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中年時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江,途經(jīng)造口寫了首詞——《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登高遠(yuǎn)望,抒發(fā)國家興亡之感慨,愛國情懷被表現(xiàn)在其中,藝術(shù)水平超高,從中可見辛棄疾精湛的文學(xué)造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郁孤臺下的贛江水,里面究竟有多少行人的眼淚呢?詩人舉目眺望西北方向的長安,可惜只能看到無數(shù)的青山。然而青山也遮不住滾滾東流的江水,夕陽西下,詩人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的鷓鴣鳴叫聲,越發(fā)顯得悲涼了! 這首詞看似是在寫景,但每一句似乎都有著隱藏的含義,上闕下闕,或許是辛棄疾的感情太過真摯,字字句句都有著別樣的深情。詩人登上郁孤臺,低頭看贛江之水,想著的卻是這其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何故?《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有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這是該詞之發(fā)端,'行人淚'就與當(dāng)初的一典故有關(guān)。 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孟氏,因不受寵被人陷害,曾兩次被廢,并被趕去瑤華宮做道姑,從一國之后被貶為道姑,這起起落落的人生不免讓人唏噓。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許這位孟皇后就會一直在道觀生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而,所有事情在靖康之變后都開始有了轉(zhuǎn)變。那一年,金兵破汴京大門,徽、欽兩帝被補,北宋皇室人員全都被伏北上,但孟皇后卻因此逃過一劫,畢竟那時的她被貶多年,估計也沒人會注意這樣一個平平凡凡的女子。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柔弱平凡的女子,卻以一己之力,做了南宋王朝建立的最大推手,不可謂不傳奇了。當(dāng)時的她曾兩度垂簾聽政,高宗上位之后卻又立馬放權(quán),'苗劉兵變'之時,她毫無畏懼的面對叛軍,臨危不亂,那份魄力不是常人能有的。南宋建國最初的幾年,金兵南下追著朝廷打,想要一舉滅了宋朝,孟太后也一直在江西一帶逃亡,最困難時,隨行的兵眾逃散,無人抬轎,到了要以農(nóng)人抬轎的窘境,《宋史·后妃傳》云:'太后及潘妃以農(nóng)夫肩輿而行。' 后世說她一個被北宋皇室遺棄的女人,卻一肩將宋室從北方挑到了南方,'苗劉兵變'使得剛剛誕生的南宋朝廷處于風(fēng)雨飄搖中,也是她穩(wěn)掌船舵,避過了滅頂之災(zāi)。這位孟太后也被叫做元佑太后或隆佑太后。 回頭看這首詩歌,辛棄疾所站的郁孤臺,也曾是元佑太后曾經(jīng)逃亡之地,詩人自然而然想起了那個傳奇的女子,直言造口當(dāng)年之事。這一想啊,就又想到風(fēng)雨飄搖的國家,為金兵的猖狂感到憤怒無奈,這滿腔憤怒,最終化為行人淚,落灑贛江水之中。這淚水,既有元佑太后的,又有詩人的,更有千千萬萬路過此地的愛國人士的,他們流下的傷心淚,不過是對國家存亡的憂心與苦悶。 西北望長安,長安指代的是北宋都城汴京,詩人滿腔熱血,想要殺回故土,驅(qū)除金兵,然而那么多的青山擋在眼前,怎么望也望不到,而這望不到的豈只'長安'?還有那收復(fù)失地的理想啊。這一望,就將整首詞的意境升華了一個高度,詩人滿腔的無奈憤恨都表現(xiàn)在這一望之中了。 下闕詩人又說,即使青山阻擋,江水依然能夠向東流走,遮擋住眺望長安的視線,卻擋不住來勢洶洶的江水。詩人即使對朝局失望,但或許依舊飽含希望,即使朝廷那些主和派不作為,能夠消磨掉常人的熱情,可愛國男兒那么多,誰又不想著收復(fù)失地呢?夕陽下的詩人滿懷愁緒,在鷓鴣的鳴叫之中,這種愁悶就越發(fā)明顯了。白居易《山鷓鴣》里有:'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可恰恰,辛棄疾是北人啊,還是想著收復(fù)失地的北人,在這樣的叫聲中,豈是一個'愁'字了得。 辛棄疾'借水怨山',從眼前所見之景引出歷史回憶,再由歷史回憶抒發(fā)自己對于國家興亡之感慨,可以說是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在山水之景中抒發(fā)一腔愛國熱情,作為宋朝的愛國詩人,辛棄疾展示了一個極為深沉的形象。梁啟超評價該詞時說:'《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可見是一首罕見而超然的佳作了。 抒發(fā)愛國之情的詩句其實很多,大部分都是比較明顯的,但像辛棄疾這首,含蓄之中又隱藏的深沉的愛國情懷,讓人們在賞詩的過程之中感到動容。'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這首詞可謂詞中精品! |
|
來自: qweasdzxcrty >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