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喜林
北宋采用翻砂法鑄造錢幣,因而母錢的存在毋庸置疑。母錢分為銅母和鐵母。筆者酷愛研究北宋銅母。
2004年初,有幸入手一枚元祐通寶折二正字篆書錢,《開元泉社》網(wǎng)站將是品鑒為母錢,并列入《北宋錢幣精品展》。高興之余便開始琢磨它為什么是母,怎么才能知道它是母。對此,也曾請教過幾位本地宋錢高手,他們都說是母,但對為什么是母回答很簡單:找同版對對。按照他們指引的思路,開始找同版。因為是一級版,對照品也很難見到,而且很貴。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不惜成本終于入手了幾枚同版對照品。于是按不同精度依次排開進行反復比較。比銅質,比尺寸,比做工。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地對比。在比較中漸漸地悟出了一些門道,積累了一些心得。2011年在《錢幣研究》增刊上發(fā)表了首篇北宋銅母的文章《在比較中把握母錢的標準――北宋元祐通寶折二正字母錢賞析》。文章的刊發(fā)增添了進一步研究宋母的興趣。后來,隨著實物的增加,陸續(xù)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上探索如何識別北宋銅母,相繼發(fā)表論文12篇,探索出識別北宋銅母的“四同四品四次四項比較法”,在比較中認識北宋銅母的基本特征。集中體現(xiàn)這一探索成果的《比較是認識和鑒別母錢的一把“鑰匙”――關于北宋銅母錢課題研究》一文,入選了2016年中國錢幣收藏首屆高峰論壇*窯灣論壇。
認可是莫大的鼓勵,也是持續(xù)研究的強大動力。實物在不斷積累,研究在不斷深入,認識在不斷提升。總結多年識別北宋銅母的經(jīng)歷,有以下六點體會:
一、把母錢和印范母區(qū)別開來
界定母錢的概念是識別北宋銅母的前提。母錢屬于古泉學的范疇,古泉學又是考古學的一個門類。應該堅持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嚴格界定母錢的概念,把母和印范母區(qū)別開來,不能把印范母與母錢混為一談。母錢由雕母翻鑄而成,是翻鑄流通行用錢的模板。為區(qū)別印范母,稱母錢為原母或原模。印范母是母的后代,是工作母。應當說,北宋印范母的出現(xiàn),有其當時的歷史背景。北宋時期商品經(jīng)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貨幣需要量大大增加。為了滿足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對貨幣量的需求,當朝加大貨幣產(chǎn)能,優(yōu)化貨幣流通。這樣,僅靠少量的母錢翻鑄完不成朝庭下達的鑄幣指標。為完成錢幣鑄量,錢監(jiān)從子錢中選其精美者,經(jīng)過修整代母印范,批量鑄造流通行用錢。這種印范錢俗稱印范母。錢幣鑄量越大,印范母的用量也就越多,用的次數(shù)也就越多。印范母名為母,實則非母,它只是批量鑄幣流程中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并非古泉學意義上的母錢。而原母才是古泉學意義上的母錢?,F(xiàn)在,有的錢商為了逐利,把印范母貼上“母錢”的標簽當母錢賣,這不僅混淆了母錢概念,降低了母錢標準,也誤導了剛玩宋錢的泉友。這正是目前錢幣市場的一大亂象,應當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二、從個性中尋找銅母的共性特征
事物的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北宋銅母也是這樣。由于幣種不同、版別不同、錢文書法不同,雕刻水平不同,鑄造年代不同、鑄造水準不同,母錢的個性狀態(tài)千差萬別,表現(xiàn)不一。但從諸多個性中可以找出其共性。通過研究銅母的個性,舉一反三,體會到北宋銅母的共性特征主要有四:
一是材料優(yōu)質。制作銅母要用優(yōu)質的銅材,如精良的含錫鉛較高的合金材料。這樣的材料煉的次數(shù)多,配比合理,雜質少,質地細膩,延展性好,銅水的流動性好,錢文的末梢部位都能鑄流到位。同時,制作銅母要用由各種輔料調(diào)劑而成的細如面粉的優(yōu)質砂料(如圖)。用這樣的砂料做成的砂型,鑄出的銅母錢體細膩光潔,呈現(xiàn)出鏡面工藝。優(yōu)質材料是銅母的基礎性的物質要件。
二是尺寸稍大。在正常情況下,由于銅質的差異和熱漲冷縮的緣故,母錢的直徑要比子錢的直徑稍稍大一點兒。但不絕對。因為翻砂鑄錢和鑄后修整都是手工操作,翻砂工和修錢工操作水平不同,錢幣直徑有人為的不確定因素。因而尺寸只作參考。
