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本刊 審稿專家 2019年12月 本刊2013年改版的同時試行了雙向匿名審稿制度。2015年這項制度全面推行。自那時起,本刊辦刊質(zhì)量不斷提升,因為每一篇刊發(fā)的稿件都融入了審稿專家的學識,浸潤了他們的心血。本刊于2017年第12期、2018年第12期先后刊發(fā)兩批審稿專家名單,今再次刊出第三批審稿專家名單,以示謝忱。需要說明的是,為本刊審稿的專家遠不止這些,今后本刊還將陸續(xù)刊出他們的名單。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專家接受我們的邀請,承擔本刊的審稿任務,共同促進本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建設,促進學術論文質(zhì)量的提升。 專家名單 (按姓氏音序排列) 卜 衛(wèi)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卞冬磊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程曼麗 北京大學國家戰(zhàn)略傳播研究院 杜國清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與經(jīng)管學部 郭恩強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 郭建斌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何 苗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蔣忠波 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李 濱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李 瑩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 李曉靜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劉 濤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劉文杰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 劉曉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林升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呂新雨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彭桂兵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 齊愛軍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孫 藜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申 琦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田中初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 王金禮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王怡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肖 青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閆 巖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袁光鋒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趙云澤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張 放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張淑華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周 逵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 周慶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9年期刊總目錄 (注:括號中前一個數(shù)字為期號, 后一個數(shù)字為該期頁碼) 特設專欄: 新時代·新思想·新探索 普遍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哲學基石及其實踐價值 喻發(fā)勝張?zhí)票媵斘亩U(4·5) 話語霸權:美國“互聯(lián)網(wǎng)自由”治理理念的“普適化”推廣 劉小燕 崔遠航(5·5) 格局與路徑: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創(chuàng)新芻議 李海波 張壘 宮京成(7·5) 邁向全球治理語境的國家敘事:“講好中國故事”的互文敘事模型 王昀 陳先紅(7·1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三大體系”的建構 季為民(9·16) 新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70年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70年(1949-2019) 周?。?