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蔻rainy 眾所周知,松鼠以堅果為食,為確保一年四季都有食物,就進化出“藏匿”堅果的習慣。然而據(jù)統(tǒng)計,松鼠為過冬準備的各類堅果當中,至少有50%它再也找不到。這種收藏效率低下卻對實際生產(chǎn)毫無幫助的特征被稱為“松鼠癥”。 沒錯,在信息爆炸時代,個體對知識的需求極度擴張,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松鼠癥。囤積的各類素材擠爆了多個硬盤,卻再也不會回看。刪除太可惜,不刪除卻又占著硬盤空間。 為此,有人提出了斷舍離的口號,呼吁我們少囤積,以需求為第一驅(qū)動力,需要時再去找相關的資料,不要盲目地堆砌對自己無用的資源。 此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來,未雨綢繆乃是人憂患未來的天性,這本來就是人自我保護的生存智慧。囤積的行為不僅是求知欲的象征,更包含了人們對未來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期許。就像每年的新年書單,即使有一大票人很難按照進度嚴格執(zhí)行下來,但人們還卻依舊樂此不疲。我想,列書單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提醒我們——還有一排我們已知的卻還未閱讀的書目在等著我們,下本看哪個隨心情,總之都要完成的。囤積資料的道理也一樣,這里包含著人們求知的需求。我們解決問題時,最好的辦法不是簡單地通過“閹割未雨綢繆的習慣”遏止需求,而是提升滿足需求的能力。 也有人說,提高執(zhí)行力可破解松鼠癥的難題。談到行動,我們又很容易陷入到一個誤區(qū),那就是松鼠癥的根源在于我們太懶,執(zhí)行效率低下。非也,非也,吾生之有涯,學海之無涯,人們的需求是無限的,行動力只能幫助我們緩解只收藏不學習的焦慮,保證我們時時刻刻都有學習的錯覺,卻不能保證我們面對海量信息時仍然有“精力”去“消化信息”的動力問題。 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人類的信息量翻了幾番,古人與現(xiàn)代人的信息量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相對于我們的信息需求,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卻沒有提高多少。我認為破解松鼠癥的最佳辦法是:不但不需要減少囤積,相反我們要積累更大的信息量,形成個人數(shù)據(jù)庫。或者說把松鼠癥以建立個人數(shù)據(jù)庫的方式堅持下去。 松鼠癥表面上看我們的知識廣度深度遠遠不夠,囤積了大量信息,但再無翻閱的可能,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忘記自己曾瀏覽過這些信息,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松鼠癥實質(zhì)卻是我們信息收集、存儲的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因為存儲方式不成體系,在回過頭來粗讀只能挨個翻找,更不必談精細地溫習了。 用一套成體系的分類、定位、標簽、關鍵詞等手段將信息進行初步處理,降低處理和調(diào)取的難度,那么再次溫習就成為可能,因為調(diào)取就是溫習。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記住每一個英雄人物的生平,但如果把他們的信息以一定管理體系存儲到個人數(shù)據(jù)中,等到寫文章時,我們就隨時有大量的語料可供調(diào)取。調(diào)取的次數(shù)越多,我們對自己建立的圖書館就越熟悉,對存儲材料的記憶也越深刻。 在存儲成體系的條件下,改變信息處理和調(diào)取的方式,也就是改變“學習”的方式。所謂掌握信息,就是掌握信息的方式和產(chǎn)生的價值,無論是社會文化知識、還是專業(yè)技能知識,這些都是信息會產(chǎn)生的價值(這里有語義語病,抱歉我找不到更佳的方式來描述);掌握信息的方式也不單指應試教育下的“學習”一種,用“調(diào)取”代替“非必要學習”,把知識融入到生活實踐中去,也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方法。 一個人存儲、處理、調(diào)取信息的方式往往反應他使用信息的目的。一個人信息量的多少,不在于囤積了多少堅果,而在于掌握信息的多少。堅果之所以雞肋,就在于缺少應用,看起來是“我們的”,實際上不是我們的,因為它不在我們的掌握范圍之內(nèi)。建立個人數(shù)據(jù)庫隨時調(diào)取也許是面對海量信息的辦法,如果你有信息太多(本文將各類知識的范疇擴展到了信息),處理也處理不完的苦惱,不妨嘗試一下改變使用信息的目的和載體,這將會為你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左岸記:其實幸虧了松鼠忘了大半的堅果在森林的各個地方,才有了森林的生生不息,這也是取之于自然,又回饋于自然。我們對信息的處理過程也是這樣,想要什么,想學什么,盡管去收集,但收集起來不要隨便亂放,不要讓信息變得雜亂無章,那么這個整理的過程就是信息的處理過程,這個過程越細,那么對信息的把握就越強,信息的使用也就越方便。 |
|
來自: 轉(zhuǎn)識成智了然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