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劇中朱棣率明朝舉國精銳北征瓦剌、兀良哈、韃靼等蒙古部落的戰(zhàn)爭場面令觀眾感到驚心動魄。到了第32集時,朱棣因過于自信率軍深入蒙古草原結(jié)果反而中了敵人設下的圈套,導致難以自拔。那么問題來了,真實歷史上的朱棣在北征蒙古的過程中是否也經(jīng)歷過這樣的至暗時刻?最終結(jié)果又如何呢?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這個問題,首先還是有必要先來說明一下當時蒙古草原上各部的實際狀況。自從元朝滅亡后,蒙古人就退回到了北方草原上,并很快四分五裂成諸多部落。其中主要勢力是以本雅失里(成吉思汗后裔)、阿魯臺為首的韃靼部(東蒙古)和以馬哈木為首的瓦剌部(西蒙古)。 歷史上的朱棣一生共五次親征蒙古。第一次發(fā)生在1410年3月至8月,討伐對象是蒙古韃靼部。朱棣親率30萬大軍直抵斡難河畔,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師阿魯臺被明軍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朱棣的第一次北征大獲全勝。 朱棣第二次北征發(fā)生在1414年4月。此前被明軍打敗的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在逃亡過程中被瓦剌首領(lǐng)馬哈木派人刺殺,之后馬哈木揮師東進去攻打阿魯臺,其目的顯然是要重新統(tǒng)一蒙古。阿魯臺在危難中向明朝求救,明朝也不希望看到重新統(tǒng)一的強大蒙古,于是決定出兵幫助自己昔日的敵人。此次朱棣率軍在土剌河(今蒙古圖拉河)上游與瓦剌軍決戰(zhàn),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但明朝憑借人數(shù)上的優(yōu)勢最終迫使瓦剌人退卻。同年8月,明軍班師回朝。 1416年,瓦剌首領(lǐng)馬哈木去世,瓦剌在短期內(nèi)失去了向外擴張的動力。然而此時掌控著蒙古韃靼部的阿魯臺卻認為自己現(xiàn)在已足夠強大了,于是便不斷在明朝北方邊界搞事情,還用武力降服了屏障明朝東北邊境的兀良哈三衛(wèi)。1422年4月,朱棣再次御駕親征,這次他率軍直撲位于多倫的阿魯臺大本營,并迅速將其擊敗,阿魯臺再次帶著殘部向北逃竄。朱棣不打算窮追不舍,于是在同年9月返回北京。 朱棣第四次北征發(fā)生在1423年8月,這次朱棣收到前線軍報說阿魯臺準備進攻明朝北部邊境,于是便出征迎戰(zhàn)。然而明軍在蒙古草原上游蕩了兩個月后才得知阿魯臺已被瓦剌打敗,同年12月朱棣率軍返回北京,這次出征無功而返。 1424年4月,朱棣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北征。從時間節(jié)點上來看,《大明風華》中朱棣北征指的就是這一次。不過交戰(zhàn)對象和電視劇中的并不一樣?!洞竺黠L華》中朱棣討伐的對象是馬哈木、脫脫不花等人組成的蒙古聯(lián)軍??稍谡鎸崥v史上,此時馬哈木已死去多年,而脫脫不花(成吉思汗后裔)在1424年還只有2歲。 事實上,朱棣的第五次北征討伐對象仍是阿魯臺。這次明軍抵達開平以北,但沒遇到阿魯臺主力,一些將領(lǐng)請求帶部分人馬深入敵境,朱棣擔心過于深入對明軍不利,所以打算撤回軍隊,這一點也與《大明風華》中有所不同。歷史上的朱棣軍事才能非常杰出,他絕不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導致明軍主力身陷絕境的重大失誤。 1424年8月12日,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于多倫以北的榆木川病逝,終年64歲。 后人在談到朱棣生平的功績時,往往對他開疆拓土之舉大加贊賞。可是平心而論,朱棣五次北征結(jié)果并沒有許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輝煌。雖然五次戰(zhàn)役都獲得了勝利,但并沒有對蒙古各部勢力造成致命打擊,也沒能限制他們對明朝北方邊境的進犯。而且朱棣還裁撤了幾個位于塞外的關(guān)鍵衛(wèi)所,導致明朝的防御陣地退至長城沿線,徹底喪失了對塞外的控制。此外,五次北征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得永樂朝后期大明百姓生活極為困苦。 不過,朱棣北征也并非全是無用功。在明朝持續(xù)打擊下,漠北蒙古各部無法重新統(tǒng)一。所以朱棣在位期間,北方邊患問題雖然沒得到有效解決,但也沒變得更糟糕。從邊疆穩(wěn)定的角度來說,五征蒙古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只是付出的代價太過昂貴了。 參考文獻:《明史》、《永樂帝對蒙古的遠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