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師 若需要完整打印版 請拉到文末點擊閱讀原文 中考文言文復習 一、《詠雪》 1、文學常識:《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2、詞語積累:內(nèi)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兒女(泛指小輩)、文義(文章的義理)、俄而(不久,一會兒)、驟(急)、欣然(高興的樣子)、差(chà大體)、擬(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3、課文翻譯: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不久,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彼绺绲呐畠旱理y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碧蹈吲d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4、閱讀探究: ①《詠雪》營造了一種怎么樣的家庭氣氛?你對此有何感受?答:營造了一種溫馨、和諧、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和諧、平等、寬松的家庭氣氛對于開發(fā)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處。 ②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答:暗示作者贊賞她的才氣。 ③以“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答:“柳絮因風起”一句好,它有深刻的意蘊,不僅有物象。還給人以春天即將來臨的感覺,而“撒鹽空中”僅有物象而無意蘊。 ④為什么樣“公大笑樂”?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答:“公大笑樂”是因為孩子們的比喻生動、形象。啟發(fā):我們應該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想像力。 二、《陳太丘與友期》 1、詞語積累:期(約定)、日中(正午時分)、舍(shě放棄)去(離開)、乃(才)、戲(嬉戲,玩耍)、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委(舍棄)、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引(拉,牽拉)、顧(回頭看)、不(同“否”) 2、課文翻譯:陳太丘跟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已過,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來。太丘的兒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耍。友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jīng)離開了?!庇讶司蜕鷼饬耍骸罢娌皇侨税?!跟我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定正午出發(fā),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拉他,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閱讀探究 ①陳太丘“期日中,過中不至”,陳太丘的朋友反怒責陳太丘,說明朋友是怎樣的人?答:不講信用,粗野無禮。 ②有人認為客人已經(jīng)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答:[答案一]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并贏得對方的嘆服,已經(jīng)不容易了。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答案二]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jīng)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 ③友人為什么能夠啞口無言、賠禮道歉?答: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jù)。第一,從信用方面看,父親朋友失約在先,無信;從禮貌方面,父親的友人當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無禮。因此,友人最后啞口無言,只得賠禮道歉。 ④你認為陳元方這個孩子怎么樣?他有哪些特點?你受到什么啟發(fā)?答:陳元方是一個聰穎機智,有禮有節(jié)的兒童。啟發(fā):待人接物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三、《〈論語〉十二章》 1、詞語積累:說(同“悅”,愉快)、慍(yùn生氣,惱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忠(竭盡自己的心力)、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罔(wǎng迷惑)、殆(dài疑惑)、湯(熱水)、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三軍(軍隊)、奪(改變)、匹夫(泛指平民百姓)、篤(堅定) 2、課文翻譯: 孔子說:“學了(知識)按時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越過法度?!?/p>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p>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p>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p> 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像流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變志氣?!?/p> 子夏說:“廣泛學習并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求教,仁德就在這里面了?!?/p> 3、顏回身處“陋巷”,對此,他的態(tài)度如何?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 答:他的態(tài)度是“不改其樂”,體現(xiàn)了他們怎樣安貧樂道的精神品質(zhì) 四、《誡子書》 1、詞語積累:靜(寧靜專一)、淡泊(內(nèi)心恬淡,不慕名利)、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志(明確志向)、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廣才(增長才干。廣,使……廣)、淫慢(放縱懈?。?、勵精(振奮精神)、險躁(輕薄浮躁)、冶性(修養(yǎng)性情)、馳(疾行,指迅速逝去)、枯落(凋落,衰殘) 2、課文翻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yǎng)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內(nèi)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功夫?qū)W習就不能增長才干;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年紀隨著時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最終就會人老志衰沒有用處,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有窮困潦倒在自己的陋室里,又怎么來的及! 3、閱讀探究:本文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或治學、修身、惜時三方面)進行了論述。中心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樣展開論述的: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diào)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需要安靜,學習需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于“躁”字,把“靜”與“躁”字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告誡兒子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讀過課文后的感悟:如,學習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讀書時要沉靜,將身心全放在所讀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五、《狼》 1、詞語積累:止有剩骨(止:僅,只)、綴(連接、緊跟)、并驅(qū)如故(并:一起。