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不易 ,關(guān)注讓緣分更長久 金庸/11 Tuesday,March 10,2020 致 敏大俠(我小名,別笑) ▲ 金庸 石破天自是更加一片迷茫: “我爹是誰? 我媽媽是誰? 我自己又是誰?” ——金庸《俠客行》 厘米說 大概八九歲的時候吧, 我就已經(jīng)跟著鄰家玩伴看各種武俠片了, 雖然已全然沒什么印象了, 可我總覺得自己念中學那幾年的感性, 和這些片子是有很大干系的。 上大學時, 我才第一次捧起金庸的小說。 印象最深的一部, 要數(shù)《笑傲江湖》, 看完之后那個心情啊, 和誰都想說上一說, 可又覺得和誰都說不下去。 有小伙伴共讀共論一本書, 還真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當時那些善善惡惡真真假假的, 那些政治性的寓意什么的, 我也不是沒讀到, 可偏偏被小師妹的一句 “姊妹,上山采茶去”, 戳中心窩, 讀完之后的好幾天里, 好像真有支山歌在心中盤桓著。 十八歲的少女心, 總歸還是容易被這些東西擄走。 猶記得一次被室友說成: “這些都是些假的, 有什么可讀的。” 我竟一時語塞。 好吧, 我經(jīng)常“語塞”, 實際上是不善言辭, 尤其不擅論辯,回避沖突。 而后好幾年, 我果然就不像之前那樣愛讀小說了。 后來不知什么機緣, 老同學突然建議我讀《俠客行》, 我就記在心里了。 找了個時間, 把相關(guān)小說、電視劇都翻出來, 就這樣, 封存已久的武俠情結(jié)又被勾出來了。 金庸在《后記》中寫到: “我所想寫的, 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 以及梅芳姑因愛生恨的妒情?!?/p> 作品一旦成型, 幾乎就不屬于作者本人了。 作為讀者, 我不管老爺子你要寫什么, 我自己讀, 讀出來什么就是什么。 故事最后, 主人公還在問“我是誰”。 上大學初讀, 只覺得這人可憐, 經(jīng)歷了這么多磨難后, 居然還是沒找到爹媽。 讀者雖然懷疑他是石清閔柔的兒子, 但知道真相的人已經(jīng)死去了, 他這一輩子都得不到確切答案了。 而后再讀, 才發(fā)現(xiàn), 哪里只有他一人得不到答案, 我們明明都得不到。 我說的是他最后一問。 提問是一種有點可怕的能力, 是智慧與愚鈍的合體, 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 也解答了很多問題,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問這么多問題, 知道這么多答案嗎? 天啊, 我又把自己繞進去了, 打??! 我說這些, 其實只是想在金庸老先生誕辰之日, 表達一下自己的感謝。 謝謝老先生, 為八九歲的我, 講了那么多故事; 給十八歲的我, 造出了快意恩仇的江湖夢; 讓二十五歲的我, 回到起點, 思考生而為人的本質(zhì)。 好了, 各位行走江湖的大俠, 今天有沒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沒有?哦, 現(xiàn)在不興這套了, 那咱就大隱隱于市, 守護好自己的身邊人吧。 青山不改, 綠水長流, 咱們, 后會有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