 來自宗主國的軍事保障 以“大明衣冠”為例,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努力的融入中華文化圈,首先是出于軍事安全方面的考慮。 明朝建立初年,朱元璋將盤踞在中原的元朝統(tǒng)治者趕回了草原,但元朝畢竟曾經(jīng)是一個橫跨亞歐的龐大帝國,其強悍的軍事實力并沒有徹底被剿滅。 中原王朝因為科技和人口的龐大基數(shù),可以跟元朝殘余勢力周旋,并壓著他們打??筛啕愅醭灰粯?,畢竟偏安一隅,國小民弱,就算是已經(jīng)被打殘了的蒙元殘部,依然不是高麗王朝所能抵擋的。 這個時候統(tǒng)治者重視“大明衣冠”,說白了就是努力將自己至于大中華文化圈之中,獲得宗主國的軍事保護。 這種軍事保護不僅來自于北方,明朝中后期“抗日援朝”的萬歷三大征,就是中國為朝鮮提供軍事保障的例子。 2、 朝貢貿易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 另一方面,這種通過重視“大明衣冠”來深化朝鮮與中國的文化認同感的行為,對于朝鮮通過朝貢貿易,獲得大量的經(jīng)濟效益,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根據(jù)《明史》記載,明朝對于朝鮮等藩屬國朝貢貿易的原則是:“四夷朝貢到京,有物則償,有貢則尚(賞)?!?/p> 就是說,藩屬國朝貢到中國,如果有物品進貢上來,要給人家相應的價值,如果只是進貢的文書,就給他們賞賜。 沒錯,當時自詡天朝上國的老祖宗們就是這么厚道。對于朝鮮來說,大明如此龐大的一個經(jīng)濟體,只要拿了國內的特產來進貢,就能旱澇保收的獲得數(shù)倍于進貢物品價值的利潤,這自然是非常劃算的買賣。 同時,伴隨著朝貢貿易的還有大量的朝鮮民間商品進入中國,對于繁榮朝鮮的商品經(jīng)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消費和市場,才是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 四、 結語孔子曾在《論語》中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strong> “衣冠”作為文化的代表,體現(xiàn)的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習俗,歷史。高麗王朝對于“大明衣冠”的襲用和重視,是因為朝鮮自古以來就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份子,他們自身的文化習俗,本身就與“大明衣冠”高度一致。再加上明朝相對于高麗王朝的宗主國地位,高麗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以這樣的方式,來告訴臣民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同時從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高麗與中原接壤,其不管是從經(jīng)濟上,還是軍事上,都非常依賴作為宗主國的明朝,所以通過重視“大明衣冠”的方式,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認同,本身也是高麗王朝的現(xiàn)實需要。 民間的文化一脈相承,統(tǒng)治者高度重視與提倡,本身又可以為高麗帶來利益,三種原因交錯之下,共同造成了高麗王朝對于“大明衣冠”襲用及認同,也為明朝和高麗兩個國家之間和平相處數(shù)百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高麗史》 《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