驅(qū):追隨,追趕)、窘(處境困迫,為難)、受其敵(敵:攻擊)、顧野有麥場(顧:看,視)、苫蔽(覆蓋,遮蓋)、弛擔持刀(弛,解除,卸下)、眈眈(注視的樣子)、少時(一會兒)、徑去(徑直離開)、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樣)、瞑(閉上眼睛)、意暇甚(意:神情、態(tài)度。暇:從容,悠閑)、尻(屁股)、洞其中(洞:挖洞)、隧入(隧:從通道)、黠(狡猾)、頃刻(一會兒)、蓋以誘敵(蓋:大概,原來是)、變詐(巧變詭詐)、幾何(多少) 2、課文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jīng)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p>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jīng)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閱讀探究:本文主旨:敘述了屠戶與狼斗爭的故事,揭露了狼貪婪、兇狠和狡詐要本性,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課文結構:屠戶遇狼——屠戶懼狼——屠戶御狼——屠戶殺狼。啟示:它告訴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幻想妥協(xié),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結尾一段表達方式是議論,作用是點明主旨,深化中心。文中寫狼的狡猾從貪婪兇惡和狡詐陰險兩方面寫。寫狼貪婪兇惡的句子有: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寫狼狡詐陰險的句子有: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六、《孫權勸學》 1、翻譯課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的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又有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于是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另眼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2、詞語積累: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當涂(當?shù)溃?、大有所益(益:好處)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豈:難道。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邪:通“耶”,語氣詞”嗎”)但當涉獵(但:只是。涉獵:粗略地閱讀)見往事耳(見:了解。往事:歷史。耳:罷了) (9)蒙乃始就學(乃:于是,就)非復吳下阿蒙(非復:不再是) 3、啟示:這篇課文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七、《木蘭詩》仿讀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zhàn)驅(qū)馳凡十有二年,數(shù)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1、翻譯: 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時值可汗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在集市配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zhàn)馳騁沙場十二年之久,屢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后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2、解釋加點字:少習騎(少年時)長而益精(更加)易男裝(換穿)溯黃河(逆流而上)數(shù)建奇功(多次)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于是) 3、文章的主旨句是: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在《木蘭詩》中相類似的句子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賣油翁》 1、翻譯課文: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沒有第二個,他憑借射箭的本領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斜著眼看他,很久也不離開。老翁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點點頭?!?/p> 陳堯咨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我射箭的技藝不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么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标悎蜃蓺鈶嵉卣f:“你怎么能夠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jīng)驗)知道這個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孔)注到葫蘆里,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沒有沾濕銅錢。接著老翁說:“我也沒有什么其它奧妙,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康肅公尷尬的笑著把老翁打發(fā)走了。 2、這個故事使我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何看待自己及別人的長處(把自己的長處當作一種戰(zhàn)勝困難、張揚個性的資源優(yōu)勢,而不是進行宣揚的資本;對別人的長處,應善于取長補短,學為己用,不可嫉妒詆毀。)文中的兩個人的個性特征:陳堯咨:善射,驕傲自滿;為人傲慢無禮。賣油翁:雖技高一籌卻并不驕傲,表現(xiàn)出超然物外的智者態(tài)度。 3、揣摩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對刻劃人物性格的作用。 (1)公亦以此自矜。矜:自夸。表現(xiàn)他的驕傲自大,不可一世。 (2)睨之,久而不去。睨:斜著眼睛看。表現(xiàn)賣油翁不是很在意和他的自信。 (3)但微頷之。微頷:微微點頭稱贊。表現(xiàn)賣油翁不是很在意,表但現(xiàn)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稱許,有肯定的意味。 (4)康肅笑而遣之。笑:既表現(xiàn)他對賣油翁酌油技術的贊許,又顯示他的尷尬。 九、《陋室銘》 1、翻譯課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成為有靈力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苔蘚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說說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人??梢詮棽患友b飾的琴,閱讀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鬃诱f:'有什么簡陋的呢?' 2、積累字詞:有仙則名(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斯:這)、惟吾德馨(惟:只。馨:品德高尚)鴻儒(博學的人。鴻:大)、白?。]有什么學問的人)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勞:使……勞累) 3、本文對陋室從居室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進行描寫,突出陋室“雅”的特征?!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用了對偶修辭,“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使景物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環(huán)境的特點是恬靜,雅致?!