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 蛔厥 烏梅丸用細辛桂 人參附子椒姜繼 黃連黃柏及當歸 溫藏安蛔寒厥劑 藥物組成:烏梅30g細辛5g桂枝10g人參10g附子15g蜀椒10g干姜10g黃連10g黃柏10g當歸15g。 趣味速記方歌歌訣:烏梅細椒黃柏連,姜桂附子參歸全。 用法:烏梅用醋浸一宿,去核,和余藥打勻,烘干或曬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1~3次,空腹服或水煎服,也可水煎服。 功效:溫臟安蛔。 主治:蛔厥。癥見煩悶嘔吐,時發(fā)時止,得食即吐,常自吐蛔,手足厥逆,腹痛時作。又主久利。 方解: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 君——烏梅味酸,安蛔止痛。 臣———花椒、細辛驅(qū)蛔溫臟止痛。 佐——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干姜、桂枝、附子溫臟祛寒;人參、當歸補氣養(yǎng)血。 諸藥合用,則成溫臟安蛔之劑。本方寒熱并用,補斂俱備,故可兼治寒熱錯雜而正氣虧虛之久利。 運用要點:臨床應用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為辨證要點。本方原為胃熱腸寒所致之蛔厥證而設。臨證若無上熱者,可去黃連、黃柏;若無寒證者,可去干姜、附子;若體不虛者,可去黨參、當歸。 臨床案例:編者曾治鄭某,女,35歲。慢性泄瀉2年,便泄稀溏,甚則如水,日十多次,晨起必泄三四次。每因食涼加重,時發(fā)腹痛,多方治療罔效。伴畏寒,納少,白帶多。舌淡,苔白潤,脈緩滑無力。便檢有少許膿球。辨為脾腎陽虛,寒濕過盛。治擬溫補脾腎,滲濕止瀉,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加減。守方治療月余,便次減少,仍日三四次,且時有反復。因思明是一派寒濕之象,溫補何以少效? 復細詢得知尚有心煩口渴,尿少色黃之證。此寒濕郁久化熱之象,仲景之烏梅丸寒溫并用,“又主久利”,正合一用。遂處方:烏梅、干姜各10g,細辛、肉桂各5g,黃柏、黃連各10g,太子參30g,附子、肉豆蔻、蒼術(shù)各15g,車前子30g。4劑后,僅晨瀉一二次,白帶顯減,納增。藥已中的,續(xù)服4劑,便已成形,便次正常,余證若失。以參苓白術(shù)散善后,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