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臨床上有一半的常見病小柴胡湯有應(yīng)用的機會,有一半的脾胃病,半夏瀉心湯有應(yīng)用的機會,可見這兩張方子的應(yīng)用范圍之廣,但是前提是一定要辯證論治,方證對應(yīng)。 半夏瀉心湯主要治療胃脹且不硬;生姜瀉心湯主要治療胃反酸,口有異味,干噦,脹而且硬兼腸鳴下利;而甘草瀉心湯主要治療胃有燒灼感,干嘔,心煩,安靜不下來,脹硬而且滿兼腸鳴下利次數(shù)多。 仲景立五瀉心湯共同主癥為心下痞,其成因多為胃氣素虛,或治療失誤(吐、下),以致無形邪熱內(nèi)陷心下,因其內(nèi)無痰水、宿食等實邪阻滯,與結(jié)胸(如大、小陷胸湯證),水痞(如五苓散、十棗湯證)等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故仲景原文明確交代:“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小柴胡湯的柴胡換成黃連、生姜換成干姜,就成為半夏瀉心湯類方。因無半表證,故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和解少陽。 寒熱并用的藥方: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梔子干姜湯,柴胡桂枝干姜湯,生姜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大黃附子湯,薏苡附子敗醬散,茵陳四逆湯,溫脾湯,烏梅丸,左金丸,交泰丸。 黃煌:半夏瀉心湯多見于體質(zhì)較好的中青年人,其人唇舌紅,多伴有睡眠障礙和腹瀉傾向,舌苔多黃膩。與烏梅丸等同屬寒熱錯雜類方劑比,半夏瀉心湯表現(xiàn)出的寒是比較輕微的局限的,僅僅是局部胃腸道功能低下,不是整體生理功能衰微。本方證向熱證轉(zhuǎn)化,常表現(xiàn)為心腹煩滿,臥起不安,可與梔子厚樸湯合用。向寒證轉(zhuǎn)化比較常見,可加大干姜黨參用量,同時加肉桂,即與黃連湯合用。如一再誤治,肉桂之力尚顯單薄,可加附子?!肚Ы鸱健酚杏诖朔街屑痈阶臃āN业睦蠋熤委熚竿从袀€經(jīng)驗,就是見到胃痛不要就想著佛手、香附、良姜,而是要看看他的喉嚨,如果咽喉通紅,說明肺胃有火,可以加梔子瀉火;如果大便里面有一點血,化驗檢查有隱血,做胃鏡提示胃粘膜糜爛了,加一點炙大黃,其實就是三黃瀉心湯的合方。今年來有關(guān)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炎的報道較多,總有效率均在90%以上,認為半夏瀉心湯有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保護胃粘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本人經(jīng)驗,慢性胃炎使用半夏瀉心湯原方即有效果。如果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質(zhì)淡紅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克。如咽喉疼痛,胸悶明顯者,可加山梔、連翹,效果更好。糜爛性胃炎導(dǎo)致的出血,可加大黃?!栋胂臑a心湯——千古奇方》 (1)黃連用量不宜過大,以防抑制食欲。 (2)甘草多用可能導(dǎo)致反酸、腹脹及浮腫等?!饵S煌經(jīng)方使用手冊》 曹英信治劉某,男,9個月。半年來大便秘結(jié),狀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開塞露灌腸方能大便。曹投半夏瀉心湯,一學(xué)生不解,問之:“半夏瀉心湯治下利,此無疑,何以能治便秘?”曹說:“按其脘部甚滿甚脹,其舌淡而潤,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劑,則脾氣愈損,其脹益甚,當與半夏瀉心湯調(diào)其氣機升降?!彼幈M7 劑,大便已不燥結(jié),每日一行(《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 本方與黃連溫膽湯相比,后者的精神癥狀更為突出,如失眠、心煩、心悸、易驚、多夢,前者則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與香砂養(yǎng)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黃、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韻伯說“凡嘔家夾熱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傷寒附翼.太陽方總論》)。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劑量的守方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即使停藥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紅棗湯。 大塚敬節(jié)等:本方雖與黃連湯相似,但有不同之點,即黃連湯以腹痛為主證之一,或有腹部壓痛。本方之證雖亦有腹痛及腹部壓痛,但不如黃連湯證痛時之經(jīng)常性,且其程度輕微。在黃連湯證舌苔明顯,而本方證則多無舌苔。(《中醫(yī)診療要覽》) 關(guān)于半夏瀉心湯,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其一,識證方面。