澳详栔T葛廬,西蜀子云亭”中提及兩個歷史人物,一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蜀國的諸葛亮,一是西漢時的文學家揚雄。運用類比,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主旨:通過描寫 “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十、《愛蓮說》 1、翻譯課文:水上和陸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愛的有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對于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2、積累字詞:蕃(多)、染(沾染污穢)、濯(洗滌)清(清澈)漣(水波)而不妖(過分艷麗)、不蔓(橫生藤蔓)不枝(旁生枝莖)、香遠益(更加)清(清幽)、亭亭(聳立的樣子)凈植(立)、褻玩(靠近玩弄)、鮮(少)有聞、水路草木之(的)花 3、主旨:作者從生活環(huán)境、體態(tài)香氣、風度氣質(zhì)等方面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zhì),意在表達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質(zhì),婉曲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君子”應是具有不慕富貴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愛蓮說》和《陋室銘》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fā)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托物言志。作者描寫蓮花,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襯托蓮的美好形象,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 4、你喜歡什么花?請談談你喜歡這種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樣的思想感情。(可只談原因或只談思想感情) 答1:蘭花,蘭花無論居于何處都是默默無聞的綻放,默默散發(fā)出幽香,具有純樸高雅,不張揚、不媚俗的品質(zhì)。答2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奮進、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任意答一種自己喜歡的花,說明理由即可。) 5、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人認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二種觀點,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處惡濁的環(huán)境也能獨立不移。) 十一、《河中石獸》 1、翻譯課文:滄州的南邊,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正門倒塌在了河水里,門前的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里。經(jīng)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資金重新修建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終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劃幾條小船,拉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里教書,聽了這件事后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沖走呢?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而沉重,沙的性質(zhì)松軟而浮動,石頭埋沒在沙中,越沉越深罷了。沿著河去尋找兩只石獸,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句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件事,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水中的石獸,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螌ふ?。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沙的性質(zhì)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但是水流反沖的力量,必定會在石頭下面迎著水流的地方?jīng)_刷石面形成坑洞。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里。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再轉。不停翻轉,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固然荒唐;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依照老河兵的話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2、積累字詞:棹(名詞用為動詞,劃船)數(shù)小舟、一寺臨(靠近)河干、山門圮(倒塌)于河、二石獸并(一起,都)沉焉、閱(經(jīng)歷)十余歲、爾輩(你們這些人)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去)、西蜀之去(距離)南海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為坎穴(成為)橘生于淮南則為橘(是) 3、啟示: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虼穑簩嶋H經(jīng)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十二、《三峽》 1、翻譯:在七百里三峽當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一點也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坐船快。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中有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叫聲不斷,聲音連續(xù)不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中傳來猿啼的回聲,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說說作者筆下的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各有怎樣的特征? 答:夏天,江水滿溢,一瀉千里,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緩,潭深水碧,優(yōu)美雅致。秋季,萬物蕭條,凄清哀婉,引人悲傷垂淚。 3、第4段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運用側面描寫,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點(三峽山的特點是連綿不斷、高聳峻拔;夏季江水的特點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積累字詞:略無闕處(“闕”同“缺”,空隙,缺口)、亭午(正午)、曦月(太陽和月亮)、乘奔(飛奔的嗎)御風、不以疾(快)也、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絕(斷)、飛漱(飛速地往下沖蕩)、林寒澗肅(肅殺、凄寒)、屬(連接)引(延長)凄異、夏水襄(漫上)陵(山陵)、或(有時)王命急宣 自:.自三峽七百里中(于。