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這個國家給我們留下最多的印象就是八王之亂,只有國力大損,北方胡人開始大規(guī)模南下,西晉殘存王室士族逃到南方和當?shù)厥孔逡约暗胤胶缽姽餐⒘藮|晉,開始了長時間的南北對峙時期,而北方中原地帶則進入了五胡亂華階段,但其實在八王之亂結(jié)束后,西晉有過短暫的統(tǒng)一恢復期,如果當時西晉朝堂君臣有能力的話,完全有能力避免后世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可惜的是剛剛結(jié)束八王之亂的西晉,還沒有喘口氣,在內(nèi)憂(西晉朝堂內(nèi)部內(nèi)斗嚴重)外患(劉淵稱帝,石勒頻頻南下)之下,最終爆發(fā)了永嘉之亂,其中的寧平城之戰(zhàn),令尚可拱衛(wèi)西晉國都的軍事力量被石勒消滅,洛陽因此猶如空城,最終被漢趙所攻破,晉懷帝被擄走,堪稱西晉的奇恥大辱。 可以說永嘉之亂是打開了五胡亂華這個魔盒的最后一把鑰匙,而永嘉之亂不僅僅是八王之亂之后造成的國力空虛導致的,其實在晉武帝的時候,就已經(jīng)埋下伏筆了,當時就已經(jīng)有不少胡人入居關(guān)中及涇、渭二水流域,在形勢上,各族胡人已經(jīng)形成了威脅中原的態(tài)勢了,加之部分晉國官員想要從胡人身上牟利,加大了胡人反抗的意愿,就比如石勒,他早期就差點被抓去賣錢。 《晉書.石勒載記》北澤都尉劉監(jiān)欲縛賣之,驅(qū)匿之,獲免......會建威將軍閻粹說并州刺史、東嬴公騰執(zhí)諸胡于山東賣充軍實,騰使將軍郭陽、張隆虜群胡將詣冀州,兩胡一枷。勒時年二十余,亦在其中,數(shù)為隆所驅(qū)辱。 在這個情況下,有人就建議晉武帝,可以將胡人遷徙到塞外,避免留下隱患,只是晉武帝不同意,江統(tǒng)就寫過《徙戎論》,申諭發(fā)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可能但是晉武帝并未太過關(guān)注這一問題,畢竟當時西晉國力尚強盛,繼承了曹魏,統(tǒng)一了全國,就算是三國相互交戰(zhàn)焦灼時期,北方部族也并不是中原王朝的大患,何況已經(jīng)統(tǒng)一的西晉了,只是他不知道,自己大封宗親,引發(fā)的八王之亂把西晉的底子掏空了,此后后患無窮。 八王之亂最終的結(jié)果是司馬越成為了最后的勝者,他扶立司馬熾,也就是晉懷帝繼位,晉懷帝這個人原本就是不貪戀,因此也成為了司馬越比較鐘意的人選,畢竟作為最終的勝利者,他是要總攬西晉大權(quán)的。 《晉書.懷帝本紀》以太傅、東海王越輔政。 至此八王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西晉迎來了一個新生,但是卻沒有可以將西晉引領(lǐng)向強大的君臣,晉懷帝時期,帝王君臣都一樣,缺乏治理國家的人,晉懷帝不看時機,在國家有危難之時,卻一直想著奪權(quán),朝中大臣多貪圖享樂,無心政事,似乎這個國家就和他們無關(guān)一樣,而作為總攬大權(quán)的司馬越,在西晉朝堂上太過招搖,引起眾怒,最終還不得不自己跑出帝都避難,這樣的西晉,那什么來對付崛起的劉淵和石勒呢?(雖然當時石勒是投效劉淵賬下,但是明顯是借雞下蛋,石勒所建立的后趙要比漢趙強大的多) 我們先來看看晉懷帝,都干了什么事,徒增西晉內(nèi)耗。 《晉書.懷帝本紀》(永嘉五年)三月戊午,詔下東海王越罪狀,告方鎮(zhèn)討之。 《晉書.茍晞傳》帝又密詔晞討越......五年,帝復詔晞曰:太傅信用奸佞,阻兵專權(quán),內(nèi)不遵奉皇憲,外不協(xié)比方州,遂令戎狄充斥,所在犯暴。