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態(tài)度決定高度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父母,對孩子總是寵愛有加,雙手托舉在天上,尤其是現(xiàn)今物質豐富的社會,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不想孩子受一點委屈,更怕累著孩子。但是自古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愿,總想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耀門楣。那么,作為父母,成長上我們能夠給予孩子什么呢?孩子怎樣才能按照我們心里想的那樣,可以做到自愿自覺呢?我想古人的做法值得的我們深思。 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首先,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孩子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古人學習非常注重時間,孩子到了三歲,有些孩子也許還不能站穩(wěn)呢,就要跟著父親讀書,去學堂學習,一本厚書主要以孩子背誦為主,小小年紀放在現(xiàn)在正是幼兒園玩耍做游戲的年齡,可他們每天早起晚歸都在和那根本看不懂的書籍斗爭著,皇家深宮里的皇子賢孫亦如此。每當孩子喊苦喊累的時候,父母都會批評教育一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很好理解,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等到頭發(fā)花白時還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正值年少,不學習是多么不應該?。∵@就是古人的學習態(tài)度。 每當孩子不好好學習時,古人也許會舉一些“少年不惜時,白手方已悔”的事例來教育孩子,小時候父親、老師都講過“傷仲永”的故事,這個反例也許更實用一下,讓孩子很直觀的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有時候也會拿我們身邊的人去對比,相信很多孩子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父母總是說鄰居家的某某某比自己的孩子懂事、勤奮。有上進心和自尊心的孩子就會暗自下勁,努力去改變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又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哪一點虛榮心,獲得幾句贊賞;可有的孩子就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就這樣了,愛怎樣怎樣,這樣的態(tài)度注定一事無成。尤其是遇到緊要關頭,每當有大事發(fā)生時,前后兩者的差距就會顯現(xiàn)出來,到那時已悔之晚矣。所以,趁著年少,記憶力強,就好好的、踏踏實實的去學習,也許現(xiàn)在好多道理你還是不清楚,那沒關系,等著你慢慢長大,經歷多了,閱歷多了,也許不經意的某一個瞬間,你小時候學習的東西就會就會排上用場,激發(fā)出來你的聯(lián)想,你會真正領悟到其中的意義。 我比較喜歡給孩子講非洲草原上的“毛根草”的故事:熱帶草原的旱季,非洲大草原上的動植物們都在煎熬著,花草在烈日的淫威下奄奄一息,動物們來回遷徙,尋找著水,地表上有一層剛剛露出頭的野草,陽光下堅持著,過了幾個月了,它們已經被身邊的野草埋沒了。沒有人知道這些草兒還能堅持多久,也許已經自甘墮落,即將消失在天地間了吧。盼望中的雨季來了,當草兒們在享受天賜的甘露時,它們開始挺起胸膛,以一天一尺的速度生長,數(shù)天后,挺拔的身子已經可以傲視周圍的一切了。那么,究竟這是怎么回事呢?經過科學家的實地考察研究,才揭開了它們生長的秘密。當雨季來臨之前,它們露出頭,窺視著這個世界,當別人不注意時,它們早已將自己的根伸向更深地下,伸向遠方,去尋找養(yǎng)分和水分,為自己積蓄能量,它們的根甚至可以達28米之長。 毛根草只有腳踏實地,困苦中學會蟄伏,去積蓄能量,只待時機一到,全部迸發(fā)。想想如果沒有早期的準備,哪有釋放的那一刻呢。學習不就是如此嗎?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順境中不忘本心,逆境中不失本心,何愁不能成功呢?所以,從小開始就應該打下堅實的基礎,好習慣就是這樣慢慢養(yǎng)成的。一旦養(yǎng)成,支配著你的內心去向上,這就是所謂的好的學習態(tài)度,這也必將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我們說端正學習態(tài)度很重要,那么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很關鍵的學習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不能好好教育的話,也許會留下終生遺憾。就像文中說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每個孩子都是一塊被無知包裹著的玉石,如果不能加以鍛造,講過切、磋、琢、磨的過程,就不可能成為巧奪天工的玉器;那么一個人如果不能認真地學習,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思考和求真,就不可能有出息。 俗話說:嚴厲是愛,溺愛是害。對于美玉來說,只有工匠們的用心雕琢,才能成為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的;對于孩子來說,不管資質平平還是天資聰明絕頂,只有從小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加上父母、教師的嚴格要求、教育,才能明白事理,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端正做人的態(tài)度,是我們人生繞不過去的話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生在天地間,怎樣才能明白事理,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呢? 《三字經》接下來就是“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做到:親近良師益友,學習禮儀??鬃釉疲喝诵?,必有我?guī)熝?。人的一生會遇到好多人,無論老幼,我們總會在他們身上學到好多知識的。出生時,父母是第一任教師,牙牙學語間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和為人處世原則,這就是學習家庭文化,這是立身之根,甚是重要,作為父母,責任重大;上學時,老師和同學們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授業(yè)解惑,傳教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家庭文化的基礎上去深化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慢慢豐富著對自我的認知,和對外界的感知,學會做一個積極、上進的人;走進社會,眾人為師,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漸已形成,走出迷茫期,人生目標清晰起來,信心滿滿,對未來有自己的預判。除了良師,還有益友在影響著我,讓我愿意去面對真正的自我,建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雖有時見解不同,確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 端正“心懷敬意”的態(tài)度。古人學習禮儀重在心懷敬意,存敬畏之心,學習禮貌、懂道理。古人認為一個人學習禮儀(就是德育)重在學習知識,先于學習知識。我們現(xiàn)在人都知道,如果一個人有才但無德,那是很危險的事情了。古人的禮儀分為很多,“三綱五常”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在當今社會,也不是說沒有意義,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國富民強、國強民安)、夫婦齊眉、家庭和睦、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應該正確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的實質。 |
|
來自: 牛毛兒 > 《讀《三字經》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