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語〉十二章》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以及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助記] 本則講個人修養(yǎng),“三省吾身”是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助記] 本則講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說明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⑤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⑥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助記] 本則講個人修養(yǎng)。說明人要有精神,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tài)度。說明對學習要感興趣,要以學習為樂事,就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⑧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助記] 本則講自我修養(yǎng)和生活態(tài)度。說明生活清苦也會樂在其中,富貴如果不是使用正確的方式方法獲得,也不去取得。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tài)度。說明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我們要珍惜時光,要不斷地學習。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助記] 本則講自我修養(yǎng)。說明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tài)度和自我修養(yǎng)。說明遠大的志向是博學的前提,要善于提出問題,注重思考,由近及遠,去探究事實的真相。 【情境默寫】 1.《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學”與“思”二者關系的辯證論述,他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者在人的進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2.《論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常用來表達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 3.朋友遠在天涯,我們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遙寄深情的祝愿;朋友長途來訪,我們吟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發(fā)內(nèi)心的喜悅。(用《論語》中的句子作答) 4.《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不僅能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也能看出別人的缺點,更要引以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魚我所欲也》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助記] 本段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jù),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助記] 本段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實例證明饑者照樣有人的“本心”,即舍生取義之心。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助記] 本段用反問排比句式對比論證,揭示了“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有的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一時之快而喪失。 【情境默寫】 1.《魚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解釋了不茍且偷生,而要舍生取義的原因。 2.孟子《魚我所欲也》中,強調(diào)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人處世很難做到兩全其美?!遏~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在處理“生”和“義”兩者的關系時,我們應當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xiàn)孟子的“向善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助記] 本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助記] 本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困難造就人才,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滅亡)。文章末尾自然導出本文的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情境默寫】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體現(xiàn)知錯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體現(xiàn)文章中心論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到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時,寫人心理狀態(tài)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表明艱苦磨煉對人才成長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從反面分析國家滅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4.《曹劌論戰(zhàn)》(《左傳》)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p> [助記] 本段寫戰(zhàn)前曹劌求見魯莊公,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 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助記] 本段寫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說明軍事上要后發(fā)制人。 ③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助記] 本段寫戰(zhàn)后曹劌論述戰(zhàn)役取勝的原因,說明作戰(zhàn)時要掌握戰(zhàn)機、詳察敵情等。 【情境默寫】 1.《曹劌論戰(zhàn)》中,寫曹劌戰(zhàn)中詳察敵情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2.《曹劌論戰(zhàn)》中,體現(xiàn)曹劌主動參與國家大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曹劌在對戰(zhàn)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4.在《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求見莊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5.《曹劌論戰(zhàn)》中,表現(xiàn)曹劌在戰(zhàn)前準備上“取信于民”的戰(zhàn)略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5.《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①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助記] 本段陳述鄒忌進諫的緣起——鄒忌與徐公比美,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②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p> [助記] 本段陳述鄒忌以切身經(jīng)歷設喻,諷諫齊王除弊納諫。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助記] 本段陳述齊王納諫及結果。 【情境默寫】 1.《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獎賞進諫的政令下達滿一年之后的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齊國政治日益清明。 2.齊威王發(fā)布懸賞求諫的政令后,廣開言路,一開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3.《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分析齊王受蒙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4.《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寫鄒忌對妻子認為他美的看法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5.《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采納了鄒忌的勸諫,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征諫言,臣民們?nèi)绻茏龅健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受到下賞。 6.《出師表》(諸葛亮) ①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助記] 這五段寓情于議,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的建議。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助記] 這兩段寓情于事,追憶經(jīng)歷,在敘述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和“受命以來”任職的同時,抒發(fā)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氏、興師北伐的心愿。 ③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助記] 這兩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辭情懇切,是諸葛亮知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xiàn)。 【情境默寫】 1.在全市中學生足球聯(lián)賽中,你校足球隊連連敗北,此時你被任命為隊長,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語句說,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劉禪推薦了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治國的賢能之士,而在文章結尾處,也規(guī)勸劉禪應該自行謀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3.《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意思一致。 4.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表明自己無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全文字數(shù)太多,請到群內(nèi)下載。謝謝。QQ群號 601351080 1.《勸學》(《荀子》) 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助記] 揭示中心論點: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助記] 以生動的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助記] 寫學習的作用,強調(diào)學習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④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記] 寫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依次圍繞積累、堅持、專心三個方面展開。 【情境默寫】 1.在《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強調(diào)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收獲大的道理。 2.《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木”與“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 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是通過后天不斷廣泛學習獲得的?!敖稹币h利,需“就礪”;人要改造成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可見,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用《勸學》中的句子作答) 5.《勸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說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然而學識卻超過一般人,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了善于利用客觀條件可以彌補自身不足的道理。 2.《逍遙游》(莊子) 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助記] 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②《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助記] 為了強調(diào)大鵬“有所待”,作者連用兩個比喻。大者,以水與舟作比,說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小者,以草芥與杯水作比,說明草芥在杯水中就能浮起。 ③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助記] 莊子以行路備糧的比喻反駁: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不同。說明無論是碩大的大鵬,還是渺小的蜩與學鳩,都是各適其性而有所待。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助記] 用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進行比較,用彭祖與眾人進行比較,說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⑤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助記] 假托古人的話,再一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的神奇變化,以及大鵬雄奇壯觀的展翅南飛,也描寫了小鳥對大鵬的譏笑。 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助記] 逐次展開對處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 【情境默寫】 1.《逍遙游》中,在全文的結構上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2.在《逍遙游》中,莊子認為真正的逍遙游要達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3.《逍遙游》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4.《逍遙游》中描繪的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并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5.《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師說》(韓愈)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助記] 提出論點: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 ②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助記] 批判反面現(xiàn)象,論證論點。 ③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助記] 舉正面事例論證論點。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助記] 寫為文之由,批判時弊,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 【情境默寫】 1.《荀子·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所表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相同的。 2.在《師說》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職為借口拒絕從師學習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3.中國是一個有著尊師傳統(tǒng)的國家,韓愈在《師說》中指出教師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師說》中,韓愈所指的老師和教小孩子讀書的老師是不一樣的,即“彼童子之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師說》中,強調(diào)了從師是為了學道,和人的年齡大小無關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