半夏瀉心湯腹證的心下痞需要和心下停水相鑒別。半夏瀉心湯腹證,按之軟而不痛,空而無物,而后者有振水音,觸之如裝水的熱水袋。腸鳴有顯微之別,其甚者,飲食入腹即漉漉有聲;也有全然不明顯者。半夏瀉心湯證的識別非常注重舌象,其人舌質(zhì)多紅,或邊尖紅。舌苔白膩或黃膩,或黃白相兼,或朝白暮黃,或朝黃暮白,或今日白而明日黃,黃白交替出現(xiàn)。 其二,小柴胡湯證雖為嘔而發(fā)熱,但沒有心下痞。若主證為心下痞,雖有嘔而發(fā)熱,也不可用小柴胡湯,而應(yīng)考慮本方證。 其三,臨證使用半夏瀉心湯有加枳實和茯苓的機會。如病人痞滿甚者,可加枳實。劉景祺使用本方多加枳實,且列于處方之首,對于消除痞證有增效作用(《經(jīng)方驗》)。若夾雜水飲,或失眠心悸者,可加茯苓?!吨袊鴥?nèi)科醫(yī)鑒》載癇證熱已解而眩暈未止,心下痞硬,欲嘔。吐涎沫,或吸氣多出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驗。 其四,對于伴有里急后重的下利使用本方的機會不多,白頭翁湯要優(yōu)先考慮。對于水瀉,也不能使用本方,要考慮五苓散或理中湯。伴有腸鳴,以及進食后即漉漉有聲繼而轉(zhuǎn)為腹瀉者適合用本方,且大便多為泥狀便。 其五,本方不能用于體質(zhì)非常虛弱者。對于顯著的虛弱病人,要考慮六君子湯證或其他的補益性方劑。 《黃煌教授對半夏瀉心湯方證的認識和應(yīng)用》:黃煌教授把它看作慢性淺表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專方。尤其適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見粘膜水腫、糜爛,有斑點狀出血者,或消化性潰瘍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著重患者指出多為中年男子伴有睡眠障礙。 典型醫(yī)案:某男,54歲。2008年3月15日初診。形體中等偏壯實,臉色偏暗,缺少光澤。 患者2008年1月因“饑餓胃痛,進食后緩解,半年余”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腸液返流,十二指腸球部霜斑樣潰瘍HP(+++),3月11日行B超檢查示:膽囊炎;膽囊息肉。一直用西藥治療,兩月來花費1500余元,效果不佳,疼痛依然。就診時患者饑餓則胃痛明顯,進食能緩解,但稍食又飽脹,且飲食稍有不甚即腹瀉。大便偏稀,2次/d。腹部充實,心下按之不適。舌質(zhì)暗紫,苔白厚。 黃煌教授處以黃連3g、黃芩10g、姜半夏12g、黨參12g、干姜10g、生甘草6g、肉桂6g后下、制大黃5g、紅棗20g。 患者3月29日復(fù)診,自覺效果甚佳,訴服藥第8天即胃痛明顯緩解,對中藥如此快速起效感到驚奇,要求繼續(xù)調(diào)理鞏固療效。 與原方15劑并囑病情緩解之后需守方小量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即使停藥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紅棗湯飲食調(diào)理。 何運強: 我們臨床中遇到慢性胃炎就是中醫(yī)講的痞滿證時,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有寒熱夾雜、寒熱共見的癥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半夏瀉心湯證。我個人體會,半夏瀉心湯證多見于熱多寒少的痞滿證,而柴胡桂枝干姜湯合枳術(shù)湯多見于寒多熱少的情況。 —————————— 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黃連、黃芩、干姜、甘草、大棗、人參。《金匱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傷寒論》:“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一個心下滿硬痛,這是大陷胸湯證。只是心下滿而不痛,這是半夏瀉心湯證。若是胸脅滿,是小柴胡湯證。)(149)”嘔吐是本方證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見食物無食欲,或有惡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進食不久以后,上腹部發(fā)脹,或者消化液返流。所謂痞,表現(xiàn)為上腹部不適,但按壓后并不是硬滿如石,相反很軟。現(xiàn)在許多上消化道炎癥均可表現(xiàn)為“心下痞”。腸鳴,多伴有大便次數(shù)增加,或不成形等。 本方在現(xiàn)代臨床應(yīng)用廣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等見有“心下痞”時可使用本方。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肝炎腹脹、甲亢伴有腹瀉等以腹中雷鳴為主證時也有使用本方的機會。其他方面諸如結(jié)膜炎、慢性哮喘、口腔潰瘍、頑固性咳嗽、冠心病、失眠、眩暈、 妊娠惡阻、黃帶、閉經(jīng)等疾病都可見本方證。 在臨床上凡見到慢性胃腸病或肝膽病時,首先考慮的是半夏瀉心湯及其類方。