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天下歸罪于越。帝發(fā)詔貶越為縣王。 令西晉主力覆滅的寧平城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永嘉五年,當時司馬越統(tǒng)兵在外,就算你在看不慣司馬越,但是人家好歹是出兵對抗石勒去了,表面功夫還是要做足的,最起碼讓司馬越遏制石勒南下不好嗎?結(jié)果晉懷帝急于奪權(quán),想要除去司馬越這個權(quán)臣,所以說在司馬越統(tǒng)兵在外階段,他密切聯(lián)系茍晞,總是讓茍晞領(lǐng)兵征討司馬越,而且還在寧平城之戰(zhàn)前,下詔書要討伐司馬越了,這是什么操作,劉淵早在永嘉二年就稱帝了,多次攻打洛陽,洛陽險些失手,而且石勒在兗州,強敵環(huán)伺啊,你這個時候挑動對司馬越的討伐,是想西晉更弱一些嗎? 更奇葩的操作是在司馬越死后,直接將其爵位貶為縣王,你讓被司馬越帶出去的晉軍將士怎么想,當初是出征打石勒的啊,怎么一下子自己成了叛軍,那將士們心里就會犯嘀咕啊,這洛陽城還回嗎?晉懷帝太一根筋了,空虛的洛陽城是需要這支晉軍回防的,可是他卻將這支晉軍推了出去,并最終導致了這支主力晉軍被石勒殲滅,注意是殲滅,不是擊敗。此后洛陽城就真的是相當于一座空城了。 皇帝不行,那么權(quán)臣司馬越呢?也不行。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越自誅王延等,大失眾望,而多有猜嫌......越專擅威權(quán),圖為霸業(yè),朝賢素望,選為佐吏,名將勁卒,充于己府,不臣之跡,四海所知。 司馬越排除異己,擅殺大臣,擴充自己的勢力,令朝臣士族人心向背,就當時的局勢而言,必須要有一個人出來領(lǐng)導西晉,給出一條出來解決困局,可是晉懷帝不是這樣的人,司馬越更不是,兩個還忙于內(nèi)斗,絲毫不在意劉淵石勒兩把刀就懸在自己的頭上,可以說,劉淵石勒在沒有揮下自己的刀砍向晉懷帝和司馬越的腦袋前,兩人是看不到危險的。 多說一點就是司馬越和茍晞還不合,茍晞可是被稱為白起韓信一樣的武將,其統(tǒng)兵打仗能力是有的,可惜并未被司馬越所用,這也能說明司馬越?jīng)]有亂世雄主的眼光。 可以說西晉當時就處于無明主的情況,那么大臣呢?西晉大臣大多雖身居高位,但無心政事,寧平城之戰(zhàn)中的關(guān)鍵人物王衍臨死前說的話就夠明白了。 《晉書.王衍傳》衍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這是寧平城之戰(zhàn)后,跟隨司馬越所部的宗室大臣們被石勒盡數(shù)誅殺時,王衍說的話,大意是,我們即使不如古人,平時如果不崇尚浮華虛誕,勉力來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當時司馬越死后,王衍本是被推舉出來掌控全局的人,可是王衍就一句話,“我不行”,他可是太尉啊,可他卻是玄學清談領(lǐng)袖,但是對于政務則沒那么上心,而王衍就是西晉大臣們的一個縮影,大多數(shù)朝中大臣,徒居高位,簡單來說就是站著位置不干事。 那么對于剛剛經(jīng)歷了八王之亂的西晉來說,有這樣的帝王,這樣的權(quán)臣,這樣的大臣,還有什么翻盤的希望呢?面對劉淵石勒的一次次南下,大家也就是數(shù)著手指頭過日子,能過一天算一天了,直到司馬越在洛陽待不下去了,領(lǐng)兵出征。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乃戎服入見,請討石勒,且鎮(zhèn)集兗、豫以援京師......