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絕:沿溯阻絕 絕yan多生怪柏(極) 哀轉久絕(消失) 十二、《答謝中書書》 1、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2、積累字詞:四時(四季)、曉霧將歇(消散)欲頹(墜落)、欲界(人間)與(欣賞) 3、本文主旨: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結尾“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言外之意是: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fā)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4、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十三、《記承天寺夜游》 1、翻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nèi),(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菜交橫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哪個夜晚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2、積累字詞:念(考慮、想到)無與為樂者、相與(共同,一起)步(散步)于中庭(院子里)、蓋(原來是)竹柏影也、但(只是)少閑人如吾二人者、亦未寢(睡覺)藻荇交橫(交錯縱橫)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fā)李太白思鄉(xiāng)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后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寫出了月色的什么特點?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答: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寫出了月色澄澈透明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情:既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又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等?!暗匍e人如吾兩人者耳”中“閑”字在全文作用是本文的文眼。“閑人”的含義是:①反映作者身為閑官的現(xiàn)實;②表達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③慨嘆世人忙于名利而無閑顧及良辰美景。 十四、《與朱元思書》 1、翻譯: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著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奇異的山水,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也能一望到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洶涌的大浪像飛奔的駿馬。 夾著江水的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自憑借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由此而形成了無數(shù)的山峰。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持續(xù)地啼叫著??吹竭@些雄奇的高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會平息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務的人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交錯遮蔽,擋住了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2、本文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鄙棄名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兩段,第一段為總寫,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一句作為全文的綱領。第二段是為分寫。先寫“異水”,抓住了水清、湍急的特點;再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征,寫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3、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是作者感想,表達了作者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的思想感情。 4、試根據(jù)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奇”在何處? 答: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本渲羞B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表現(xiàn)其情趣,簡直是一只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fā)生機。 5、字詞積累:從(跟,隨)流飄蕩、任意東西(向東或向西)、縹碧(青白色)、互相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泉水激(沖擊,撞擊)石、千轉不窮(轉,同囀,蟬鳴)、鳶飛戾(至,到達)天、經(jīng)綸(籌劃,治理)、橫柯(樹木的枝干)上蔽 十五、《富貴不能淫》 1、積累字詞:豈不誠(真正,確實)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哉、丈夫之冠(guàn,行冠禮)、父命(教導、訓誨)之、戒(告誡)之曰、畢敬畢戒(謹慎)、往之女(同汝,你)家、無違夫子(丈夫)、以順為正(準則,標準)者、與民由(遵從)之、富貴不能淫(使……迷惑)、貧賤不能移(使……動搖)、威武不能屈(使……屈服)、廣居、正位、大道分別喻指:仁、禮、義 2、課文翻譯: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生氣,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p> 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教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小心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婦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上。得志的時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3、本文為駁論文,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表現(xiàn)為順從,其本質(zhì)是在權利面前無無原則;“大丈夫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其本質(zhì)是對內(nèi)心的仁義禮的堅守。 4、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在孟子心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只是一味迎合君王的喜好。(原文: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孟子認為,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放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動搖、屈服。 5、孟子認為,大丈夫怎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試用自己的話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十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課文翻譯:舜從田野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被召為相,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以)種種行動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流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能被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就往往容易滅亡。