凡舌苔以白膩為底,上浮少許黃苔的,常加入藿香、佩蘭、砂仁等芳香化濁;若黃苔比較明顯的,常加入少量的連翹、石斛等以滋陰清熱;若伴有胃下垂的,常加入柴胡、升麻以升提中氣;若打嗝帶有食氣的,常加入雞矢藤、雞內(nèi)金以消食化濁;若呃逆頻作者,常加入刀豆子、淡竹茹降氣和胃;若腹脹明顯者,則加入“三花”(即厚樸花、代代花、佛手花)寬腸消脹;若兼肝氣不舒的,常加入“三芽”(即生麥芽、谷芽、稻芽)疏肝理氣;若病人說口中“淡不濟”的,這是濕氣上泛,可以加入蘇葉、生姜以散濕化濁;有的人不斷吐白黏痰,這是濕熱內(nèi)結(jié)成痰了,可加入貝母、陳皮或橘紅燥濕化痰;個別病人伴有失眠,可以加入秫米(黃小米),與半夏相伍,就是《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秫米湯,它可以致“陰陽得和”,“復(fù)杯則臥”。 嘔吐甚而痞,中焦不虛,舌苔厚膩,可去人參甘草干姜,加枳實生姜以下氣消痞止嘔。濕重加生姜半夏,熱重加大黃黃芩黃連。 劉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均為治療心下痞的方劑,皆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熱錯雜而出現(xiàn)的心下痞滿與嘔利等證為主。甘草瀉心湯無人參,與半夏瀉心湯相比較,只是增加了一兩甘草,卻少了三兩人參。但《金匱要略》、《外臺秘要》、《千金方》及多數(shù)注家認為本方應(yīng)有人參。典型的看法是,屢下屬虛,若無人參,無以振衰弱之胃氣??梢?,以后者的說法較為正確,具體運用時,宜補入人參,惟有邪而心煩顯著者,可酌情減去。又,一般以甘草“甘能助滿”,此處反用甘草除滿,亦是因反復(fù)誤下,里氣更虛,若得胃氣強健則痞滿自除的緣故。(若去芩加桂即黃連湯,主上熱下寒,氣機不調(diào)不嘔吐、腹痛等;減芩、連,增覆花、赭石,即旋覆代赭湯,治胃虛挾飲,濁氣上逆之痰氣痞。隨證加減:脹甚加枳實,痛加當歸,寒加附子,嘔加竹茹,滯下加大黃。還有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是治寒郁化熱,熱邪壅聚之熱痞方。因熱壅較甚,故于半夏瀉心湯內(nèi)盡去溫補之品,而獨任苦寒下泄以攻痞。方中不用芒硝、枳、樸,是用意不在攻下實邪,而專導(dǎo)無形之邪熱。因熱邪入里,如與腸中糟粕相結(jié),則為腑實;如與胃中痰水相摶,則為結(jié)胸;而本證“但氣痞耳”,僅無形邪熱而已。所以藥用泡劑,取其輕揚淡滌以和清氣,屬和解的變法。若用煎劑,力專攻猛,則失卻瀉心湯本旨。后人以本方入煎,主治邪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濕熱內(nèi)蘊,三焦積熱等癥,都屬別開生面的用法。在《傷寒論》本方無黃芩一味,但觀附子瀉心湯及《金匱》瀉心湯中均用黃芩,是當系脫落所致。但因大黃、芩、連三味都具泄熱的功效,故如單治痞證,也可減去不用。附子瀉心湯,主治上熱下寒,痞兼陽虛之寒熱痞。方以沸湯漬寒藥,附子煎濃汁,上用清而下用溫,上行瀉而下用補,扶陽開痞,并行不悖?!额惥鄯綇V義》對老人停食,心下痞滿,額上冷汗,悶瞀昏絕,肢厥脈微之飲郁食厥證,也用本方施治。近人肖琢如引伸其義,對外感胸滿、上身熱汗出、腰以下惡風之上熱下寒證,予本方清上溫下而效,是得仲景之薪傳者。)瀉心湯證與結(jié)胸、水痞及柴胡湯證治等存在實質(zhì)的差別。瀉心湯痞證表現(xiàn)部位似乎在胃腸,但形成這種癥候的病機實由少陽樞機不利所致。 三方藥物相仿,但同中有異: 半夏瀉心湯證為寒熱交結(jié)之痞。嘔和惡心為主。 生姜瀉心湯證為水與熱結(jié)之痞。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為主。 甘草瀉心湯證為胃虛氣結(jié)之痞。以痞利俱甚,谷氣不化,客氣上逆,干嘔心煩不得安為主。 (干噫食臭:噯氣有飲食的餿腐味,說明胃熱并且氣逆。) 旋覆代赭湯證,也兼見心下痞,可以作為瀉心湯的類證,但病機屬于胃虛肝逆,而又痰氣相因,故雖有噫氣不除之特點,然無嘔吐下利之變,而與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為一談。旋證之噫氣不除,重于干噫食臭,而無腹中雷鳴下利等證,故既要補虛和胃化飲,更須要降逆平肝,方能獲效。 路志正:胡某,女,50歲,1981年3月14日門診,病歷號267617。心下痞,腹脹,胃中嘈雜喜矢氣,噯氣,心慌氣短,四肢腫脹,時有自汗,背痛,寒熱往來,胸中懊儂,失眠,小便時黃,大便時干或不爽,苔薄黃,舌紅,脈弦細微數(shù)。此為邪熱阻滯心下,氣機不利,則心下痞,腹脹,胃中嘈雜喜矢氣,噯氣,脾虛氣分不足,故心慌氣短,四肢腫脹,時自汗,營衛(wèi)不和而背痛及寒熱往來,熱擾心經(jīng),波及小腸,故胸中懊儂,失眠,小便有時黃,脾虛氣機失常,則大便時干或不爽;脾虛濕郁化熱,故口干不思飲,苔薄黃,舌紅,脈弦細微數(shù)。證屬脾虛濕滯化熱,阻滯胃院,氣機不利而致痞。以辛開苦降、健脾利氣、宣通氣機為治,用半夏瀉心湯減大棗之膩,加香櫞皮理氣寬胸,白芍和營衛(wèi)。處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黃連6克,黃芩9克,太子參9克,甘草6克,香椽皮9克,白芍12克,5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藥后心下痞、腹脹、胸悶、氣短諸癥減輕。繼以代赭石湯加減5劑而收功。 生姜瀉心湯 【原文】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傷寒論》(157) 胡希?。喝绻懈蓢喪吵粲冒胂臑a心湯不行。