·5) 中國新聞史研究70年(1949-2019) 張曉鋒 程河清(8·24) 新中國新聞學建設70年:從“新聞無學”到“顯學”初現(xiàn) 費雯儷 童兵(9·5) 理論譜系與本土探索:新中國傳播學理論研究70年(1949-2019) 劉濤(10·5) 學科建制下的規(guī)范化:新中國新聞與傳播學方法研究70年(1949-2019) 朱鴻軍 苗偉山 孫萍(10·21) 規(guī)范建構與學科建設:新中國新聞倫理研究70年(1949-2019) 林愛珺 張博(11·5) 社會、觀念與實踐: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新中國廣告學研究70年(1949-2019) 孫美玲(11·19) 與實踐同行:新中國傳媒經(jīng)濟研究70年(1949-2019) 黃可(12·5) 順應知識與閱讀需求的興與變:新中國編輯出版學70年(1949-2019) 陳潔 吳申倫(12·21) 前沿探討 認知神經(jīng)科學對傳播研究的影響路徑:回顧與展望 何苗(1·5) 玩四驅(qū):網(wǎng)絡趣緣群體如何以“物”追憶 ——對一個迷你四驅(qū)車QQ群的民族志考察 孫信茹 王東林(1·24) “群體極化”之考辨 蔣忠波(3·7) 話語制度主義:地方政府回應公眾意見的理論解釋——基于“意見-政策”連接理論的多案例比較分析 虞鑫(5·21) 政策危機傳播的結構化考察和成因分析——以2011-2017年網(wǎng)上爭議性政策傳播為研究路徑 張淑華 王佳林(5·41) 融合生態(tài)、價值共創(chuàng)與深度賦能——未來媒體發(fā)展的核心邏輯 嚴三九(6·5) 新聞學 比較還是過程:中國當代新聞轉(zhuǎn)型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聶靜虹 林子皓(1·46) 用戶新聞學:新傳播格局下新聞學開啟的另一扇門 劉鵬(2·5) 加速的新聞: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新聞工作的時間性變化及影響 王海燕(10·36) 傳播學 解釋警示逆火效應是醍醐灌頂還是火上澆油? 熊炎(1·58) 作為圖式的地域形象:結構、功能和測量 葛巖 秦裕林 徐劍(2·19) 網(wǎng)絡主播與情感勞動:一項探索性研究 胡鵬輝 余富強(2·38) “自己人”還是“自家人”?——一項關系傳播的本土研究 張杰 郭超(3·28) 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 吳飛(5·59) 知識獲取V.S.娛樂享受——基于UTAUT拓展模型的網(wǎng)絡課堂使用探究 孫萍 牛天(5·77) 視舊如新:媒介考古學的興起及其問題意識 施暢(7·33) 思想的缺席:羅伯特·E. 帕克與“李普曼-杜威爭論”——打撈傳播的知識社會學思想 鄭忠明(7·54) 遍在與重構:“跨媒體敘事”及其空間建構邏輯 劉煜 張紅軍(9·26) 情感、階級和新聞專業(yè)主義——美國公共傳播危機的話語與反思 陳紅梅(9·38) 以communication的漢譯看傳播研究在中文世界的知識旅行 黃雅蘭(9·57) “在場”:一個基于中國經(jīng)驗的媒體人類學概念 郭建斌(11·37) “遠處苦難”的中介化——范雨素文本的跨階層傳播及其“承認政治”意涵 李艷紅 范英杰(11·55) “大眾傳播”溯源:社會情境、根本問題與價值立場 展寧(11·75) 新媒體 霸權與調(diào)適:危機語境下政府通報文本的傳播修辭與話語生產(chǎn)——基于44個引發(fā)次生輿情的“情況通報”的多元分析 李彪(4·25) 網(wǎng)絡時代農(nóng)民的信息獲取與信息實踐——基于對北京市郊區(qū)農(nóng)民培訓的調(diào)研 李紅艷 牛暢 汪璐蒙(4·45) 關系性壓力下青年使用者社交媒體倦怠影響及其行為結果 趙啟南(6·59) 草根的力量:“互聯(lián)網(wǎng)”(Internet)概念演進歷程及其中國命運——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史的梳理 方興東 鐘祥銘 彭筱軍(8·43) 邊界、要素與結構:論5G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的系統(tǒng)重構 喻國明 曲慧(8·62)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歷史的媒介記憶與多元想象——基于媒介十年“節(jié)點記憶”的考察 