表以行臺隨軍,率甲士四萬東屯于項,王公卿士隨從者甚眾。詔加九錫。 司馬越一看洛陽局勢不適合自己待,果斷耍了一個心眼,我要帶兵出征,看似危險,其實最全權(quán),北方亂局,誰掌握了軍隊誰最安全,所以在司馬越帶著4萬精銳晉軍出征的時候,大批宗室大臣隨軍而行,這是以往大軍出征很那看到的局面吧,啥時候宗親大臣這么積極的隨軍出征,不還是因為之前洛陽險些被劉淵攻破嗎?跟著軍隊走安全一些,晉懷帝也不傻啊,你把軍隊帶走了,大臣們也跟著你,這要是你隨便到一個地方自立稱帝也沒人反對啊,所以兩人表面上還言語拉扯一番,沒什么別的,都是套話,晉懷帝說“我離不開你啊,國家離不開你,你別走”,司馬越則慷慨激昂說“陛下放心,我一定滅了石勒”。 其實兩人都明白對方的意思,但是表面上的客套話還是要說的,避免直接鬧掰,司馬越也是做了退步,也就是留下了人質(zhì)在洛陽。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留妃裴氏,世子、鎮(zhèn)軍將軍毗,及龍驤將軍李惲并何倫等守衛(wèi)京都。 說是守衛(wèi)都城,這是往好聽了說,實際上,司馬越的家人就是晉懷帝手中的人質(zhì),不然司馬越別想帶著大軍出征,要是司馬越自己走,估計晉懷帝就讓了,麻溜的送這個眼中釘走,想帶兵走就不容易了,晉懷帝是不會讓司馬越成為斷了線的風箏的。 所以說,司馬越出征說白了不是沖著石勒去的,而是避難去的,而這也給了石勒機會,司馬越出征的途中是耍了一個心機的,也就是借機擴充自己的實力。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檄至之日,便望風奮發(fā),忠臣戰(zhàn)士效誠之秋也......所征皆不至。 也就是命全國各地的軍隊向自己靠攏,雖然全國各地駐軍大多并未聽從司馬越的,不過司馬越的部隊是得到了擴充的,這個待會再說。 司馬越到了項縣,大致位置就是今天河南的沈丘縣,并未對石勒發(fā)動進攻,而是擁兵自重,這也是他預想的效果,可是問題是司馬越在項縣抑郁而終,直接給西晉帶來了大麻煩,司馬越一死,停留在項縣的晉軍無人統(tǒng)領(lǐng)了。 《晉書.王衍傳》及越薨,眾共推為元帥。衍以賊寇鋒起,懼不敢當。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以襄陽王范為大將軍,統(tǒng)其眾。 這里記載有些出入,一個說是王衍被推舉為統(tǒng)帥,一個說是司馬范,其實兩種記載并不沖突,《資治通鑒》給出了答案,《資治通鑒.晉紀九》眾共推衍為元帥,衍不敢當;以讓襄陽王范,范亦不受。也就是一開始大家推舉了王衍,結(jié)果王衍說“我不行”,后來推舉司馬范,司馬范也不管,可見當時西晉朝堂的宗室大臣都是什么貨色,但凡有一個有野心,有能力的人,防著這支主力晉軍不要,還要啥。 此時石勒的機會就來了,因為晉軍一時間找不出一個合格的統(tǒng)帥,自然也就沒有明確的軍事行動目標,而且最終這支晉軍的最終目的地是司馬越的封國,東海國(今山東郯城一帶),而不是回去拱衛(wèi)洛陽,這就有問題了,是什么導致的這個結(jié)果呢? 晉懷帝要負主要責任,他下過詔要討伐司馬越,同時在司馬越死后貶低其爵位,他絲毫想過掌控這支主力晉軍的意思,晉軍將士以及跟隨出征的宗室大臣們一看,晉懷帝的態(tài)度很不友好啊,哪還回什么洛陽啊,而這支晉軍向山東行進,已經(jīng)是給西晉敲響喪鐘了,本來洛陽就守備空虛,這支晉軍一撤,洛陽更沒有兵力可以牽制在許昌的石勒了,再者王衍、司馬范都不愿意擔當主帥,這還要扯皮一段時間,這也是給了石勒足夠的時間準備南下的軍事行動,石勒率軍從許昌南下,在苦縣的寧平城,大致就是今河南鄲城東北,追上了晉軍,從行軍路程上來看,這支晉軍也就是剛開拔不久。