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有很多都是表達(dá)對戀人或者配偶的思念的。畢竟,古代交通不便,一方若是外出,基本上就與另一方處于音信不通的狀態(tài)。這些詩作,往往包含著詩人的濃濃情意,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dú)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就是杜甫在長安時,寫給妻子的一首飽含深情的千古名作。 晚唐的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他與妻子王氏,也不得不分隔兩地。一個夜雨淅瀝的深夜,獨(dú)在巴蜀的李商隱倍感凄涼孤獨(dú),遙想起遠(yuǎn)方的妻子,便提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 共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只有二十八個字的詩,成為李商隱對妻子最深情的告白,詩作情思凄惻,哀怨纏綿,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與詩人一樣的境地之中。從此之后,也誕生了一個成語——剪燭西窗。 頭一句的“君問歸期未有期”,便寫出了詩人和妻子對彼此濃濃的思念,和被分隔兩地的無奈。一個盼望著丈夫早點(diǎn)回來,一個一心想回去卻不能夠。接下來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則更是將詩人綿綿密密的哀愁,表達(dá)的淋漓盡致。 雨夜,往往最能勾起人們的愁思,尤其是對于正在思念戀人的人來說。就像《紅樓夢》中林黛玉的那首《秋窗風(fēng)雨夕》中所描寫的那樣:“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fēng)雨助凄涼。助秋風(fēng)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接下來的“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是詩人心中最美好的期待,華堂紅燭,夫妻團(tuán)聚,共話心事,共剪燭花,這該是多么愜意和幸福的時候?在這種時候,雙方互相談?wù)撈鹉莻€孤寂的雨夜,雙方對彼此的思念,則更使人倍加珍惜團(tuán)聚的時刻。 然而,當(dāng)李商隱滿懷深情,寫下這首千古名篇的時候,卻并不知道,他期盼的“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永遠(yuǎn)也不會來到了。因為就在此時,他深愛著的妻子王氏,因為重病纏身,已經(jīng)不幸病故了。 當(dāng)李商隱終于能回去的時候,面對妻子冷冰冰的墳?zāi)?,他究竟會有著怎樣的傷悲?他再念起自己的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痛斷肝腸?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后來寫給妻子的一首悼亡詩中,窺知一二: 暮秋獨(dú)游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 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 悵望江頭江水聲。 題目中的一個“獨(dú)”字,已經(jīng)道盡了詩人的悲涼心境。從荷葉生時的春恨到荷葉枯時的秋恨,詩人的怨恨和悲愁,貫徹始終。此時的詩人,只能無奈地悲嘆一聲,“深知身在情長在”,只要我還活著,我就永遠(yuǎn)忘不了你,永遠(yuǎn)惦記著你,縱然不能忘記你,又能怎么樣呢?不過是“悵望江頭江水聲”,只不過是孤獨(dú)地望著江頭,聽著江水拍打岸邊的聲音。 一首《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對妻子最深的思念,也成了他心中永遠(yuǎn)的遺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