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承千古人文,理蘊萬世精神” ——與之相關(guān)的點滴 Di cheng qiangu renwen Li yun wanshi jingshen我在睡覺前,總是喜歡拿一本書或者雜志翻幾頁,以前枕邊備有一本筆記本,看到好的觀點和文字,也會摘錄下來,現(xiàn)在則是通過手機上的APP摘錄下文字——這個習慣說好,也不是很好。因為表面上看,對閱讀很喜歡,但實際上,如果過度的沉入,會使睡眠質(zhì)量下降,我有時就會在半夜忽然想到擬寫文字中的一些疑惑,在腦子中和其他混亂的文字攪在一起,讓我轉(zhuǎn)輾反側(cè) 昨天偶然翻到《中國教育報》電子上版錫山高中唐江澎的一篇文章《學科宣言堅定學校教育專業(yè)信念》(http://paper./zgjyb/html/2017-01/11/content_471130.htm?div=0),翻筆記看到《人民教育》2012年23期上面也有一篇介紹江蘇省錫山高中的文章,里面提到錫山高中建設學科中心,其中一個要求是學科組要提出自己的學科“宣言”。介紹地理組一開始想用“地承千古人文,理蘊萬世精神”來作為學科宣言,唐校長沒有同意,認為學科宣言要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云云。 唐校長觀點不去評論,但在《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上看到這么一句異常熟悉的話,是讓我很有些自得的。 2008年回母校南京師范大學同學聚會,到仙林校區(qū),看到地理科學學院底樓大廳中,這句話也被貼在了比較醒目的位置。南京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的網(wǎng)站上,也放上了此句加以宣傳。與之相關(guān)的點滴往事不如寫下,然后忘記…… 1994年秋我進入南師,到學校的時候已夕陽西斜,接新生的同學大都吃飯去了,恰逢地理系的董平老師下班,問及院系,便把我接到系里辦完了報名手續(xù)。路上問到家鄉(xiāng)所在,她很高興:“我們是半個老鄉(xiāng)哦……”原來,董平老師的先生陸玉麒老師是張家港人。當時,雖然身處陌生校園,但因了董老師的一句話以及周圍的古木參天、雕梁畫棟、精致樓廊,便對這個校園平生了些許親近和熟悉。 應該是在九六年底,院學生會進行改選,我競選宣傳部長成功,在競選演說中我對上任后開展的工作進行了規(guī)劃,其中提到在香港回歸百日(后改在距回歸五十一日)進行騎自行車環(huán)南京城宣傳的活動。九七年五月,這個活動正式啟動,當時的南京日報和電視臺也做了相關(guān)報道。是日,我騎著一輛借來的破車在學校大道的校訓石那里拍了一張照片。 在布置院系教室的時候,我一直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地理學科的特色,并要能嵌入“地理”兩個字,最終想成了大家看到的前面兩句話:地承千古人文,理蘊萬世精神。它由當時宣傳部的余飛虹刻成了大字貼在了地科院二樓(204?)教室的黑板上,這是這句話的第一次出場。 之所以用了這些字,是在閱讀地理學思想史時,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地理學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與社會、理想和精神的高度融合。它在人們對空間、時間的認識中呈現(xiàn)出人類對自然、對自身、對未來的探索和尊重。 一九九七年秋,南師大地理系升級為國內(nèi)首家地理科學學院,錢學森院士發(fā)來賀電。在校報的地科院成立新聞上,舍友張洪杰——時任南師大貽芳文學社社長——將這句話作為了主標題,我想,這句話應該由此而奠定了地位并大范圍傳播。 我在谷歌搜索這句話,找到約 963,000 條結(jié)果,它已廣泛地被一些院校、學校地理組、網(wǎng)站和個人使用。 其中有的將其視為己創(chuàng)、己有。只有在考研網(wǎng)的論壇上,有人貼出了這句話的來由(http://bbs.kaoyan.com/t2344879p1)。 于我而言,寫出的文字,和說出的話差不多,都有些像灑出的水,弄濕了衣裳,那是要承擔責任的;但如果只是潤澤了土壤或灌溉了花草,是無需弄清這水的來由的。不過,寫些文字借以想念那些同舍、同班的兄弟和姐妹們,懷念那些近似古典的大學過往,應該是不為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