了解到這一切之后,就會明白憂愁患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解釋字詞:發(fā)(被任用)于畎畝之中、餓(使……經(jīng)受饑餓)其體膚、舉(選拔、任用)于市(集市)、空乏(財資缺乏,使動用法)、恒(常常)過(犯錯誤)、行拂(違背)亂(擾亂)其所為、動(使……受到震撼)心忍(使……堅忍)性、衡(衡同橫,梗塞)于慮、曾(曾同增,增加)益(增加)、而后作(奮起,有所作為)、征(征驗、表現(xiàn))于色、發(fā)(顯露,流露)于聲、而后喻(了解,明白)、法家拂(同弼,輔佐)士、入(在國內(nèi))、出(在國外) 3、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優(yōu)患,死于安樂。闡述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huán)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課文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第一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jīng)受磨練。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颍汗湃舜髽I(yè)成,皆自憂患始。本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其中闡述后者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從反面來論述的。 4、請從現(xiàn)實生活中列舉典型事例,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看法。(生于憂患事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于打敗了吳國。死于安樂事例:劉備兒子阿斗,不思進取,安逸享樂,最終亡國??捶ㄒ姷?點。) 十七、《愚公移山》 1、課文翻譯: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的智叟笑著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的頭腦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灣上的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沒完沒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報告。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2、積累字詞:方(方圓)七百里、年且(將近)九十、懲(苦于)山北之塞(阻塞)、迂(曲折,繞遠)、投諸(諸:之于)、畢力平險(畢:全險:險峻的大山,形容詞用作名詞)、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雜然相許(雜然:紛紛地許:贊同)、如…何:把…怎么樣、面山而居(面對,名詞作動詞)、指通豫南(直)、荷擔者(肩負,扛)、寒暑易節(jié)(更替)、且焉置土石(且:況且置:安置,安放)、箕畚:用箕畚裝土石,名詞作狀語、窮匱:窮盡、懼其不已(已:停止)、感其誠(感:被……感動)、山之一毛(毛:草木)、固不可徹(徹:通達,改變)、叩石墾壤(叩:敲,打)、一厝朔東(厝:安置,安放)、無隴斷焉(隴:高地斷:隔絕)、何苦而不平(苦:愁苦,擔心)、不若:不如,比不上、始一反(反同返,往返)焉、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兩座大山擋在家門前,出入繞遠(或: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誠”的“誠”指的是愚公移山的決心和實際行動。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結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實現(xiàn)中國夢,任重而道遠。從選文中愚公的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yǎng)?(敢想敢干(不安于現(xiàn)狀);團結合作(廣泛依靠群眾);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做事不畏艱險。) 十八、《周亞夫軍細柳》 1、課文翻譯: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guī)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nèi)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胡人侵擾。 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長驅(qū)直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旋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銳利,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文帝的先行衛(wèi)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wèi)隊說:“皇上即將駕到?!辨?zhèn)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边^不多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憑證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敝軄喎蜻@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wèi)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guī)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庇谑腔噬弦仓缓梅潘闪隧\繩,讓馬慢慢行走。到了大營,將軍亞夫手持兵器,長揖到地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蔽牡郾凰袆?,表情變得嚴肅莊重,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周亞夫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眲谲姸Y儀完畢后離開。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剛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那里的將軍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shù)?,至于周亞夫,哪里是能夠侵犯的呢?”稱贊了周亞夫很久。 2、重點字詞:入邊:侵入邊境、勞軍:慰問軍隊、天子且至(且:將要)、棘門軍(軍營)、軍(駐軍)霸上、軍士吏被甲(同:披,穿著)、彀弓弩(張開)、先驅(qū):先行引導的人員、居無何(居:經(jīng)過無何:不久)、天子之詔(的)、開壁門(壁:營壘)、揖:拱手行禮、介胄之士(之:的士:將領)、稱謝:向人致意、天子為動(為:被動:感動)、改容式車(式:同:軾,扶軾。名詞用作動詞)、曩:先前、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固:一定)、已而之細柳軍(已而:不久之:到,往)、 3、文中把文帝在細柳營和霸上、棘門軍遇到的不同情況加以對比,刻劃了周亞夫的形象,請指出三處對比,并作分析。(一是文帝到前兩處軍營時暢通無阻,而在細柳營卻兩次不得入,這突出了細柳軍軍紀嚴明;二是文帝在前兩個軍營“直馳入”,而在細柳營卻“不得驅(qū)馳”,只能“按轡徐行”這表現(xiàn)了周亞夫治軍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兩處軍營時,“將以下騎送迎”,而周亞夫卻“介胄之士不拜”“以軍禮見”,這突出了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性格。)最后一段說“群臣皆驚”,一個“驚”字,含義豐富,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的理解。(為周亞夫治軍之嚴而“驚”;為周亞夫怠慢皇帝有損天子之威而“驚”;為文帝的深明大義,禮儀周至而“驚”;為周亞夫過分拘泥于軍紀而“驚”。)文中 “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駑,持滿”,正面表現(xiàn)了將士們的嚴陣以待(士氣高昂;戒備森嚴),側面表現(xiàn)了周亞夫?qū)④姷闹诬妵烂?帶兵有方)。