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是xxxx宣傳部長xxx的一句名言。現在不少網紅醫(yī)生在科普文章里不斷地強調耳垂上的皺褶“冠狀溝”提示有冠心病,尤其是在高云翔在拍片時跑步中發(fā)生心源性猝死,因為他也有耳垂上的“冠狀溝”所以最近這種觀點更是傳說風云。甚至不少中年人照鏡子后發(fā)現自己有“冠狀溝”來要求做冠脈CT造影。 “2014年發(fā)表的哥本哈根心臟研究結果隨訪了35年,發(fā)現耳垂皺褶征陽性患者中60.4%患有冠心病結締組織膠原纖維斷裂而至皺褶”。不知入組時他們的年齡,至少到了有耳垂“冠狀溝”的人年齡不會小,35年的隨訪觀察期后的這批人至少也七老八十了,白種人這個年齡冠心病檢出率僅60%實在不算高。也算一篇論文。作者可能忘了冠心病本來就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同樣耳垂皺褶也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現象。 說耳垂皺褶產生于冠心病見過一篇文章認為耳垂是血供最差的地方(這是個謊謬的觀點,過去查白血球就是針刺耳垂取血,不像現在一概靜脈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所以耳垂缺血表現最突出而產生冠狀溝,冠狀動脈缺血一心肌缺血一(但缺了一個與心臟每分搏血量的關系)一耳垂缺血,我只能說“天方夜譚”!你怎么不用四肢未端、鼻尖的溫度來判斷是否有末梢血液供應差=冠心病? 那么耳垂的冠狀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所謂的冠狀溝是指耳垂部位有一條斜向上的明顯的皮膚皺紋,青年人幾乎沒有,中年人也少見,老年人因年齡關系而出現了一條或多條皺紋,這是皮膚松弛、衰老的表現。耳垂的大小主要跟遺傳因素和肥胖導致使耳垂內的脂肪組織,膠原蛋白、纖維組織多少所決定的。從遺傳因素角度來講,有些年齡不大的人耳垂確很大;耳垂基本上就是有結締組織、膠原蛋白和脂肪構成的,耳垂富含這幾種成分的人當然比別人大。隨著年齡的增長耳垂內的這些物質也會增多,故一般人的耳垂隨年齡增長會大些。但隨著年齡老了或人變瘦了,脂肪組織也減少了,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也會衰老、退化、萎縮或機化,耳垂的實體部分變小了,其次老年人的的皮膚變得松馳、或衰老,更容易產生皺紋即所謂的冠狀溝。全身皮膚隨年齡增長都會變得皺紋越來越多,皮膚越來越松弛。不同的遺傳基因表現同齡人會有不一樣的皮膚外觀。 對于很多醫(yī)生來說,幾乎是從來不去看患者的耳朵到底有沒有褶皺,換一句話說,即使有褶皺我們也不可能診斷冠心病,即使是沒有褶皺該診斷的時候還得診斷。在醫(yī)院很多放完支架的人群,也有很多心肌梗死的患者都沒有耳朵的褶皺。這難道就可以說明他們沒有冠心病嗎?耳垂皺褶征發(fā)生可能性的機制主要是與特殊的睡覺姿勢、遺傳學背景、提早衰老、氧化應激、膠原降解等有一定的關系。 既然不會根據有沒有耳垂褶皺來進行判斷冠心病,那么根據什么來判斷呢?冠心病的診斷還是要根據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多少和控制的好壞,并根據臨床的癥狀和一些必要的檢查,而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就是冠狀動脈造影,任何一支狹窄大于50%才能診斷為冠心病,除非勞累性穩(wěn)定的心絞痛,含服硝酸甘油能夠緩解或已經發(fā)生心肌梗塞,當然也可以診斷為冠心病。如果你說你胸痛而懷疑是否是心絞痛,我還是會根據高危的因素多少和控制的好壞作為重要參考來評估你患冠心病可能性有多大。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早發(fā)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抽煙、肥胖等這些危險因素越多則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幫人心電圖、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超聲波、多板運動運動試驗都是冠心病的輔助診斷冠狀動脈照應是唯一的金標準。當然危險因素多的這些人就應該更加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嚴格的控制自身的三高;少吃多動,防止超重,杜絕肥胖,定期做體格檢查,若發(fā)現血壓、血脂、血糖異常,應及時加強自我控制和必要的治療治療。絕大部分的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糖尿病都跟肥胖有關度角的肥胖,這些病的發(fā)病率會大大的下降,轉股權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你那圓形的為主,若體檢時發(fā)現過高還是要根據危險因素來分成達標。絕大部分的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糖尿病都跟肥胖有關,杜絕了肥胖,這些疾病的發(fā)病率會明顯下降。若體檢時發(fā)現高膽固醇血癥和占總膽固醇60%以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 往往是內源性的,應該根據心血管危險因素多少分層達標。中小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必要時聯合依折麥布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中小質量的他汀類藥物極少引起肝損、肌損、糖尿病等副作用。 年輕人千萬不要因為發(fā)現有耳垂皺褶而無端懷疑自己有冠心病(高云翔的狹死主要原因還是發(fā)生了惡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有關)。中老年人也沒必要因為沒有耳垂皺褶而慶幸自己不是冠心病,冠心病絕對和心血管的危險因素多少,控制好壞密切有關。還是從現實生活認真重視預防吧!也希望寫科普的編輯多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少一點的八卦。知道誰會對患者:一嚇、二哄、三?嗎? |
|
來自: 華民 > 《醫(yī)學/探索/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