用此方容易發(fā)生暈眩,服藥后有瞑眩狀態(tài)發(fā)作,病就會迅速痊愈,這在臨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體素虛,有時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此方本來治嘔吐下利的,吃此藥后反倒吐的厲害,瀉利無度,這不要怕,必好不可,此方去水氣的,力量相當大。 劉渡舟:劉x女,58歲?;加新晕秆?0余年,病情時好時壞,經(jīng)常不能離開治胃藥物,飲食稍有不慎,病情就要發(fā)作,始終無法根治。近來病情又加重,心下痞滿,噯氣頻作,嘔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日行3-4次,腸鳴漉漉,飲食少思,左脅下空痛不舒。望其人體質(zhì)肥胖,面部虛浮,色青黃不澤。胃脘處按之柔軟不痛,胃中有振水聲。舌苔水滑,脈滑無力。辨為脾胃之氣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挾水飲,而成水氣之痞。尊仲景之法以生姜瀉心湯散水消痞,加茯苓健脾利水。生姜20克、干姜4克、黃連6克、黃芩6克、黨參10克、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大棗12枚、茯苓30克。此方連服7劑,痞消胃開,大便成形,脅痛腸鳴均輕。后依法調(diào)理3個月有余,飲食二便均至正常,體力如常,復(fù)查胃鏡,病灶基本消夫,病獲痊愈。 潘某,女,49歲,湖北潛江人。主訴心下宿塞, 當胃脘處高起如雞卵大小,噫氣頻作,嘔吐酸苦,大便溏稀,腸鳴漉漉,飲食少思。查其人體胖,面浮腫,色青黃而不澤; 視其心下隆起一包,按之則沒,抬手則起。 六脈滑而無力,舌苔水滑。辨為脾胃之氣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挾水飲,故而成痞。氣聚不達則心下隆起,然按之無物,但氣痞耳,故按之則消。為疏生姜瀉心湯加茯苓,連服八劑,痞消包平而愈。 路志正:王某,女,38歲,1981年3月14日初診。腹痛,下黃白色膿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腸鳴,口苦,無寒熱,近年來凡進食生冷即易腹瀉,勞累則右眼瞼、右口角抽搐。苔薄微白,舌淡紅而潤,脈細無力。此為飲食不慎,濕熱侵犯胃腸,阻滯氣機故腹痛、腸鳴,排黃白色膿性便;熱邪內(nèi)迫,濕性重滯,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虛運化失司,故進食主冷易腹瀉;脾虛水谷精微運化失常,氣血生化無源,絡(luò)脈失養(yǎng),故勞累則眼瞼、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紅而潤,脈細無力,乃脾虛有濕,氣血兩虛上征。證屬飲食不當而感濕熱,素體脾虛氣血不足,絡(luò)脈失養(yǎng)。治宜清熱祛濕,益脾養(yǎng)血,通營活絡(luò),扶正祛邪。方用生姜瀉心湯加減:當歸6克,白芍15克,枳殼6克,生姜3片,半夏9克,黃芩9克,黃連6克,黨參10克,甘草6克。3劑,每日一劑,水煎服。藥后胃腸濕熱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液均除。 陳建國:某男,20歲,胃脘痞滿10余年,患者從9歲起,就經(jīng)常發(fā)作胃脘痞滿,進食后容易出現(xiàn)癥狀,進食不當時癥狀加重,食飲冷涼后加重,口腔潰瘍經(jīng)常發(fā)作而較重難愈,大便每日1~2次,粘膩而不成形,平素惡食冷涼,口苦,多噯氣,不欲飲水,多飲水后即容易出現(xiàn)胃脘痞滿而欲嘔,時有心悸,既往漏斗胸手術(shù)治療,舌質(zhì)淡,舌體大,苔薄白,脈細弦。 經(jīng)常發(fā)作胃脘不適——痞;大便每天1—2次粘膩不成形——下利;容易出現(xiàn)噯氣,不喜飲水,飲水后胃脘痞滿欲嘔——嘔;這樣一看嘔痞利癥狀俱全了,那我們就可以用瀉心湯了嗎?在這還不行,上面我們也提到了,要用一個方子,我們不僅要要辨方證還要辨證,所以在這需要注意,并不 是你找出了“嘔、痞、利”這幾個典型的癥狀就可以用這個方子了,因為在大柴胡湯中也會出現(xiàn)“嘔、痞、利”這樣的癥狀表現(xiàn),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嘔、痞、利”都用瀉心湯。如果是“嘔、痞、利”,這樣的癥狀,又有寒熱錯雜,那我們就可以用半夏瀉心湯了,如果是“嘔、痞、利”,而又是一個實證、熱證,那我們就可能有用大柴胡湯的機會。病人進食后或進食不當癥狀加重,飲水后胃脘痞滿欲嘔,這就是虛;平素不能食涼,食后加重,這就是寒;口苦,口腔潰瘍經(jīng)常反復(fù)發(fā)作特別難以愈合,這就是熱;那虛、寒、熱是有的,那我們就可以確定用瀉心湯了,這個病人用甘草瀉心湯是正確的。因為患者以痞滿為主,所以重用黨參(人參),因為黨參(人參)是治療痞的要藥;患者口腔潰瘍反復(fù)發(fā)作,所以重用炙甘草,甘草瀉心湯有治療口腔潰瘍的作用,或者是說口腔潰瘍?nèi)菀壮霈F(xiàn)甘草瀉心湯的方證,所以用炙甘草30g;脾胃虛寒兼水飲,加上了桂枝和茯苓,合上苓桂術(shù)甘湯,用以溫通利水,方中未用白術(shù),因為容易使之上火;因為常噯氣,所以加了陳皮。 患者,女,58歲,胃脘疼痛,饑餓時容易出現(xiàn)癥狀,腹脹,噯氣,眠差而入睡難,眠淺易醒,血壓高而不穩(wěn)定,心煩,進食不適時容易出現(xiàn)燒心,反酸,無惡心,大便不暢,量少,大便平素不成形,一般日一行,口干,耳鳴明顯,腹部惡寒,惡食冷涼,舌質(zhì)暗,苔薄,脈沉緩。 