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關于陰陽的起源,目前學術(shù)界有“源于男女”“源于生殖崇拜”“源于占卜”“源于歷法”等諸多說法,雖有一些道理和邏輯上的可能性,但因資料的匱乏、缺如,大都缺乏有力的證據(jù)加以支持,故只能看作是值得重視的猜測。本文作者研究認為,陰陽起源于晝夜?,F(xiàn)論述如下。 陰陽的起源與太陽有關 首見“陰陽”一詞的《詩經(jīng)·大雅·公劉》說:“既景乃崗,相其陰陽?!币馑际钦f:中午的時候,人站在山岡上,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山的南面容易接受陽光照射,局部溫暖、光明;山的北面不容易接受陽光照射,局部寒冷、黑暗。這說明陰陽觀念最初是從純粹的地域方位與太陽的關系之中得出來的,是太陽向背、光照與否的問題。這與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的解釋是一致的。同時也提示我們,陰陽的起源與太陽有關系。 站在山岡上“相其陰陽”,畢竟是一個“特殊”的個例。在遠古時代,人們?nèi)粘I钪杏^察和體驗最多、最普遍、最直觀的是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給萬物帶來了光明與溫暖,人們也會隨著太陽的升起而出來活動;到了中午的時候,太陽高掛在天上,是最明亮與溫暖的時刻;此后,太陽逐漸向西降落,到了黃昏,日沉西下,萬物失去陽光的溫煦,天色逐漸黑暗,氣溫漸趨低下,人們也會隨著太陽的落下而入室休息,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紀·擊壤歌》)的勞作規(guī)律。 上述太陽在一天之內(nèi)的變化,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晝夜交替。我們今天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因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zhuǎn)運動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地球自轉(zhuǎn)時,總是半面對著太陽,另外半面背著太陽。由于地球本身不發(fā)光,因此對著太陽的半球受到太陽的照射便成為白天,而背著太陽的半面則成為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轉(zhuǎn),白天和黑夜也就不停地交替更換,從而形成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 陰陽源于晝夜 晝?yōu)殛?,夜為?/p> 人類正確認識到晝夜交替的原因,是哥白尼(1473~1543)的“日心說”出現(xiàn)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人們在地球上雖然每天看到太陽—白晝—月亮—黑夜在運動輪回,卻感覺不出地球的自轉(zhuǎn)。因此,不可能得出合乎“科學”的解釋。但在日出開始勞作,日落便休息的生活節(jié)奏中,不僅形成了白天與黑夜的概念,而且深深感受到白天是明亮的、溫暖的,夜間是黑暗的、寒冷的;這種晝夜交換,就是光明與黑暗的交替,是人們最易感覺,也是自然界最典型的變化。為了對晝夜交替的原因,做出理論上的解釋,于是,就將白天明亮、夜晚黑暗這一突出的特征,逐漸演變?yōu)椤皶優(yōu)殛?,夜為陰”的觀念了。這正是《說文解字》將陰陽解釋為“陰,暗也”“陽,高明也”的原因,這也是“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一。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晝夜輪回,是人對太陽與月亮光線照射的感受而形成的,日出月沒則陽光燦爛,日沒月出則黑夜來臨,有了日月的運動才有了晝夜、明暗、寒溫,故日月就成為陰陽最好的代表。《周易·系辭上》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薄瓣庩栔x配日月?!薄豆茏印に臅r》也說:“日掌陽,月管陰?!薄鹅`樞》有一篇經(jīng)文的題目是《陰陽系日月》,一個“系”字,清楚地告訴我們:陰陽的起源與日月有關,而古人對晝夜交替的原因,只能認識到與日月有關系的水平,如《周易·系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這是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二。 由幽明而知晝?yōu)殛枴⒁篂殛?/p> 在一晝夜中,人們都經(jīng)歷一段光亮、一段黑暗的時間。白天是明,晚上是暗,可以說人類認識大自然是從太陽出沒、晝?nèi)ヒ箒黹_始的。《周易·系辭上》說:“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幽明”,指的是光明與黑暗、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由欲“知幽明之故”“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不難看出,晝?yōu)殛?、夜為陰,應該是陰陽最原始、最明了的本義了。故《周易·系辭上》又說:“剛?cè)嵴?,晝夜之象也?!薄豆茏印こ笋R》說:“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薄栋谆⑼ǖ抡摗と赵隆氛f:“所以必有晝夜何?備陰陽也。日照晝,月照夜。日所以有長短何?陰陽更相用事也。故夏節(jié)晝長,冬節(jié)夜長?!边@是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三。 