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智力理論,把智力分成“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晶體智力就是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流體智力,通俗點說就是學習能力。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晶體智力很一般,但是流體智力還不錯的人。 大學的時候,參加省電臺的主持人招聘,雖然學的不是這個專業(yè),準備了一小段時間,竟然很順利考上了,做了3年多電臺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 但綜藝節(jié)目并不是我的追求,所以得知新聞記者的招聘信息時,我堅決地辭掉了工作,扎進書店里,用了一個月時間,看書、歸納、整理,自學新聞基礎知識。那一次的招聘很嚴格,幾千人里錄取十幾個,我是唯一的一個非新聞專業(yè)學生。 每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育兒的認知,其實都源于自己的經(jīng)歷。而我的經(jīng)歷告訴我,每個孩子都有內(nèi)驅(qū)力,為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們會想盡辦法去實現(xiàn);也讓我相信,學習能力,比文憑更重要。所以在對妞兒的早教里,我會很注意這方面的培養(yǎng)。 那么,流體智力,也就是“學習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以前,我腦海里對它有個模糊的感受。但最近看了一本書,讓我有了清晰、系統(tǒng)的認知。 這本書叫《Make It Stick-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翻譯過來就是“成功學習的科學”,中文譯名是《認知天性》。它是11位認知心理學家用了10年的時間,根據(jù)心理學和腦神經(jīng)科學的前沿研究成果,總結(jié)出來的最有利于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這本書有點枯燥,里面有很多專業(yè)的術語,我加上自己的理解,用大白話講一講吧。 第一步是記憶; 第二步是理解; 第三步是構(gòu)建一個知識模型。 有很多家長會說,孩子記性不好,天天看書,但就是記不住。這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有效的記憶方法。 我們看到的知識,有70%就是會在極短的的時間里被遺忘的,這是大腦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需要的,是找到一種辦法來中斷這個遺忘的過程。 心理學家找到的方法,就叫“檢索”,用大白話說,就是“考一考”自己。 比如說,看一本書,光是看,可能看好幾遍也不容易記住。但如果時不時合上書,問一問自己,書里說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就能記得很清楚。 這是因為考一考自己,給大腦增加了挑戰(zhàn),大腦就會更加努力地去加深記憶痕跡。 學校里經(jīng)常進行的隨堂小考,也是基于這個目的,只是因為加入了排名競爭,才不受歡迎。 2010年,《紐約時報》就報道過一項研究,讓一群孩子看一篇文章,其中一部分人馬上做個小測驗,一周以后,做了測驗的孩子,比沒有測驗的孩子,多記住了50%的內(nèi)容。 所以我們在陪孩子學習或者早教啟蒙的時候,雖然沒有考試,但可以有意識地增加一個“考一考”的步驟。 比如,看完書,把書本里的知識或者故事講給媽媽聽,互相問一些問題;做完游戲,則可以講講“為什么這么做”。 另一個有效的記憶方法,是“間隔練習”,也就是“等一等”。 陪妞兒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有這種感覺:某一件事,當下給她講很多遍,她都理解不了,可是過幾天再講,就好像某個突觸搭上了,一下子“開了竅”。 所以我常常會說,要給大腦一點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頻繁的集中練習,只能產(chǎn)生短期記憶。而向長期記憶存放,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 所以,不要長時間學習一個科目,換著學,是更為高效的學習方式。 而如果孩子這會兒做不出題,不要氣急敗壞逼著孩子學,記住:他的大腦需要一點時間。 在電影《銀河補習班》里,有一個情節(jié)我印象很深刻。 鄧超飾演的爸爸把兒子帶到草坪上,給兒子講“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他說:“你看啊,往遠處看是不是一大片綠色,湊近了看呢,是不是又沒那么綠了?!?/span> 兒子驚訝地說:“真的。原來那詩是這個意思啊?!?/span> 這是一個聰明的爸爸,能用形象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把知識講給孩子。 如果說“理解”是有“線索”的話,這個線索就是“形象”和“聯(lián)系已知”。 其實這個方法并不難,只看家長能不能意識到,自己可以使用它。 在我們出版的繪本《媽媽要去打怪獸》里,就用到了很多形象的方法。比如說到病毒有多小,我們用“比米粒還小很多很多”來打比方;說到“呼吸困難”,形象地說“就像掉進水里不能呼吸的感覺”。 再比如說妞爸給妞兒講故事,講到一個成語或者新的詞,往往一帶而過,想不到此時可以停下來,解釋給孩子聽。有一次故事里用到了成語“左右開弓”,我就暫時打斷,找了一根繩子,假裝是弓箭,給妞兒解釋:
這其實是一種換位思考,始終記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聽得懂嗎,怎樣才能聽懂。 在網(wǎng)上看到過兩份英語筆記的對比: 上面這份雖然很整齊,但知識就像散落一地的便簽條,想用的時候自然很難找到。下面這份,對知識進行了歸納整理,像一個個文件夾,大腦想要調(diào)取的時候就方便了。 這用專業(yè)術語來說,叫“構(gòu)建知識模型”。 每一次學習完,幫助孩子梳理一下學習到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和已有的知識有什么聯(lián)系?怎么歸納其中的相同與不同?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學會整理知識的文件夾。 小寶寶能不能用到這個方法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看到一個獼猴桃,我們不僅僅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種水果,還可以回憶一下,以前還見過哪些水果呢?又有什么東西,長的像水果,但其實是蔬菜? 黃色的水果有哪些,黃色的蔬菜又有哪些呢? 最后,說兩句對“陪讀”的感受吧。 孩子剛開始上學的時候,“陪讀”還是很重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家長不能“懶”。 但有些家長陪讀,只是在旁邊盯著孩子用點讀筆點讀10本書,或者嘰里呱啦念課文。效果怎么樣,家長和孩子都不知道。 我覺得陪讀,不是為了盯著孩子多看、多背,而是要把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教給他們,然后功成身退。就像愛因斯坦說的:
所以我很推薦家長和老師都看一看這本書,會更知道怎么樣去科學地幫助孩子學習。如果孩子已經(jīng)大了,可以把書里的內(nèi)容講給他們聽。了解大腦學習的規(guī)律,就是很有益的幫助。 孩子的智商其實差距不大,但父母是不是“聰明”,帶來的差距卻可以很大。 聰明的父母,可以幫孩子把智商放大100倍。 后記 跟大家交代一下,上周四咱們在《〈媽媽要去打怪獸〉出版了!著名主持人、音樂人傾情加盟,為孩子演繹催淚音頻版》中,送出了2000本紙質(zhì)繪本《媽媽要去打怪獸》,截止昨天下午已經(jīng)全部領完了。非常感謝大家的喜愛和支持! 目前已經(jīng)復工,我們的書籍印刷也進入到最后的收尾階段,目前跟出版社確定了時間,2月20號之前可以給大家全部寄出(因疫情有影響運輸?shù)牡貐^(qū),我們會在通物流后再第一時間給您寄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