漢文帝稱亞夫為“真將軍”的原因:亞夫治軍嚴肅,軍令威嚴,軍紀嚴明,不媚上。 十九、《北冥有魚》 1、課文翻譯: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乘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鄙街械撵F氣奔騰如野馬,空氣中的塵埃飄飄揚揚,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鵬從天空往下看的時候,也不過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樣罷了。 2、字詞積累:北冥(同溟,海)、怒(振奮)而飛、志(記載)怪(怪異的事情)、摶(盤旋飛翔)扶搖(旋風) 3、賞析句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保ù司溥\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想像和聯(lián)想。) 4、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文章引用《齊諧》的話作用是證明對鵬的描寫是真實可信的。 二十、《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課文翻譯: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被葑诱f:“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鼻f子說:“讓我們追溯話題本源,你開始問我‘你哪里知道魚兒的快樂’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F(xiàn)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p> 2、①莊子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②從辯論中看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zhì)等方面的差異。(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持認知心態(tài)。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事物持藝術心態(tài)。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tài)度,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上而產(chǎn)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③這個辯論爭了很久了。誰在這場辯論中誰才占據(jù)了上風呢?(從邏輯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風。因為莊子是強詞奪理;如果從形式上說,是莊子占了上風。因為莊子說了后惠子就沒有話可以用來反駁了。) 3、字詞積累:全(完全,完備)矣、循(追溯)其本、安(怎么)知魚之樂 二十一、《桃花源記》 1、課文翻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此感到很驚奇,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于是出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于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人,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同鄉(xiāng)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桃花源里的人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漁人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以后,告辭離開了。這里的人對漁人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人訪求桃花源了。 2、積累字詞:率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來此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尋(不久)病終、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魏晉、處處志(做標記)之、屋舍儼然(整整齊齊的樣子)、便要(通“邀”,邀請)還家、乃(竟然)不知有漢、不足(值得)為(對)外人道也、漁人甚異(對……感到詫異)之、悉(都,全)如外人、桑竹之屬(類)、怡然(愉快的樣子)自樂、欣然規(guī)(計劃)往、豁然(敞亮的樣子)開朗、咸(都)來問訊、余人各復延(邀請)至其家、鮮美(鮮艷美麗)、便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路、詣(拜訪)太守、問(詢問)津(渡口) 3、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并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薄熬哐浴钡膬?nèi)容和“嘆惋”的內(nèi)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xiàn),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 4、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矛盾思想?!疤以础奔创砹怂哪恐械睦硐肷鐣闹械臐O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xiàn)出一幅和諧安寧、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圖景。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平社會的向往之情。“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的內(nèi)容:①發(fā)現(xiàn)桃源村的經(jīng)過;②村中的生活情狀;③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5、請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沒有戰(zhàn)爭、沒有饑餓,沒有貧窮,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科學技術發(fā)達,社會文明進步。桃源人“嘆惋”的原因:慶幸自己有一個幸福的家園,也為世人飽受戰(zhàn)爭之苦而惋惜。作者寫此文目的: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與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意愿。 二十二、《小石潭記》 1、課文翻譯: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我)心情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周邊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2、積累字詞:從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皆若空游無所依(依傍)、其岸勢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差互、而從(跟隨)者、四面竹樹環(huán)(環(huán)繞)合、尤清(清澈)洌、以其境過清(凄清)、潭中魚可(大約)百許頭、不可(可以)知其源、日光下澈(穿透)、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不動、俶爾(忽然)遠逝、往來翕忽(輕快迅疾的樣子)、悄愴(凄涼)幽邃(深)、斗(像北斗星那樣)折蛇行 3、本文是按游蹤的先后順序來寫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現(xiàn)了“小石潭”全石為底、潭水清澈、游魚活潑、源流曲折、環(huán)境凄清的特點。本文按游蹤的順序來寫:發(fā)現(xiàn)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記錄同游者。