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饋階段有哪些認知偏差?人在信息反饋階段,會出現(xiàn)幾種常見的認知偏差。包括: 自我歸因、后見之明、認知失調、確認性偏差、神奇式思考,這些都是心理學的研究結果。 也就是說,你已經看到結果了,但對待結果的態(tài)度卻與機器人不同,這些認知偏差會讓你重蹈覆轍而不是越來越理性。下面,我就來給你一一講解。 自我歸因信息反饋階段第一種認知偏差就是自我歸因偏差。 歸因就是追溯事情產生的原因,這種偏差說的就是,人容易把好的結果歸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壞的結果歸于他人或客觀原因。 你去看上市公司發(fā)布的年報、季報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總結業(yè)績時,如果業(yè)績上漲了,一般都會將原因歸結為公司對市場把握正確、決策合理、風險控制得當?shù)?;如果業(yè)績下滑,一般會將原因歸結為本期出現(xiàn)了不可預知的宏觀經濟或國際市場的新情況,或者公司突然發(fā)生了非可控事件等等。 盈利了,統(tǒng)統(tǒng)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失敗了,統(tǒng)統(tǒng)歸因于他人或客觀原因。這就是自我歸因偏差。 你再想想自己或身邊的人有沒有這種現(xiàn)象?成功了,都是自己的好;失敗了,全怪別人。 自我歸因偏差導致你沒有找到盈利和虧損真正的原因。 實際上,你歸因于自身能力的盈利,很可能是因為大盤普遍上漲了,也有可能只是短期的運氣而已。 你歸因于外界環(huán)境的虧損,例如,政府為何還不來救市、那個基金經理的推薦我再也不相信了等,其實也并不是你虧損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你收集信息的偏差、你理解信息的片面和你買入賣出決策的沖動。 總之,自我歸因偏差使得你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盈利,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虧損,下次投資時并不會變得更聰明,而是會重蹈覆轍。 后見之明信息反饋階段的第二種偏差是“后見之明”。 其實是沒有這個詞的,那個眾所周知的成語應該叫“先見之明”。先見之明,指在出現(xiàn)結果之前,就預測到結果的能力。 我這里說的后見之明,指的是,當事情已經出現(xiàn)結果之后,誤以為自己早就知道結果的一種幻覺。 例如,你身邊可能有位炒股票的朋友,有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他對行情的猜測,還附上曾經猜測的時間。他確實在之前就猜對了,這難道不是“先見之明”嗎? 不是,其實,他猜了很多次,只有這一次是準的,他把這一次結果拿出來了而已。他甚至自己也忘記了那些曾經猜錯的經歷,只記住了這次對的經歷。 所以,人們經常在某些不確定事件的結果出現(xiàn)后,覺得似乎“我早就知道是這個結果”。這種“后見之明”使人們對自己的判斷能力感到自豪。在投資中,后見之明使人們在估計風險時過度樂觀,從而導致投資失敗。 認知失調現(xiàn)在你是不是已經感覺到自我歸因和后見之明在生活里簡直無處不在了?那接下來的這種認知偏差你的體會應該會更深,因為它常常出現(xiàn)在讓你感到痛苦的地方。那就是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說的是,當事情出現(xiàn)的結果與預想不一致時,人感到一種不協(xié)調的痛苦,為避免這種痛苦,可能會對事實選擇視而不見或故意歪曲。 例如,有人花多年積蓄買了房子,就不允許別人提這個房子降價的信息。因為降價會讓自己感到認知失調,非常痛苦。所以寧愿選擇不聽、不看的方式來避免這種痛苦。剛剛新買車的人在購買完后會有選擇性地避免閱賣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僅僅關注他自己車子的廣告,這也是一種人為扭曲信息的認知失調行為。 投資時也是一樣。買入之后,就不去看壞消息。賣出之后,就不去看好消息。 因為這些不利信息都會讓自己感到痛苦。而且投資者常常有一種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只關注自己所投資的那個資產的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信息沒有發(fā)生,而是你在人為規(guī)避而已。 認知失調讓你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饋。 確認性偏差確認性偏差,也非常常見,指的是人一旦形成一種觀念,就會從肯定自己的一面尋找證據(jù),而不傾向于從否定自己的一面尋找證據(jù)。我們常常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這個意思。 在金融市場上,比如,你買了一只股票,你滿眼看到的、滿耳聽到的都會是支持你買入的好消息;你賣出一只股票,你看到的、聽到的也都是支持你賣出的消息。 實際情況是,正面和反面的信息都有,你只是在有目的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通常,你總是能找到你要的信息,但這并不代表你的決策就是對的。 神奇式思考最后要介紹給你的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神奇式思考”。 它最初是一個學者在1948年用鴿子做的一個心理學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不管鴿子做什么,固定每隔15秒給鴿子少量的食物。盡管喂食不受鴿子動作的影響,但鴿子們深信一定是它們的某種行為導致了主人的喂食。 一只籠子里的鴿子在喂食時點了一下頭,它產生了一種“神奇式的思考”,認為一定是自己的點頭行為導致了喂食,于是這只籠子里的鴿子就頻繁地點頭。 另一只籠子里的鴿子在喂食時扇了一下翅膀,它也產生了一種“神奇式的思考”,認為一定是自己的扇翅膀行為導致了喂食,于是這只籠子里的鴿子就頻繁地扇翅膀。 神奇式思考是將相關性誤以為因果關系而致。 點頭以及扇翅膀與喂食有相關性,但并不是因果關系。 人也常常會出現(xiàn)神奇式思考。比如說,古代人們常?!安芬詻Q疑”,在重大決策前占卜。占卜的結果如果是好的,還會重復不斷地這樣做。 再比如,丹麥有個天文學家叫第谷·布拉赫,他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要在餐桌下安排一個侏儒,他認為這個侏儒能夠在他吃飯的時候傳遞給他精神力量。 還有著名的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迷戀數(shù)字3,就連他住的酒店房間號都必須要能被3整除。這些都是典型的神奇式思考造成的。 在金融市場上,因為不可控情形太多,這種認知偏差就更常見了,比如,公司金融里,有些公司的某些投資或管理決策剛好是在業(yè)績提升前做的,公司管理者就會不斷重復這些決策,即使這些決策與業(yè)績根本無關。 在投資中,我們可能也會把一些具有相關性的事物誤以為是因果關系,重復著我們自認為正確的投資模式。 但實際上,它們只是相關而已。成功的話也只不過是概率在發(fā)揮作用。例如,大多數(shù)篤信股票投資技術分析的人,會根據(jù)技術指標來進行投資,盈利后認為某些技術指標對于指導投資非常有用,這很有可能就是一種神奇式的思考。 總結信息反饋階段,人的認知偏差主要有自我歸因偏差、后見之明偏差、認知失調、確認性偏差和神奇式思考等。 正是因為在信息的反饋階段存在這些偏差,導致了人們并不能像傳統(tǒng)金融學預期的,可以通過不斷的反饋學習而糾正自身的錯誤。 大多數(shù)情況下,你都會重蹈覆轍,踩過的坑下次還會再踩。 所以,正確歸因、盡量用反例來思考、尋找因果證據(jù),可以幫助你改善信息反饋階段的認知偏差。 陸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