三是做工精美。由于材料精良和高水準的鑄造工藝,銅母非常精美。精不精看細部。細部決定精度,精度決定品質。這枚崇寧通寶(折十)是未使用過的銅母,材質精良,含鉛32.9%,含錫10.9%,色澤偏白,黑漆古傳世包漿;地章光潔,平整如鏡;錢文高挺,鋒芒畢露,字口犀利深峻,筆畫間隙清晰徹底,轉角分明;穿口干凈,口內(nèi)四壁沒有冷加工痕跡;輪郭精整,拔模斜度明顯……不難看出,精工細做是銅母的關鍵性的人文要件。
四是留有雕痕。在一般情況下,在銅母身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總能找到由雕母傳導而來的痕跡。這枚傳世大觀通寶(折十)是未使用過的銅母,雕痕明顯:通頭起筆處有一道肉眼可見的細如發(fā)絲的刀痕,字口立面和邊輪內(nèi)側立面有明顯的一絲絲的啃刀痕跡,邊輪根部與地章交匯處形成一圈清晰的凹線……這些痕跡是用雕母印范翻鑄銅母時留下來的,俗稱“胎記”。這些“胎記”是母錢區(qū)別于子錢的顯著標志。但是,也不要絕對化。如果制作雕母時,地章清理打磨得非常干凈平整,反映到銅母身上,“胎記”就不會很明顯,甚至見不到“胎記”。這枚白銅宣和昂通寶小平錢雖不見刀痕,但精美無瑕,雕母壓印兒清晰到底,可以斷定是枚母錢。識別銅母要結合實物,綜合判斷。
三、識別銅母要把握細節(jié)
以上北宋銅母的四個共性特征,也是判定銅母的基本標準。這四條標準每一條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比較而言的。在作個體識別時,要從實物出發(fā),具體實物具體辨析。這里注意把握兩個細節(jié):一是注意把握沒用過的銅母與用過的銅母的差異。沒用過的銅母(如文中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就是錢樣子,母錢的標本,相當于部頒樣錢,沒有磨損,精美至極,非常罕見,罕見程度比清代雕母要少。用過的銅母(如文中的兩枚元祐通寶)會有程度不同的磨損,精度會下降,“胎記”會淡化。不能用沒用過的銅母的狀態(tài)去衡量用過的銅母。對母錢不能過于理想化,人無完人,母無完母,母錢有不理想之處也是正常的。二是注意把握用過的銅母與印范母的差別。這是識別銅母中的難點。用過的銅母雖然有磨損,但是銅母的材質沒變,神韻還在,氣場還在,基本特征還在。印范母是母錢的后代,銅質略差,尺寸稍小,且多次使用(一枚印范母要使用上千次),磨損會更嚴重,精度會更差,有些錢文不清晰,有流銅……與用過的銅母細細對比,差距還是挺明顯的,可以區(qū)分開。在挑選銅母的過程中應堅持標準,不要把印范母當成用過的銅母。
四、銅母最好能得到公認
大家認可的母,才是最有把握的母。特別是那些實戰(zhàn)型泉家,錢幣過手量大,見多識廣,火眼金睛,是不是母,他們一眼便知。因此,銅母識別應集思廣益。對母的判定,自己的看法最好是與泉家對接,與宋錢高手對接,看看能否取得共識。文中這7枚錢都是大家認可的銅母。
五、宋錢當中有銅母
北宋銅母并不神秘,就存在于宋錢當中。北宋九位皇帝,每位皇帝都鑄錢。每位皇帝有多個年號,每逢改元都鑄新錢。除了年號錢,還有國號錢。北宋錢幣的特點是幣種多,鑄量大,每種錢幣又有好多種版式。每種版式都有母錢,即一版一母。母錢每鑄一爐為64枚,根據(jù)需要要鑄若干爐。所以銅母當時存量也不會太少。當朝對用完的銅母的處理方式同鐵母應該是一樣的。這些年出土了不少北宋鐵母。既然原坑里有鐵母,也應該有銅母。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推斷。事實上,目前泉家手里的銅母和鐵母也大都是從原坑里面撿選出來的。文中的后5枚銅母都是出自北方不同的原坑罐裝。這就是說,銅母是存在的,只要精挑細選完全可以得到自己心怡的銅母。
六、在比較中識別銅母
認識北宋銅母同認識其他事物一樣,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比較中實現(xiàn)的。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認識北宋銅母的必經(jīng)過程。對銅母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比較中認識銅母也是相對的?,F(xiàn)在認定的母,也有待時間和新的發(fā)現(xiàn)去檢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有新的更具母錢標準的同版泉品問世,那就進入了新的認識,那必然會改變對原有母錢的認知,前母讓后母。銅母在比較中認知。認識在否定中揚棄,也在否定中深化。總之,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弄清錢幣的真相,才能知道同版四品即母錢、印范母、美品、普通品之間的差別,才能對銅母有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認識?!八耐钠匪拇嗡捻棻容^法",應該是識別北宋銅母行之有效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