我們分析一下:噯氣,反酸——嘔;胃脘脹滿——痞;大便平素不成形——利;進食不適容易出現(xiàn)燒心反酸——虛;惡食冷涼,大便平素不成形——寒;心煩、口干、燒心——熱;這樣“嘔、痞、利”,“虛、寒、熱”都有了,也就方證和辨證都具備了,那就用半夏瀉心湯加味,那這個方子就對證了。在其中我們看:胃脘疼痛加了白芍,噯氣用我用了陳皮、枳殼,因為茯苓飲治療噯氣是很有效果的,在其中“橘皮”是很重要的一味藥,在臨床上有用陳皮30克來治療噯氣的經(jīng)驗,所以選用陳皮來治療噯氣;燒心反酸加了烏貝散。 患者,女,58歲,胃脘不適,燒心,時有疼痛,既往曾因服用阿司匹林片而加重,曾經(jīng)住院治療,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晨起瞼腫,時有腰痛,大便可,2~5日一行,無便干,納可,惡食冷涼,咽癢,時有咽痛,時有惡心,舌質(zhì)暗,苔白,脈沉細。 時有惡心——嘔,胃脘不適——痞,虛寒便秘——利、虛,惡食冷涼——寒,從這里可見便秘是虛寒導(dǎo)致;燒心——熱,結(jié)合來看,“虛、寒、熱”都有,這個方子仍是有效的。時有咽痛、惡心,方中重用半夏加生姜,茯苓,有小半夏湯加茯苓的意思,燒心明顯加了五味散,因為虛寒明顯,把黃連減量,加重了干姜的用量。 患者,女,41,口腔潰瘍反復(fù)發(fā)作3年余,大便干而粘,2~5日一行,口干而多飲,無燒心、無泛酸,近一段時間因咽痛、咽癢、聲嘶,用半夏厚樸湯和半夏散而已,舌質(zhì)暗,苔薄。用了甘草瀉心湯加了石膏,用了一劑就見效了,三劑藥就痊愈了。 甘草瀉心湯 1.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秱摗罚?63) 2.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督饏T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傷寒論》原文一再指出“反下之”,“復(fù)下之”,是本生姜瀉心湯證,反復(fù)誤下,致中虛胃弱,其痞益甚。然證仍未出瀉心范圍,不過由太陽少陽并病轉(zhuǎn)成少陽陽明并病。 用甘草瀉心湯,可以上治口腔潰瘍,下治大便溏瀉,中治脾胃脹滿。如果在臨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滿的病癥,都可以考慮應(yīng)用甘草瀉心湯這樣的方劑來進行解決。 黃仕沛:柴胡證誤下后,可出現(xiàn)邪氣內(nèi)陷而正氣受損,發(fā)為半夏瀉心湯證,半夏瀉心湯正是小柴胡湯去柴、生姜,加連、干姜;若醫(yī)又誤下,則其痞更甚而正氣更虛,故甘草瀉心湯之甘草加至四兩。可見甘草瀉心湯證與小柴胡湯證處于同一疾病進程之中病機轉(zhuǎn)化的不同階段。 方劑組成之中,有兩個核心部分——甘草干姜湯和黃芩、黃連。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贝恕八骸保ǜ鞣N排泄物、分泌物、滲出物。而甘草干姜湯,正是仲景治療澄澈清冷之“水液”的主方。五瀉心湯中,所有方共有的就是黃芩和黃連,可見芩、連為仲景治痞的核心組成,亦為本方的關(guān)鍵。芩、連非單能清熱,更重要的是以其苦寒清降之性,合干姜、參、草以復(fù)中樞之運轉(zhuǎn)。另一個重要的,就是半夏。一者,半夏消痞止嘔是仲景常用;二者,生半夏對局部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去腐生新,故用之治療口腔潰瘍。此方可治小兒手足口病。 甘草瀉心湯治療狐惑病的關(guān)鍵藥物是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潰瘍、滲出性疾病在《證治準繩》以及清代王孟英的醫(yī)案里面都可見到。四秒勇安湯里面也有大量的甘草。現(xiàn)代藥理研究: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可以穩(wěn)定生物膜,減少炎癥物質(zhì)釋放,并可以緩解粘膜刺激,保護粘膜,修復(fù)粘膜潰瘍。黃師常言甘草為本方之主藥,臨床常用至30g。干姜主要針對清稀的分泌物,更有現(xiàn)代研究指出,干姜能調(diào)節(jié)免疫,故本方能取效,還要取決于干姜。黃師經(jīng)驗,干姜一般用6g,滲出較多稍加量。半夏對局部粘膜有剌激作用。 是粘膜修復(fù)劑。就范圍而論是針對全身粘膜而言的,不僅包括口腔、咽喉、胃腸、肛門、前陰、還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結(jié)膜等等。就病變類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損,又可以是充血、糜爛,也可以是潰瘍。臨床表現(xiàn)或癢、或痛、或滲出物與分泌物異常等,因其病變部位不同而表現(xiàn)各異。《傷寒論》中“其人不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奔词俏改c粘膜被下藥損傷影響消化吸收所致。臨床上,甘草瀉心湯既可用于治療復(fù)發(fā)型口腔潰瘍、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以及結(jié)腸炎、直腸潰瘍、肛裂、痔瘡等。結(jié)膜潰瘍、陰道潰瘍也能使用。不管是何處粘膜病變,均可導(dǎo)致病人心煩不眠,這可能與粘膜對刺激敏感有關(guān)。甘草是本方主藥,有修復(fù)粘膜作用,如《傷寒論》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變。西藥治療胃潰瘍的一味老藥“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劑。 