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于暮年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后晉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qū)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云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qū)。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強了中國對西南邊陲的統(tǒng)治。 歷史沿革段氏建國大理三塔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zhàn)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于武藝超群,才干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jié)度使,成為統(tǒng)轄一方的大將。當時社會正處變革中,南詔政權走向末路,先后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時間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難免一番殺戮,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 南詔尊圣二年(929年),楊干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改元興圣。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干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因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啟示,藏匿在自己舅父部族中。會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關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南詔興圣元年(930年),楊干貞的位置被其弟楊詔所篡,楊詔得位后,改元"大明" 。 大理國全圖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會于石城,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當時楊詔等陳兵據橋,段軍不能通過。當晚段思平在夢中得到三個夢境:"人無首;玉瓶無耳;鏡破",感到大惑不解,軍師董迦羅指段思平的夢境乃吉兆,因為"君乃丈夫,去首為天;玉瓶去耳為王;鏡破則無對者",因而軍心大振。是日段軍找到一名浣紗婦女,指引段軍渡河地點,曰:"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名大理。" 段思平大軍按照浣紗婦女的指引,成功渡河,楊詔兵敗自殺,楊干貞知道兵敗消息后棄城而逃,為段思平軍所擒,大義寧國滅亡。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建元文德,仍定都羊苴咩城 。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后,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yè)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 兩系相爭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經。文經二年(946年),段思平 大理國王宮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fā)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為帝,改元至治。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后,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過一個年號,至治(946-951)。段思良死后,謚號圣慈文武皇帝 。段思良死后,子段思聰立。段思聰時期,迅速膨脹起來的高氏已經取代董氏,成為朝政大權的實際控制者。之后,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貞諸朝均以高氏為相,高氏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政治集團。段思聰在位17年,用過三個年號,明德(952-?)、廣德(?-967)、順德(968)。960年,宋朝建立,開寶元年(968年),大理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太祖開寶二年,段思聰卒,在位十七年,子段素順立。 969年,大理東部發(fā)生邊亂,延眾鎮(zhèn)長宗奇、求州首領代連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順派都統(tǒng)、長皇叔、布燮段子標,都監(jiān)三軍、禮樂爽、長駙馬、布燮段彥貞等統(tǒng)軍平定邊寨,誅代連弄兔等,同時討伐了郎羽、阿房、田洞,會集三十七部首領在石城(曲靖)會盟、頒賞。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鑒于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國得以保全。 后繼者段素英篤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和尚讀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釋儒",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在位24年 。其子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為。用過一個年號,明啟(1010-1022)。段素廉死后,侄兒段素隆繼位 。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 。后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謚號圣德皇帝,故史稱大理圣德帝 。 段素興"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廣營宮室于東京(昆明),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植黃花,名繞道金棱,云津橋上種白花,名縈城銀棱。每春月,挾妓載酒,自玉案三泉,溯為九曲流觴。男女列坐,斗草簪花,晝夜行樂。"。據說素馨花就是因他而得名,"花中有素馨者,以素興愛之,故名。"段素興喜歡花草,日子過得十分風流快活,"又有花遇歌則開,有草遇舞則動",于是段素興"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 。天明元年(1044年),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段思廉繼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于諸姓之上。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岳侯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進一步促成了段氏統(tǒng)治的危機。段思廉時,曾將兵敗逃入大理的兩廣蠻酋儂智高,斬首以獻北宋。段思廉在位31年,用過5個年號,保安(1045-1052)、正安(1053-?)、正德(?)、保德(?-1074)、明侯(?)。段思廉后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段思廉,廟號興宗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在熙寧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fā)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任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繕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后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大理皇宮內景段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段壽輝。1080年段壽輝即位后,竟因疑懼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該年,"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段壽輝更以為"天變",故在位僅一年,就出家為僧,禪位給堂弟、段思廉之孫段正明。段壽輝因逼于高氏的權勢而不自安,遂出家為僧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段正明帝號為保定帝。 高升泰是北宋年間云南大中國皇帝,大理點蒼山蓮花峰芒涌溪人氏。1080年,楊義貞弒大理皇帝段廉義,自立為帝。時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東方兵馬攻滅楊義貞,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高升泰封為善闡侯。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于云南諸部的反對,高升泰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其后大理國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后理時期南宋時期的大理國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兩年后(1096年)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于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于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后理國"。段正淳雖然是后大理國的皇帝,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勢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門,最后在1108年時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死后謚號為文安帝,廟號中宗。 段譽是在北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7年),接替其父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后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死后謚號宣仁皇帝。段譽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系是立國之本。盡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系,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后期段正興,又名段易長,段正嚴之子。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后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段正興由于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大理國寫經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此間,大理國內高氏子弟多次混戰(zhàn)。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 。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五華樓。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fā)展農業(yè),治國有方。《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篤信佛法,后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大理亡國段祥興繼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派大將高禾出戰(zhàn),戰(zhàn)死九河,南宋還專派使節(jié)到大理憑吊。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大理的軍隊打了敗仗。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蒙古軍因大汗窩闊臺的死而退兵 。 元世祖進軍大理之戰(zhàn)段興智繼位后,大理終于抵擋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輪進攻,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國,比金朝亡得遲,而比宋朝亡得早。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tǒng)軍,發(fā)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guī)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于1253年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勸降,大理相國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隨后,兀良合臺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國內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降蒙。當時的大理國,軍事力量并不薄弱,但為了削弱段氏勢力,控制國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國軍隊的精銳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則著力發(fā)展自己的地方武裝,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當薄弱。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zhàn),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于是軍民安定。姚樞還搜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蒙古兵在姚州抓獲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執(zhí),諭之降,不屈,命斬于五華樓。"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后代"許以世其官" 。 后來,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改土歸流。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臺繼續(xù)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xù)管理原屬各部 。 疆域宋金時期的大理國疆域(西南綠色區(qū)域)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qū),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qū)。 政區(qū)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杰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于今天云南省面積的2.9倍 。 大理國后期廢除了節(jié)度和都督的軍事轄區(qū),對其他建制略作了調整,設置八府、四郡、四鎮(zhèn)。
大理皇宮大理國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脫胎于軍事民主制度,借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設置,進行了民族內部的改革。大理300余年間,云南各族人民與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繼續(xù)進行。宋政權曾多次冊封大理統(tǒng)治者為王。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投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云南各地土司。 外交軍事張勝溫畫卷整個大理國時期,對內對外戰(zhàn)爭不如南詔頻繁,規(guī)模也不如南詔龐大。大理國軍隊都與南詔相與領頑,其本上不存在弱于南詔的狀況。大理國軍隊曾經先后遠涉今貴州西部、越南北部以及緬甸北部諸地,說明大理是有力量進行域外作戰(zhàn)的。而且,從元初鬢貧軍被蒙古倚重東征西討、所向克捷來看,大理國常備軍的戰(zhàn)斗力絕對不弱第三,大理國沒有對宋朝發(fā)動軍事行動,是雙方相互克制的理想結果,與軍事力量的強弱沒有關系。因此說大理 文化 大理國銅阿嵯觀音像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地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文(方塊白文,已失傳)。方塊白文是用漢字書寫。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云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烧f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后禪位為僧。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 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里都存在,這里還是云南境內的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