發(fā)現(xiàn)小潭-“心樂之”(愉悅的心情);觀魚時--“似與游者相樂” (愉悅的心情);觀魚后--“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抑郁憂傷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huán)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著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愴的氣氛,借以抒發(fā)了作者在失意苦寂處境中悲涼凄愴的情感。作者從池底、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側面來描寫潭水的清澈?!胺ブ袢〉馈睂Ρ憩F(xiàn)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點的作用:①表明作者被悅耳水聲吸引,產(chǎn)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內(nèi)心之“樂”;②表明小石潭無路可通、人跡罕至,側面寫出其環(huán)境幽僻的特點。 4、從聽水聲“心樂之”,見游魚“似與游者相樂”到坐潭上而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聽到悅耳的水聲,看到美麗的小石潭,欣賞著美麗的魚兒,作者感到快樂,暫時忘掉了煩惱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靜又使他感到凄涼難耐。 二十三、《雖有佳肴》 1、課文翻譯: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自我反思,努力向?qū)W。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渡袝睹氛f: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就是這個意思。 2、積累字詞:不知其旨(味美)也、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學(xiào,同敩,教導)學半、教然后知困(困惑) 3、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的道理: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4、本文說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樣論證“教學相長”的? 明確:先從“嘉肴”、“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在從教與學的關系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最后從《兌命》“學學半”的話加以佐證。 二十四、《大道之行也》 1、課文翻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來,講究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夠善終,使壯年人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xiàn)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就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2、積累字詞:選賢與(通舉,推舉)能、矜(通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職分),女有歸(女子出嫁)、盜竊亂(造反)賊而不作(興起)、故(所以)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是謂大同(指理想社會)、不獨親(以……為親)其親(父母),不獨子(以……為子)其子(子女)、講信(誠信)修(培養(yǎng))睦 3、大同社會的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談談你對“大同”社會的看法:古代時的理想社會就是要求所有人講誠信,與人為善,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都得到發(fā)揮,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顧,社會安定無犯罪現(xiàn)象,作為新時期的中學生應從自身做起,從小樹立“天下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zhì)、道德水平,爭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二十五、《馬說》 1、課文翻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2、積累字詞:祗(同只,僅)辱于奴隸人之手,駢(并列)死于槽櫪之間、一食(吃)或(有時)盡(吃完)粟一石、食(飼養(yǎng))馬者、且(況且)欲與常馬等、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用鞭子抽)之不以其道、執(zhí)策(鞭子)而臨(面對)之、盡其材(才能,才干) 3、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 二十六、《核舟記》 1、課文翻譯: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左右的木頭雕刻宮室、器皿、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而且無不按著木頭的原形來雕飾模擬物態(tài),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態(tài)。他曾經(jīng)贈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游覽赤壁的情景。 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兩旁開有小窗,左邊和右邊各四扇,總共八扇。打開窗子看,可見雕花的船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可欣賞到右邊窗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邊窗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字,都涂了石青顏色。 船頭上坐著三個人,當中戴高帽滿腮胡須的是蘇東坡,右邊是佛印和尚,左邊是黃魯直。蘇、黃兩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象在講什么話。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微側著身體,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隱現(xiàn)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皺褶中。佛印極象彌勒佛,敞開胸懷,裸露雙乳,抬頭仰望著天空,神態(tài)表情與蘇、黃二人不一樣。他平方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數(shù)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槳。槳兩旁各有一個船夫。右邊那個梳著椎形發(fā)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住右腳趾頭,象嘬著嘴唇在吹口哨的樣子。左邊那個右手拿著一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一把水壺,那個人目光注視茶爐,臉色平靜,好象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 這只船的底部比較平坦,就在上面題上名字,題的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劃細得象蚊子腳,一鉤一畫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顆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紅顏色。 總計這只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槳、茶爐、水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個。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甚至還不滿一寸。這原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2、積累字詞:其兩膝相比(靠近)者、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其船背稍夷(平)、蓋簡(通“揀”,挑選)桃核修狹者為(雕刻)之、佛印絕類(類似,像)彌勒、詘(彎曲)右臂支船 ▍ ▍資料來源: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