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石勒追及于苦縣寧平城,將軍錢端出兵距勒,戰(zhàn)死,軍潰......于是數(shù)十萬眾,勒以騎圍而射之,相踐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萬。 《晉書.石勒載記》東海王越率洛陽之眾二十余萬討勒,越薨于軍,眾推太尉王衍為主,率眾東下,勒輕騎追及之。衍遣將軍錢端與勒戰(zhàn),為勒所敗,端死之,衍軍大潰,勒分騎圍而射之,相登如山,無一免者。 關(guān)于寧平城之戰(zhàn),晉軍的兵力記載是不同的,司馬越出征時只帶4萬晉軍,但是《晉書.石勒載記》卻說有20余萬眾,那么到底以后多少呢? 其實很好理解,司馬越出征時帶著4萬人,他不是發(fā)過檄文嘛,要天下之兵向其匯集,只是大家都不鳥他,估計這件事也是讓司馬越很憤恨,但是不帶表沒有軍隊加入司馬越啊,比如他出征途中州郡的外軍、郡兵以及臨時招募的流民兵,都是可以擴充軍力的,還以一部分是跟隨司馬越出征的宗親大臣以及其家屬,拖家?guī)Э诘模?0多萬人也是正常的,這20多萬人可不完全是能打仗的晉軍將士。 而石勒則是抓住了戰(zhàn)機,率部奇襲,奔襲數(shù)百里在寧平城追上了晉軍,那么石勒所率的必然是輕騎兵,晉軍顯然沒有防備,在錢端第一波也是最后一波防御被擊潰后,晉軍全軍就失去了抵抗力,他們是沒想到石勒會率軍出現(xiàn)在那里吧,畢竟他們才剛開拔不久。 此戰(zhàn)石勒也是下了狠手的,利用輕騎兵打步兵的傳統(tǒng)戰(zhàn)法,對待晉軍將士以及晉國宗室大臣及其家屬,一律射殺,他也明白,只要吃掉這支部隊,那么洛陽就指日可待,北方中原再無足夠的力量抗衡自己。所以說“無一免者”,這不是夸大的說法,之前洛陽城屢攻不下,如今機會放在自己眼前,石勒這樣的人能放過嗎? 《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何倫、李惲聞越之死,秘不發(fā)喪,奉妃裴氏及毗出自京邑,從者傾城,所經(jīng)暴掠。至洧倉,又為勒所敗,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沒于賊。 留在洛陽的司馬越家人也是沒有逃過死劫,在出逃途中被石勒追擊,盡數(shù)殺害。同年六月,劉淵之子劉聰?shù)能婈牼凸ト肼尻枺瑫x懷帝在逃往長安途中被俘,太子司馬詮被殺,這對西晉來說絕對是奇恥大辱。 我們再來看一下寧平城之戰(zhàn),這場改變中原格局的一戰(zhàn),在司馬越帶兵出征前,西晉雖然國力衰微,但是還沒有達到土崩瓦解的地步,而西晉內(nèi)部的斗爭讓司馬越出征避難,并死于出征途中,群龍無首的晉軍因為晉懷帝的原因并未回防洛陽,這給了石勒機會,就這樣決定北方格局的一戰(zhàn)就這么發(fā)生了,但是顯然石勒準備充足,而晉軍是錯亂的,而且這支晉軍還不是單純的戰(zhàn)斗部隊,隨行的還有宗親大臣,必然大幅度削弱晉軍的戰(zhàn)力,就這樣,事關(guān)西晉國運的一戰(zhàn),就稀里糊涂的發(fā)生了,也稀里糊涂的打敗了。 參考資料《晉書.懷帝本紀》《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晉書.茍晞傳》《晉書.王衍傳》《晉書.石勒載記》《資治通鑒.晉紀九》《徙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