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在歷史上尤其是清朝,是非常重要的所在,為直隸省省會,直隸總督駐地。被厚重的歷史和那口驢肉火燒吸引著,特意轉(zhuǎn)到保定,度過了有歷史、有景致、有美食的大半天。 第一站當然是直隸總督府。明清時代的直隸比現(xiàn)在的河北大很多。因為重要,雍正建立了直隸總督署。直隸總督比其他總督都重要,皇帝把自己最信任的能臣放在這個位置上,比如李衛(wèi)、李紱、劉墉、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 在皇帝眼皮底下做地方諸侯,是榮寵,也是一份“苦差”,需小心謹慎,不可邁錯一步路。所以,從總督府的建筑和布置來看,算不上“闊氣”,這些總督大人們都知道收斂,在皇帝眼皮底下太招搖是有禍的。 總督府原有三路建筑,如今中路和東路基本恢復(fù),西路正在恢復(fù)中。 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 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賓客的地方。木質(zhì)四柱三頂結(jié)構(gòu)的“公生命” 坊,又稱戒石坊,它背面的那句話非常有哲理。 總督大人坐在大堂上,會看到這句話。最后那句,是古人最為敬畏的。 總督署大堂平時不啟用,主要功能是禮節(jié)性的,比如接圣旨、重大慶典等 “恪恭守牧”意為謹慎恭順、忠于職守的地方最高長官。這是雍正九年雍正為當時的總督提的。 堂堂總督署的大堂進深就這么大,可見,總督大人是不敢在皇帝眼皮底下擺譜的。 大堂堂前有抱廈、月臺。直隸總督拜折場面非常隆重,清政府規(guī)定總督有上奏密折的權(quán)力,發(fā)折前必先拜折,拜折儀式便在月臺上進行。 大堂之后即是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有遇事深思熟慮助其不足之意。二堂是總督接見外地官員或復(fù)審案件的地方。總督是不審理地方民、刑案件。 二堂之后有一道內(nèi)宅門,顧名思義,通過此門,便是總督署的內(nèi)宅。該門起到一種分隔空間的作用,它把總督署中路建筑分作兩部分,前朝后寢,即內(nèi)宅門之前為總督的辦公區(qū),而內(nèi)宅門之內(nèi)則為總督署內(nèi)宅寢居之所。 李 鴻章的照片,1996年其后人捐贈給總督署博物館的。 中路的最后一進院落是四堂,又稱上房,是總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 “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這里曾經(jīng)藏龍臥虎,也是風云匯集之地。 第二站總督署很有幾分姿色的“鄰居”北方名園古蓮花池。出總督署左轉(zhuǎn)200米、馬路對面。園林藝術(shù)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當然以皇家園林和蘇州園林為代表,相較之下北方民間園林并不很出名。這古蓮花池本來也不在計劃之內(nèi),因為時間充裕,也就由此一游。 作為一座園林,古蓮花池建筑形制考究,亭臺樓閣圍繞蓮花池而建,造型豐富,彼此錯落,很有層次感,當屬北方名園。 明代西夏文經(jīng)幢??吹竭@個還是挺驚訝的,西夏文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下令創(chuàng)建的文字。隨著西夏被蒙古所滅,連黨項這個民族都不知所蹤,他們的文字自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沒想到,文字、文化的力量是如此深遠,在西夏滅亡后的幾百年,在遠離西夏所在地的中原地區(qū),還有人在使用西夏文。 它歷經(jīng)私人、官府、書院、行宮和公共園林的歷史變遷,文化積淀是有的。 留得殘荷聽雨聲 第三站鐘樓,出古蓮花池的路口。立于鬧市少被人知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之間。據(jù)說,大鐘猶在,只是不讓登上二樓觀看了。像保定府這種老城,當年一定會是“暮鼓晨鐘”。如今,只見鐘樓,鼓樓不知所終。 第四站,偶遇一個教堂。教堂外墻為灰色,教堂內(nèi)顏色鮮明,大廳由14根紅柱支撐,兩側(cè)墻壁有14幅彩色圣經(jīng)故事圖畫,穹頂廣闊而潔白。剛剛辦過一場婚禮,門前的彩門還在。 第五站,美美地吃頓驢肉火燒。有一種說法是“天上龍肉,地下驢肉”,足見驢肉的鮮美。驢肉火燒就是此行的最大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