甘草瀉心湯中的加減法 1此類患者多有郁熱,故往往應(yīng)加石膏,石膏可用60g至90g。 2滲出、瘙癢比較明顯可加升麻、苦參燥濕、解毒。 3潮紅,脫屑比較明顯的,《傷寒論》196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考慮為陽明久虛,津液不足,可加生地,最大用至90g。 胡希?。焊什轂a心湯治口腔潰瘍外陰潰瘍之狐惑病,如有鼻衄,則為里熱上熱的三物黃芩湯證,非上熱下寒的甘草瀉心湯證。白塞氏綜合征的中心證候是口、眼、前后二陰潰瘍及皮膚、粘膜損害,其中口糜見于所有患者,其次以前陰潰瘍?yōu)槎嘁?。因此,胡老依?jù)治療口糜、狐惑病而治愈了該病。應(yīng)當說明的是,本例只是口腔、前陰潰瘍,適于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治療,而白塞氏綜合征尚有眼、皮膚、血管、消化道等病變者,應(yīng)依據(jù)證候特點用藥,不能僅用甘草瀉心湯,宜注意。 口腔糜爛: 鄭某,女,32歲。其證上則口腔經(jīng)常糜爛作痛,而不易愈合;下則前陰黏膜潰破,既痛且癢;中則心下痞滿,飲食乏味。切其脈弦而無力,舌有薄白之苔,頰部黏膜潰爛成瘡。問其小便尚稱正常,唯大便每日兩次而成形,辨為脾虛不運,升降失常,氣痞于中,而又挾有??毒之害。治宜健脾調(diào)中,兼解蟲毒。 處方:炙甘草12克,黃芩9克,人參9克,干姜9克,黃連6克,半夏10克,大棗7枚。 此方共服十數(shù)劑,而諸癥逐漸得瘳。 胡希恕治口腔糜爛: 患者36歲?;伎谏嗝訝€已兩月不愈,多處投醫(yī)無效。視其方皆為山梔、黃芩、黃連、知母等苦寒清熱瀉火之品。近口舌糜爛痛劇,難以進食,甚則飲水都難。時感頭暈,心下痞滿,腹脹,便溏,咽干不思飲,舌紅絳,口腔、舌嚴重糜爛及乎看不到正常粘膜。脈沉細。胡老與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生阿膠。 炙甘草五錢,半夏四錢,黨參三錢,黃芩三錢,干姜二錢,黃連二錢,大棗三枚,生石膏一兩半,生阿膠三錢。 結(jié)果:上藥服一劑即能進食,舌痛減,服三劑痊愈。 胡老講道:上火是明顯的,但為什么不用三黃瀉心湯,而用甘草瀉心湯?一是前醫(yī)已數(shù)用苦寒不效;二是有頭暈、心下痞滿等癥,為飲留邪聚,已示胃氣不振,故是上熱下寒之證,且示中氣顯虛而急迫舌,恰為甘草瀉心湯方證。方中以半夏、干姜驅(qū)飲和胃,以黨參、大棗補中健胃除痞滿,用黃芩、黃連清上熱,用大量甘草緩急安中。因其標熱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熱,因其陰傷而虐,故加入阿膠養(yǎng)陰生津。因方藥對證,故見效也迅速。狐惑病,有時候偏于有熱的,口咽較干,可以加石膏;有時候煩得厲害,可以加生地。 李發(fā)枝治口腔潰瘍和反酸。 患者,女,46歲,2016年4月19日初診。主訴:吞咽不利4年,加重伴胃灼熱、反酸5 d。既往有反復(fù)發(fā)作的口腔潰瘍史。癥見:吞咽不利,胃灼熱,反酸,腹脹腹痛,得食加重。口腔左側(cè)有潰瘍點,身困乏力,偶有頭痛,納差,眠可,二便調(diào)。舌淡胖,苔白膩,脈弦。西醫(yī)診斷:腹痛。中醫(yī)診斷:腹痛,辨證屬脾胃濕滯。治宜調(diào)和脾胃,清熱祛濕。李發(fā)枝教授給予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處方:清半夏15g,黃芩10g,黃連3g,干姜12g,黨參20g,吳茱萸3g,甘草20g,7劑。煎服法同前。二診,患者自訴胃腸道不適癥狀明顯緩解,納可,余癥均減,偶有便溏。李發(fā)枝教授指出,此時證屬脾胃虛寒,守上方,去吳茱萸,加白術(shù)15g,黃芪30g,繼服10劑,煎服法同前。三診:癥愈 李發(fā)枝治脂溢性脫發(fā) 患者,女,36歲,2016年8月22日初診。主訴:脂溢性脫發(fā)2年,加重1個月余?,F(xiàn)病史:患者工作操勞,用電腦多,飲食無規(guī)律。最近1個月內(nèi),頭發(fā)脫落較多,頭發(fā)易油,洗頭后脫發(fā)嚴重,伴有月經(jīng)量少,平時易煩躁,舌尖紅,苔薄白,脈沉。納可,眠一般,二便調(diào)。西醫(yī)診斷:脂溢性脫發(fā)。中醫(yī)診斷:脫發(fā),辨證屬脾胃濕熱內(nèi)蘊。治宜清熱燥濕。李發(fā)枝教授給予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處方:清半夏18g,黃芩10g,黃連3g,干姜9g,黨參10g,當歸2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18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其注意休息,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膩及少吃甜食。二診,諸癥均減,掉發(fā)明顯減少,守上方,繼服14劑,煎服法同前。三診,癥大愈。 胃虛便秘: 郭某,女,21歲。主訴:便堅難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藥,大便仍燥結(jié)如羊糞;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饑,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遂投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連3g(沖服),黃芩10g,黨參12g,大棗10枚。