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館》是《輞川集》的第十七首名篇,作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的輞川別墅,描繪了詩人王維(50歲左右)隱居生活的閑適情趣。這首詩與其他寫景詩稍有不同,主要寫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屬閑情偶寄。這首詩簡樸清新,讀之回味無窮。入選《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卷。 唐·王維 獨(dú)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 1 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2 幽篁(huáng):幽深茂密的竹林。 3 嘯(xiào):這里指吟詩、歌唱。 4 深林:指“幽篁”。 5 相照:與“獨(dú)坐”對應(yīng)。 【詩意】 我獨(dú)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獨(dú)居深林不為人知,只有明月在靜靜地把我照耀。 獨(dú)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詩人獨(dú)自坐在清幽的竹林當(dāng)中,一邊彈琴,一邊隨著樂聲發(fā)出不由自主的嘯聲。撫琴長嘯對于古人來說是一種優(yōu)雅的行為。魏晉名士大多喜歡撫琴,嵇(jī)康詩云“目送歸鴻,手揮五弦”。陶淵明也曾有無弦琴一張。而長嘯則暗用阮籍“蘇門之嘯”的典故。魏晉之時,詩人阮籍到蘇門山尋訪一隱士與他探討問題,隱士毫不關(guān)心,阮籍對他長嘯,隱士也只是一笑了之。但等阮籍告辭下山,走到半路聽到了隱士發(fā)出的長嘯。蘇門長嘯表達(dá)了一種超然于世的隱士風(fēng)流?!蔼?dú)坐”展現(xiàn)詩人的孤寂,只得“彈琴”去排遣這種情緒;“幽篁”暗指詩人像竹子一般有氣節(jié)超然于世;“長嘯”則是效仿阮籍等名士,表達(dá)心中的抑郁與不滿。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因為竹林很大,與外界隔絕開來,所以詩人獨(dú)坐于此,沒有一個人看到,也不知道他的行為;但是人不知,月卻知,天上的一輪明月透過竹林灑下清輝,撫摸著詩人孤寂的靈魂?!懊髟聛硐嗾铡?,本該是無情之物,反倒讀來有暖暖的情誼,人世間的冷漠便不言而喻。 雖然詩人給我們營造這樣一個清幽寂靜的意境,但是從一些句子和意象里,也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詩人孤獨(dú)寂寞的情懷。首先,彈琴一般是抒發(fā)內(nèi)心情緒,是彈給別人聽的,所謂高山流水覓知音,如果自己的琴聲無人能懂,彈奏者顯然會很失落。但是一個人彈琴給自己聽,就更是一種思想境界上的孤獨(dú):正因為這世上根本沒有知音,所以只好彈給自己聽了。其次,明月這個意象,讓我們很輕易就想到李白的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為什么要邀明月呢?因為無人可邀,只好自己與自己干杯。王維在這里用無人相知而唯有明月相照,表達(dá)的是與李白一樣的寂寞情感。 竹林本是清幽的,“獨(dú)”坐清幽的竹林之中,這種境界何等靜謐!在竹林中獨(dú)坐,本來就有清爽浩然之氣,何況詩人還在彈琴、長嘯!琴本雅器,嘯乃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的象征,也是孤高的象征。在竹林中發(fā)出了這些悅耳之聲,非但給本是靜謐的竹林叢中增添幾分幽邃之氣,也刻畫出詩人飄逸爽朗的形象。 那些碌碌奔忙只為口腹之欲的人自然無暇到這種清幽的地方來;即使來了,也不能真正欣賞這一片清景。只有皎潔的明月,似贊賞詩人的高潔,默默地將月光灑入林中、陪伴詩人。 王維絕句筆調(diào)自然平淡,描繪出了月夜幽林的清新意境,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