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愛情 我的大學同學儷半年前離婚了。 隔著電話,她的聲音漂浮。 “我現在和孩子兩個人生活。” “我實在受不了這異地的生活了?!?/span> “我原以為我嫁給了愛情……” 儷和前夫是異地戀。當初在武漢已經站穩(wěn)腳跟的她,放棄了自己鐘愛的事業(yè),遠離家人,隨丈夫嫁到外地。 我曾調侃儷,“理性的你也可以為愛情拋親棄友?。 碑敃r的她只是坐在那里抿著嘴傻笑。 這段婚姻僅持續(xù)了6年。 電影《囧媽》里徐伊萬和他母親盧小花的婚姻也都是源于愛情。 徐伊萬和妻子張璐因為愛走到一起,曾度過了一段親密美好的時光;他的母親盧小花和他的父親相識于一場浪漫的電影放映,并一見鐘情,私訂終身。?? 結果是,都是美好的愛情開始,卻以離婚或名存實亡的婚姻收場。 是我們的欲望太多了,還是我們接受不了婚前和婚后的落差? 這種落差又從何而來? 可能是你過于理想化了。 2. 理想化的伴侶 影星張雨綺在某期《吐槽大會》上的一句自嘲亮了。她說,自己看男人的眼光確實不行。 當年她在拍攝電影《白鹿原》時遇到了大自己21歲的導演王全安,并與其閃婚。婚姻僅持續(xù)了三年就以對方嫖娼而離婚。不久后和富商袁巴元交往70天后閃婚,兩年后又因為家庭財產糾紛閃離。 她當初被王全安的才華吸引,覺得對方就是她的整個世界;遇到袁巴元時覺得仿佛找到了真命天子,并在微博竭力保護對方的家庭隱私。 愛情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嗎? 真有。 榮格分析心理學中曾把所有浪漫愛情的產生定義為對理想異性形象的投射。男性心中的夢中情人叫“阿尼瑪”,女性心中的理想男性稱為“阿尼姆斯”。你會把它投射到異性身上,企圖通過與對方的結合,與它聯結。這種幻象投射到對方身上,就產生了愛情。??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里描繪了一個將愛人理想化到極致的男主角,“他只要看到那個女孩就感到心滿意足了,漸漸地,他把她理想化了,把一些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出來的情感都安在她的身上”。 你懷揣這樣的幻想走入婚姻,真相遲早會向你顯現。 就如《囧媽》中張璐在家庭中努力付出仍感受不到幸福,因為徐伊萬的控制、改變和以自我為中心;盧小花在婚后才看到了伊萬父親的酗酒、家暴、自私。 這種落差會讓你失望、憤怒、挫敗、痛苦甚至后悔自責。 坎貝爾說,婚姻是充滿煎熬的磨練,不是愛情的無限延伸。婚姻的磨難可以讓人的這種幻象投射解體并看到生命的真實。 3. 理想化的關系 我的閨蜜蓉曾在結婚前一周向我訴苦。 她和老公因為婆婆提前“插手”新家的事情大吵了一架,在這場提前上演的婆媳大戰(zhàn)中,老公站在了婆婆那邊。兩人差點鬧掰。 和解后,蓉提出,以后盡量不和婆婆住在一起,這讓想盡孝的老公頗顯無奈。 跌跌撞撞地結了婚。倆人也享受了一段歲月靜好。 但在有了孩子后,風云變幻。老人、孩子撫養(yǎng)費,回老家過年,階段性帶孩子,還有老公對于婆婆的偏袒,如風浪席卷,平靜后又一次次“發(fā)作”。 同時,她的重心也幾乎全部轉向孩子,并經常為喝酒應酬與老公發(fā)生爭吵。直到有一天,她發(fā)現老公出軌了。 蓉是在離婚一段時間后才告訴我的,言辭中仍然有無盡的委屈和不甘。 她說:“我真沒覺得那個女人有什么特別的。他后來竟然說都感覺不到我在乎他了,我不解,我這樣一個人辛辛苦苦帶孩子,操持家務,就是因為愛他?。 ?/span> 我聽后,沉默無語。似乎也找到了一些答案。 精神分析說,關系,是用來處理我們內在心靈中的'壞'的。人需要在關系中被看見,療愈和滋養(yǎng),我們都在尋求一個好的關系,即二元關系。 如果兩個人的心靈都非常強大,也許就會是所謂的靈魂伴侶。反之,如果二元關系張力太大,難以容納其中某方的'壞',就需要第三者去投射這個“壞”,即在一個新的三元世界中去消化、處理,心靈才會得以淬煉。 結婚后,蓉的前夫將自己不夠孝順,喝酒應酬、晚歸、工作壓力大、焦慮等“壞”的部分投射給了蓉,覺得是對方不理解不支持自己,同時又在外構建了新的二元關系,重新找回了男人被仰視、尊重的感覺。 只是蓉,從結婚一開始就沒有意識到,婚姻是一個系統關系的整合,除了各自的社會、工作關系,雙方的經濟關系、性關系,婆媳子女等各種復雜關系都要處理。? 