5劑,水煎服。藥后大便暢通,腸鳴增多。再予5劑,大便通暢,納增,心下痞塞除,諸癥悉愈。 腳濕氣 王某,女,26歲。2010年8月6日初診。述其雙足趾縫有散在水皰,瘙癢,有時破潰流水,至冬則干裂、疼痛,已6年余,經(jīng)涂達克寧、派瑞松等多種藥膏,只能暫時止癢。查:雙足趾間潮濕,皮膚浸漬發(fā)白,有散在粟米大水皰,右足3、4趾間糜爛滲液,左足弓一約3㎝×3㎝的成群水皰,瘙癢難忍。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滑。診為腳濕氣,證屬濕熱下注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方選甘草瀉心湯合五苓散化裁,藥用甘草、干姜、半夏各18克,黨參20克,桂枝、黃連各6克,白術(shù)、茯苓、豬苓各10克,黃芩、澤瀉、白鮮皮、川牛膝各2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后2次分服。外用大黃、黃連、黃芩各30克,開水調(diào)為糊狀涂于水皰處,滲爛處用8層紗布將上藥糊加涼開水稀釋后濕敷,日3次。8月12日復(fù)診:滲液減少,水皰干枯,瘙癢減輕。守上法上方繼用5劑,服法同前。8月19日三診:瘙癢、水皰滲液消失,糜爛面縮小1/2。守上方去黃芩、白鮮皮、豬苓,加薏苡仁30克, 5劑,服法同前。糜爛處用血竭、黃連各3克,開水調(diào)糊外涂。其他外用藥停用。至9月18日,共服藥28劑,糜爛面愈合,皮膚潔凈而告愈。1年后隨訪未復(fù)發(fā)。 按:腳濕氣以腳丫糜爛瘙癢伴有特殊臭味而得名,又稱“臭田螺”,“田螺瘡”。多由濕熱邪毒下注,蘊結(jié)肌膚而發(fā),臨床雖未見明顯的脾胃寒濕之象,然反復(fù)發(fā)作,皮膚發(fā)白,長期滲液,頑固難愈,其治療除大量清熱解毒,燥濕利水藥外,仍需用溫陽健脾燥濕的溫性藥物,取“熱性流動”之法,以助苦寒藥物的清熱祛濕之力。方中干姜、半夏、桂枝、白術(shù)等溫性藥物的功效不可低估。故本例患者治以溫清結(jié)合,燥利兼用,故能迅速祛除水濕,使?jié)B液減少,糜爛面愈合。說明經(jīng)方活用,可統(tǒng)治各科疾病。 黃繼斌: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合稱三大瀉心湯用,是治療各型胃病的不二之選,尤其是對于心下痞滿,簡直是勢如破竹的利器,所謂心下痞滿,即是自我感覺劍突下有痞塞感,充塞感,觸之無形無質(zhì),按之柔軟。 而三大瀉心湯都能治療心下痞滿,但有各有側(cè)重點。 半夏瀉心湯,側(cè)重于治療嘔而腸鳴,最擅長梳理脾胃升降失常,胃氣上逆而嘔,心飲下流而鳴之象。 生姜瀉心湯,最大的特點是擅治“泛濫之水”,半夏瀉心湯證或許有稀便,但是不嚴重,而生姜瀉心湯證心下水飲量多且稀薄,腹瀉是比較嚴重的,有“雷鳴下利”之象,所以生姜瀉心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chǔ)上加了“生姜四兩”,正如稻葉克言:干姜雖能溫陽止厥,散結(jié)邪,卻不能消泛濫之水;生姜能開胃口,除泛濫之水,溫胃陽,故減干姜,加生姜。 甘草瀉心湯,最擅長“治虛”,所謂虛者,一個體現(xiàn)在脾胃消化不良:從局部看則食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從整體看,則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故重用“甘草四兩”,重用甘草,有滋補胃部氣陰之力。 在加減上,有灼燒感者,加蒲公英;有反酸者,加海螵蛸或者瓦楞子;滿悶不適感甚者,加陳皮或者枳實;舌苔滑膩者,加厚樸;脘腹痛者,加木香;胸腹脅肋悶痛者,加香附,烏藥;隱隱刺痛者,加延胡索。 可以這樣說,三大瀉心湯,特別適用于短兵相接,猶如中、短程的自動步槍,沖鋒槍,可以讓很多胃病,就此好轉(zhuǎn),不再傳變,但是我經(jīng)過長期實踐,發(fā)現(xiàn)三大瀉心湯也有短板。 有很多脾胃病患者,無論是反流性胃炎,還是萎縮性胃炎,乃至腸上皮化生都是胃消耗,磨損了幾十年的結(jié)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患者生理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劇烈的改變,服用三大瀉心湯,或會有一時緩解,但要逆轉(zhuǎn)病情,則非易事,逆轉(zhuǎn)病情,需要的是打持久戰(zhàn),需要長達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服藥,但三大瀉心湯偏偏不擅長打持久戰(zhàn),這是三大瀉心湯基本藥物構(gòu)成決定的。 這套方子,其中最基本的藥物就是半夏,黃芩,黃連,人參,炙甘草,大棗,生姜,干姜。這些藥物除了炙甘草,大棗,人參,有一個傾向就是容易化燥傷陰。 這些都是經(jīng)驗之言,事實上我臨床中也發(fā)現(xiàn),連續(xù)用瀉心湯類方兩周,患者就有比較大的概率出現(xiàn),舌紅少苔,舌面出現(xiàn)各種形狀,深淺不一的裂紋,裂溝,口燥咽干等癥狀,再用下去,甚至可能出現(xiàn)大便秘結(jié),胃部隱隱作痛。 此時,需要先減半夏,再減黃連,再減生姜,干姜,最后減黃芩。之后怎么辦呢? 瀉心湯類方適合短兵相接,正勝邪退后,便有時方的廣闊天地,時方也是實踐的產(chǎn)物。 此時若仍有陰虛之象,便適合用酸斂與甘緩化陰之法,再加一些健脾理氣藥,使養(yǎng)陰而不滋膩,生津而不礙胃,可長期服用以養(yǎng)胃?;痉饺缦拢?