吳世文 何屹然(9·75) “民族沖突”與“恐怖襲擊”:維基百科全書中的數(shù)字話語框架——以昆明“3·1”事件和倫敦“6·3”事件為例 甘蒞豪 關永頕 費瑾(10·67) 人機·交往·重塑:作為“第六媒介”的智能機器人 林升梁 葉立(10·87) 數(shù)字時代的分享敘事、資本邏輯與社會后果——基于14家社交網(wǎng)站的分析(2005-2017) 鐘瑛 張思怡 邵曉(12·35) 視覺價值的再生產(chǎn):概略與迷狂——對“鬼畜”類視頻的認知傳播考察 姜海(12·53) “借題發(fā)揮”:一種中國特色的網(wǎng)絡輿論話語生成模式 陳龍(12·67) 傳媒經(jīng)濟 廣播電視產(chǎn)業(yè)市場化演進及其與市場結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增長的關系 陶喜紅 曾光(1·77) 重新定義傳媒業(yè)的創(chuàng)新:持續(xù)性傳媒創(chuàng)新與顛覆性傳媒創(chuàng)新 曾繁旭 王宇琦(2·62) 中國500強企業(yè)如何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做國際傳播——基于網(wǎng)站設計與文化適應的視角研究 戴鑫 胡尹儀 劉莉(4·85) 廣告學 廣告的演變及其本質(zhì)——基于1622條教科書廣告定義的語義網(wǎng)絡分析 黃合水 方菲(12·84) 以消費者為本的適度強管機制——美國廣告監(jiān)管機制的演進及啟示 李明偉(12·97) 幻象、欲望與觀念器:麥克盧漢新民俗廣告批評中的“美國夢” 王鳳翔 劉年輝(12·109) 媒介分析 從國家情感到個體利益:《人民日報》讀者來信作為一種政治溝通體裁的嬗變 徐開彬 杜憶竹(2·73) 多元歸因與信任重建:危機傳播情境理論的中國情境——以2018年問題疫苗事件為例 宮賀 韓冬 張慶園(6·16) 滴滴司機移動社區(qū)中的關系結構及支持研究 莊曦 王旭 劉百玉(6·36) 新聞傳播法治 破解信任困局: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信任機制”的法治關注 張祥志(3·51) 取道競爭法:我國新聞聚合平臺的規(guī)制路徑——歐盟《數(shù)字版權指令》爭議條款的啟示 彭桂兵 陳煜帆(4·62) 感受公正:媒介形態(tài)對公眾司法公正判斷的影響分析 徐劍 劉叢 謝添(6·76) 傳播侵權類型化及其立法體例研究 羅斌(7·72) 論隱私自治:數(shù)據(jù)遷移權的起源、挑戰(zhàn)與利益平衡 盧家銀(8·71) 對隱私主體分級理論缺陷的修正——兼與王敏商榷 姚瑤 顧理平(10·55) 新聞傳播史 “聽”得見的城市:晚清上海的鐘聲與感官文化 季凌霄(1·98) “打探”西方:新聞紙在晚清官場的初興(1850-1870) 卞冬磊(1·114) 從“群眾路線”到“人的現(xiàn)代化”:“北京調(diào)查”與傳播學在中國的肇始(1982-1992) 方曉恬 王洪喆(2·96) 試析報人在抗戰(zhàn)“和談”中的角色與作用——以“張季鸞——神尾路線”為中心的考察 俞凡 陳芬(2·110) 視覺媒介與中國近代圖像新聞中的時空觀念——基于對《點石齋畫報》中日甲午戰(zhàn)爭圖片報道的分析 梁君健(3·75) 孫中山革命宣傳的起源:傳播、表演視角的解讀 陳英程(3·94) 朋友與同志:夏衍和小報文人交往關系的建構與維系 施蕾蕾 沈薈(4·113) 論“除目”及“除目流布”背后的政治傳播 劉曉偉(5·96) 新聞專電:傳播技術與職業(yè)技能——以民國早期為視界 田中初 沈勇(5·114) “反動”、淫穢與生意:南京政府時期違禁書刊的產(chǎn)制、流通與管理 郭恩強(6·93) 醫(yī)學傳教在近代中國的傳播階段與特征 趙曉蘭(6·112) 中國上古時期的媒介革命:“巫史理性化”與文字功能的轉(zhuǎn)變及其影響 趙云澤 董翊宸(7·92) 民國時期公共關系的布道者與踐行者:梁士純生平考述 王曉樂 趙波(7·107) 內(nèi)戰(zhàn)時期瓦蘭迪加姆案與煽動性言論的“惡劣傾向”推斷 楊嫚 李垣橋(8·89) 甲午之前傳教士中文報刊的傳播、閱讀及其影響 蔣建國(8·108) 異域新知的大眾傳播史:X光在近代中國 劉菲雯(9·94) 蔣介石與《申報》、史量才關系再研究——基于臺北“國史館”藏檔案的考察 韓戍(9·110) “史論監(jiān)督”:一種中國特色的政治監(jiān)督機制溯源 李東曉 潘祥輝(10·105) “輿論 / public opinion?”:一個概念的歷史溯源 段然(11·94) 我國“廣告”概念現(xiàn)代化及其機制研究 ——基于《湖北商務報》對“廣告”概念現(xiàn)代化的首創(chuàng)之功 桂世河 湯梅(11·111) 會議綜述 正視問題尋求共識守正創(chuàng)新——全球轉(zhuǎn)型期世界學者對跨文化傳播及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與實踐 龍錦(3·119) 編輯 | 王心路 |
|
來自: pursuitman > 《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