她也沒有意識到,她和老公的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兩人共同成長中長期構建親密,而不是束之高閣,撒手不管。 她將理想中的戀愛二元關系模式復制到了婚姻中,有了孩子也還是處于和孩子構建的二元關系中。 對婚姻關系的理想化,讓她鑄造了一座和老公間的情感隔離墻。 4. 理想化(物化)的功能 “你負責賺錢養(yǎng)家,我負責貌美如花” “有房,有車,有位,有才” “高大上”“白富美” “暖男”“經濟適用男” “多金”“績優(yōu)股/潛力股” 你是不是也在以這樣的多樣優(yōu)質標簽尋覓你未來的那個他? 在我看來,情感關系很難去物化,人終究不是商品,每個人都是獨立而真實的存在,具有主觀的情緒、感受和鮮明的個性。? 我們從小或多或少都在接受物化的教育中長大,例如誰成績好,誰更漂亮,更成功有錢。這種實用化、功利化的教育從某一方面也催生了物化的擇偶觀,即選擇誰更能使我的婚姻和人生受益? 相比夸大、崇尚愛情的理想化,過于理性化狀態(tài)的婚姻有時也是脆弱的。因為一旦'功能價值'隨著時間、環(huán)境變質了,婚姻也會容易變質。 如何能放下對婚姻的過于理想化和期待呢?你不妨試試覺察和認知。 ? 你是“愛其所是”還是“愛我所愿”? 電影《囧媽》告訴我們,真正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理解和尊重。 控制和索取代表你正在塑造一個理想化的伴侶。 你是否能看到并能接受未來伴侶本來的模樣?比如失敗、愚蠢、丑態(tài)和各種缺點。 寵妻狂魔黃磊就是對于老婆不會做飯心存溫柔,同時練就了“黃小廚”神功。 只有你真正悅納了對方的所有不完美,愛其所是,才可能找到愛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果不能接受,也許你的愛只是出于對完美的投射和想象。 ? 你有”整合關系,長期構建親密”的想法嗎? 婚姻不同于戀愛的二元關系模式,是一個更為復雜、多變的三元甚至多元系統。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認為,把二元關系放到三元關系中去處理“壞”的“三角化”模式的唯一解體方法就是具備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也就是,讓對方能感受到自己、愛人和相關的第三方(如孩子)都是好的。 婚后的復雜關系會滋生更多雙方'壞'的投射,如果中間沒有這種'壞'的消化調節(jié)人(如雙方的家長或者朋友),勢必會存在一方向外尋找新的第三方拯救者的可能,而將“壞”投射給配偶。 經營之道還是持續(xù)構建并維持親密關系。 ? 你有“接納共享,平等合作”的準備嗎? 據調查,2018年度離婚原因中生活瑣事占比最高,達34.21%。??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曾提到,“人生所有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合作的問題”。? 婚姻中的合作前提則是兩人地位平等,并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共同目標。這就需要接受對方作為個性化人的整體,而不僅是被物化的部分。 如果你覺察自己僅是出于實用和利己,就很難在未來婚姻中做到尊重接納,和對方共享合作,和諧共舞。 試想,你接納的是未來伴侶的全部,多年后,你或許仍愛慕她的歲月容顏,或許可以和他攜手共度事業(yè)難關,也愿意包容理解對方的情緒壓力。當結婚后的家務瑣事、子女教育、經濟等出現混亂的時候,你也能夠和對方協同面對。 所以,這個人的“壞”我是否能全部接納,這段關系是否舒服,我到底是愛他這個人還是僅愛他的功能和價值?結婚前不妨多給自己點時間和空間去體驗。 人生孰無惑?人生孰無挫?最大的代價僅是成長而已。 作者:婆婆納 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文學、心理學和業(yè)余寫作重度愛好者;將精神分析融入生活體驗,深挖文字力量的探索者;自我修行者,一直在路上,愿與你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