炙黃芪10克 黨參6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5克 陳皮5克 醋香附10克 烏梅4克 山藥10克 黃芪補氣升陽,黨參健脾養(yǎng)血,炙甘草補脾益氣,山藥補脾養(yǎng)胃;白芍柔肝斂陰,烏梅生津;再加陳皮理氣健脾,香附理氣寬中。 此方可長服。 三黃瀉心湯:只用開水泡服。遠方無黃芩,歷代醫(yī)家認為當有黃芩。如果其人惡寒汗出,而又有發(fā)熱脈浮、頭項強痛等證,則宜漢遵先表后里的治療原則,宜用桂枝湯先解其表,表解后,方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泄其痞。 胡希?。黑w某,男性,53 歲,病歷號 154112,1965 年 4 月 2 日初診。發(fā)現(xiàn)高血壓 20 多年,常頭疼失眠,近一月來 常鼻衄,煩躁心慌,大便干,血壓 170~200/130~140 毫米汞柱,苔黃,舌紅脈弦數(shù)。證屬里熱上犯,治以清泄 里熱,與瀉心湯:大黃 10 克,黃連6 克,黃芩 6 克,生地炭 10 克。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大便通暢,心煩已,睡 眠好轉(zhuǎn)。因時有胸悶,改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青,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壓在 150~160/100~110 毫 米汞柱波動。 劉渡舟:甘肅高寨孫某,60歲。鼻衄如注,心煩不眠,心下痞滿,小便發(fā)黃,大便不爽,舌質(zhì)紅而苔薄黃,六脈皆數(shù)。 辨為心胃之火上炎,擾動氣血。 氣不和則心下痞滿,血被灼則鼻衄不止。 治當瀉心清熱,則氣血自安。 處方: 生大黃9克,黃連6克,黃芩6克。 用滾湯浸藥片刻,飲一碗,而衄痞皆愈。 附子瀉心湯: 《傷寒論》中用來治療“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其病機特點是火熱邪氣內(nèi)盛而人體真陽又虛。 寧鄉(xiāng)學(xué)生某,得外感數(shù)月,屢治不愈。延診時,自云腹?jié)M,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歷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 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 閱二日復(fù)診,云藥完二劑,疾如失矣。 為疏善后方而歸。 (摘《園醫(yī)案》) 李賽美醫(yī)案 謝某,女,24歲,2000年6月27日初診。 心悸、胸悶、心煩、失眠半年余,伴惡寒身痛、肢涼,口臭,學(xué)習(xí)壓力大,精神難以集中。舌紅、苔黃膩,脈沉細,脈搏 95次/分,可聞及早搏2-3次/分, 心電圖示:心肌勞損。 甲狀腺功能檢測示FT4增高。 雖炎炎夏日,患者身著長褲厚衫。 證屬外寒內(nèi)熱,予附子瀉心湯加味。 處方: 熟附子(先煎)12g,炙甘草、生大黃各15g,黃連、黃芩各10g 太子參30g,生地黃20g 水煎服,每天1劑,3劑。 二診 諸癥明顯減輕,再進4劑,病情持續(xù)好轉(zhuǎn)。 守方調(diào)理20余天,諸癥消失,復(fù)查心電圖正常。 患者平素體質(zhì)差,學(xué)習(xí)緊張,心理壓力大,肝氣不舒,郁久化熱。 木旺克土,脾虛生濕,致濕熱內(nèi)蘊,心、肝、胃之火上炎,故見心煩失眠、口臭;胸悶?zāi)擞蓾駸嶙铚⑿臍獠蛔闼?;惡寒、肢冷、身痛,緣于衛(wèi)陽不足,經(jīng)脈、肌膚失養(yǎng),實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證。 予寒溫并用之法,取附子瀉心湯溫陽瀉熱,佐參、地、草,仿炙甘草湯之意,以固本養(yǎng)心通脈,方證相合,故能取效。 馮世綸醫(yī)案 嚴某,男,42歲,2008年2月5日初診。 胸脘堵悶、身冷3天。5天前,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等癥,經(jīng)用中西藥治療后,熱退而出現(xiàn)胸脘滿悶,身冷,口干,納呆,大便如常,舌苔黃膩,脈弦細尺弦滑。 尺脈弦滑,舌苔黃膩,口干,納呆,胸脘滿悶,陽明里實熱。身冷,見于中西藥治療后,津傷而陷于里虛寒。 綜合分析:太陰陽明合病,上熱下寒,爲附子瀉心湯方證。 處方:大黃6g,黃連6g,黃芩6g,川附子(先煎)6g 結(jié)果:上4味,大黃以開水浸泡,用其湯煎3味,服1劑,證解。尚納差,與茯苓飲善后。 劉渡舟醫(yī)案 宋x x,男,48歲,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煩,但腰以下無汗而發(fā)涼。 伴遺精,陰部發(fā)冷,陰莖回縮,大便稀溏,每日一次。舌質(zhì)暗紅,脈沉滑。 此屬陰陽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濟,治宜清上溫下,交通心腎陰陽水火。 制附子10克(水煎煮)大黃 黃連 黃芩各6克(沸水泡漬) 上藥和汁兌服,二劑。 服藥后大便每日二三次,但不稀溏,下肢已由涼轉(zhuǎn)溫,汗出心煩止,夢遺陰縮消,只有陰部仍然有涼冷的感覺。 舌邊尖紅,脈沉。 這是屬于火熱邪氣已清,但陽氣尚未遍達周身之象,再投以四逆散原方三劑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