陰陽就是日出與日入 “陰”字與“陽”字最初是寫作沒有“阜”旁的“侌”和“易”,《說文解字》說:“侌,古文‘yin(見PDF)’省?!薄皔in (見PDF),云覆日也?!薄耙?,開也?!薄墩f文解字注》說:“今人‘陰陽’字,小篆作‘ yin(見PDF)易’。yin(見PDF) 者,云覆日;易者,旗開見日?!笨梢?,陰陽就是日出與日入、日現(xiàn)與日沒、日顯與日隱,而晝夜交替正是日出與日入的結(jié)果。這是我們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四。 河圖洛書的白圈與黑點、太極圖的白魚與黑魚源于白天與黑夜 河圖、洛書被認為是陰陽五行術(shù)數(shù)之源,以白圈表示奇數(shù)陽數(shù),以黑點表示偶數(shù)陰數(shù);太極圖是解說陰陽理論的哲理化模式圖,是由一白一黑,頭尾相接,一邊從小到大,另一邊從大到小的白魚與黑魚構(gòu)成的。將河圖洛書中的白圈與黑點、太極圖中的白魚與黑魚,理解為源于白天與黑夜,比任何一種其他的解說,都更合理、更自然、更貼切。這是我們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五。 一晝夜之間,陽氣與陰氣在不同時間段有區(qū)別 晝?yōu)殛?、夜為陰的觀念形成后,人們又體會和感知到:清晨太陽升起,大地迎來溫暖與光明;正午烈日當空,給大地帶來炎熱;傍晚太陽落下,大地回歸清涼;至深夜,則成為一天中最黑暗與寒涼的時刻。在一晝夜之間,陽氣與陰氣在幾個時間段內(nèi)的旺盛趨勢與程度又有區(qū)別。平旦后,氣溫漸升,即陽氣漸盛;整個上午氣溫逐漸升高,即陽氣處于旺盛上升階段;至日中時,氣溫達到最高,即陽氣隆盛達至最高峰,這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平旦人(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午后,氣溫開始慢慢下降,即陽氣開始衰減;至黃昏日入,氣溫更低,即陽氣衰減明顯,陰氣漸漸生汪;入夜后,氣溫繼續(xù)下降,至夜半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氣溫達到最低值,即陰氣處于最隆盛階段;平旦后,氣溫又逐漸升高,這就是《靈樞·營衛(wèi)生會》所說的“日西而陽衰”“夜半為陰隴,夜半以后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p> 通過一晝夜氣溫變化的觀察與體驗,人們認識到:在屬陽的白晝,氣溫存在著逐漸上升→達到最高→開始下降的過程;在屬陰的黑夜,氣溫存在著繼續(xù)下降→達到最低→開始升高的過程,有一個由陽至陰、由陰至陽的演變,即白晝雖為陽,但也有屬陰的階段(氣溫開始下降);黑夜雖為陰,但也有屬陽的階段(氣溫開始升高),也就是晝中有陰、夜中有陽,于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的觀念也就應運而生了。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者;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者;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這是我們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六。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一日之內(nèi),白晝變成黑夜,即是陽轉(zhuǎn)化為陰;黑夜變成白晝,即是陰變化為陽。晝夜就是由陽變陰,又由陰變陽的過程,進而逐漸體悟到陰發(fā)展到了極度,必然向陽的方面轉(zhuǎn)化;陽發(fā)展到了極度,必然向陰的方面轉(zhuǎn)化。于是便產(chǎn)生了“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極則陰,陰極則陽”“物極必反”之類的陰陽相互轉(zhuǎn)化的觀念。這是我們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七。 陽生陰長,陰生陽長 人們發(fā)現(xiàn),晝夜不僅有氣溫的變化,還有長短的差異。有著一個晝夜相等→白天逐漸延長、夜晚逐漸縮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晝夜相等→白天逐漸縮短、夜晚逐漸延長→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白天逐漸延長、夜晚逐漸縮短的輪回往復,這一過程,對于善于觀察自然的古人而言,通過長時期的觀察與體驗,是不難發(fā)現(xiàn)的。晝長則夜短,即是陽長陰消;夜長則晝短,即是陰長陽消,于是也就產(chǎn)生了“陽生陰長”“陰生陽長”之類的陰陽相互消長的觀念。這是我們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八。 陰陽合歷 陰陽源于“十月太陽歷”是一個頗受學術(shù)界推崇且影響很大的“假說”。所謂歷法,就是一種推算日、月、年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中國傳統(tǒng)歷法是陰陽合歷,日是歷法中的最小時間長度。一日就是一晝夜,可以說人們研究歷法是從觀察晝夜交替開始的。這是我們說“陰陽源于晝夜”的證據(jù)之九。 對古人而言,“陰陽源于晝夜”是不言自明,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也就是《周易·系辭上》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后來知之者漸少,但仍不乏其人。到了現(xiàn)代,在重重歷史性誤解之下,變得罕為人知了。 |
|